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0-03-23
每一塊土地都有她深刻的人文記憶,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精神傳承。運城作為古中國文化發祥地之一,數千年來積淀了無數寶貴的文化遺存,展現著河東兒女的文化風采。我市共有2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文明,重鑄輝煌,本報特開辟非遺風采專欄,為讀友刊發非遺項目,讓我們一起領略運城的人文魅力。

萬榮花鼓表演現場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項目名稱:鼓舞(萬榮花鼓)
保護單位:萬榮縣文化館
公布時間及批次:2011年5月(第三批)
萬榮花鼓是鬧社火或者節慶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其有三種形式:一是低鼓,即腰系鼓;二是高鼓,即胸前鼓;三是多鼓,鼓系于頭部、胸部、右肩及兩腿中間,最多時一人可系十多個鼓。
萬榮花鼓舉手投足、一招一式既有美感又富于表現力。其動作健美有力,如虎之威風,猿之敏捷。有諺語形容:“手打鼓子腳踏鑼,腦袋搖的就是鈸”(指低鼓),“抬頭挺胸兩腳活,式子鑼鼓三結合”(指高鼓)。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價值。

稷山螺鈿漆器產品髹飾技藝展示

鬼谷子下山罐

怪獸罐
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項目名稱:漆器髹飾技藝(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
保護單位:稷山縣螺鈿漆器研究中心
公布時間及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螺鈿漆器是用經過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作為鑲嵌紋飾的漆器,是中國漆器的一種。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源于唐代。其工藝細致復雜,要經過選型、制胎、設計圖案、髹漆、螺鈿鑲嵌、推光等幾十道繁雜工序,而且在用料方面頗為講究,使用天然大漆、螺鈿、貴金屬和木、紙等為原材料,制作出的作品,外觀古樸雅致,構造精細,漆面光潔,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圖案清新高雅,具有珍珠般美麗的光澤。

永濟背冰場景之一
項目類別:民俗
項目名稱:中和節(永濟背冰)
保護單位:永濟市文化館
公布時間及批次:2011年5月(第三批)
永濟背冰,俗稱“亮膘”,發源并流傳于永濟市西南的長旺村。相傳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軍攻打茅津渡,清軍將領強拆民房,準備在太平軍攻城時點燃木料,架構防御體系。起義軍部將相福祿獻計下黃河鑿冰,然后背冰塊滅火破城。
相福祿解甲歸田后,組織家鄉長旺村民眾在春節鬧社火,模仿當年的背冰戰斗場景,展示“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無畏精神。后沿襲至今,一般在春節、元宵節期間表演。

“點舌丸”制作場景

制作好的“點舌丸”成品
“點舌丸”制作技藝首先是配伍獨特,由牛黃、西紅花、血竭、蟾酥等多味名貴和毒性藥材組成。工序復雜,其中采購凈選、炮制配料、微丸泛制、包衣拋光工序更是獨特神秘。
“點舌丸”的制丸方法是獨門藝術,純手工制作,用毛刷刷粉起模,置于匾篩中,雙手撐匾騰展技法,推、拉、揉、摔、打、闖、簸等動作反復操作,藥丸泛制成桐籽般大小,均勻一致。現今生產的朱砂紅外衣,在真絲絹袋里拋光后,紅潤晶瑩,光滑如玉,既能很好地密封住藥性,又足顯藥品珍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