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聞喜人趙理海:國際海洋法庭第一位中國籍法官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0-03-19

□夏明亮

  ▲趙理海先生1996年10月在德國漢堡國際海洋法法庭就職儀式上宣誓就職 (資料圖)

1996年10月18日,德國北部海港城市漢堡,全球的目光聚焦在這座風光旖旎的“水上城市”。在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的親自主持下,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海洋法庭的首批21位法官的宣誓就職典禮在金碧輝煌、富麗華美的市政大廳隆重舉行。

這21位法官是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98個締約國經過8輪無記名投票,一路過關斬將“從享有公平和正直的最高聲譽、在海洋法領域內有公認資格的人士中”脫穎而出的。

繼法庭庭長、副庭長宣誓就職之后,大廳前臺的法官席中間,站出一位來自中國的年長法官。他雖然已是兩鬢染霜,但精神矍鑠,身著一襲海藍色的法官禮服,更顯得神清氣朗,氣宇軒昂。只見他健步登上講臺,炯炯有神的目光環視著全場,用流利的英語鄭重宣誓:“我莊嚴宣告:我將光榮、忠實、公平、自覺地履行我作為一名法官的職責,并行使我的權力。”鏗鏘有力的聲音響徹大廳,久久回蕩在美麗的易北河畔。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國際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趙理海。這一年,他已年逾八旬。

學海無涯勤作舟

趙理海于1916年7月3日出生在晉南平原的聞喜縣下官張村。趙家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除經營土地外還兼營商業,積累了豐厚的家產。大家族中重視讀書的氣氛使少年趙理海深受熏染。他自幼聰慧,領悟力強,又極愛讀書,家人戲稱其為“小書蟲”。16歲時他考入北平著名的教會學校匯文中學,仍是用心讀書,各門功課名列前茅。1935年考入燕京大學,四年后獲文學學士學位。1940年,他遠渡重洋,進入美國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攻讀國際法碩士學位。

當時,芝加哥大學有位賴特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國際法學家。他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也十分嚴格。每周寫一篇有關國際法方面的“假想案例”,是他給學生布置的雷打不動的固定作業。許多外國留學生因忍受不了這一要求而選擇離開。初到美國的趙理海為完成“假想案例”,不僅要從英文法學原著中尋找素材和理論依據,還要用打字機打印成英文。為了按時交稿,趙理海幾乎每天都是夜以繼日地讀書、打字,連他的鄰居也時時贊嘆:“中國學生真是太勤奮了!”

辛勤的付出不僅贏得了外國同行的欽佩和尊重,也使趙理海在學業上突飛猛進。他僅僅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完成了常人需要兩三年才能完成的學業,提前獲得國際法碩士學位。1941年9月,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哈佛法學院那座囊括了世界各國古往今來幾乎所有法學典籍的圖書館,強烈地吸引著年輕的法學學者趙理海。為了方便閱讀,他索性從旅店直接搬進了這座圖書館內一個簡陋的小房間里,伴著一桌一椅,苦讀了四個春秋。四年間究竟讀了多少書,連他自己也難以說清。僅是那部長達400頁的博士論文《中美條約與國際法》的引注,就來自300余部法學著作中,其立論之宏富,分析之嚴謹,引文之豐富,令哈佛教授們嘖嘖稱嘆。當年在那間斗室里,他還完成了一部題為《論國際公法》的專著。這部著作1947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成為全國各大院校法學院系的通用教材。

回國后,趙理海曾先后在國立武漢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任教,1957年進入北京大學,在燕園任教近四十年。

1973年12月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在美國紐約召開之后,趙理海敏銳地意識到海洋法在國際法領域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各國之間海洋權益的爭奪將成為國際斗爭的一個重要陣地。他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超前眼光,確立了自己今后的學術研究重點——海洋法。1975年他以“發展中國家對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的巨大貢獻”為研究課題上報上級部門,未能得到批準。他認準了這一研究課題的特有價值,即使上級不批準也要干下去。于是,他夜以繼日,甚至連星期天、節假日也利用了起來,終于完成了專著《海洋法的新發展》,1984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古稀之年的趙理海進入了他學術生涯的巔峰時期。從1986年開始,十年間他先后撰寫出版了《國際法基本理論》《當代國際法問題》《海洋法的理論與實踐》(主編)等多部專著,發表了數十篇專題論文,為我國的對外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對提高我國的國際法海洋法學術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海洋法學“趙家軍”

趙理海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了半個多世紀,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國際法特別是海洋法領域的棟梁之材。

從20世紀60年代起,趙理海就開始招收研究生。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他開始給國際法研究生講授“國際法基本理論”“海洋法”“航空與外層空間法”“聯合國法”等四門專題課。這些專題都是國際法領域的尖端學科,不僅內容龐雜而且難度很大,沒有現成教材可供參照,只能親自動手編寫全部講義。盡管教材是自己親手編寫,但每次上課他仍要精心備課。他“每上三小時課,照例要花三天功夫備課,以熟習、修改或補充教材。”

作為一名嚴謹的學者,趙理海對學生們要求十分嚴格。第一次上課,他有一個習慣,就是發給學生每人一本他自己整理的書目,上面羅列著幾十種世界各國的主要國際法期刊和上百種國際法各領域的主要著作,大部分是英文或法文原版。

數十年來,趙理海培養的學生不僅質量高,而且遍及與我國利益相關的法律領域。其中一些學生已成為國際法功底厚實、外文嫻熟、精通海洋法的專家學者,成為我國海洋法學研究與實踐的中堅力量,被同行稱為“海洋法學中的趙家軍”。

天降大任于斯人

早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給趙理海授課的國際法教授哈德遜曾擔任國際法院的常設法官。能在國際大舞臺上“指點江山”,處理國際爭端,維護國際公平和正義,使青年學子趙理海欽仰不已。

20世紀80年代后,趙理海成為我國海洋法的領軍人物,他先后被推舉為中國海洋法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海洋國際問題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理事、顧問,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顧問以及希臘國際公法學會國際理事會理事等學術職務,并應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法制局之約,參加了《外國人出入境管理條例》《駐華外交人員特權與豁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與毗連區法》等十幾個法律草案的討論,對我國外事立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1988年,他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隨后擔任了全國政協法制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等職務,走上了參政議政的前沿。

1995年5月,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聯合國決定成立國際海洋法法庭,負責審理按照該公約向其提交的一切爭端。中國得到一個法官候選人名額。

只有一個名額,可見競爭的激烈程度。外交部門的一些司長、大使、法律顧問以及中國駐聯合國的一些高級官員,都紛紛活動起來,爭取法官候選人的提名。趙理海缺乏這方面的活動經驗,他落選了。后來,經過國家領導人的反復調查研究,反復權衡比較,認定趙理海才是最合適的人選,決定撤回對原候選人的提名。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李肇星親赴北京大學,宣布這一決定時說:“外交部提名趙理海教授為國際海洋法庭的法官候選人,他為你們北大爭了光啊!”

1996年8月1日,趙理海來到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國際海洋法法庭法官的競選。由于國際海洋法法庭在未來解決國際海洋法爭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98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對這次法官的選舉都十分重視,因此在33位候選人中競選21位法官席位就成了一場異常激烈的角逐。整個聯合國總部都籠罩在一片嚴肅緊張的氣氛之中。選舉從上午開始,一直進行到深夜,經過8輪無記名投票,趙理海最終當選為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大法官。他也由此成為第一位中國籍國際海洋法法庭大法官。

在4年的大法官生涯中,趙理海以80多歲的高齡,抱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鞠躬盡瘁,親力親為,四年間往返北京與漢堡之間達16次之多。法庭每次開會,他都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他主持公道,仗義執言,先后作了120多次發言,在國際間海域劃界、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爭端的解決等問題上,提出了有理有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維護了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海洋權益。他的工作博得法庭同行的普遍贊譽,受到我國外交部的多次表揚。

2000年10月10日,趙理海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年84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