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1-02
記者 楊紅義 張曉麗
102處國保單位,雄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大河之東》,將河東文明推向世界;“關圣文化建筑群”申遺,前景可期……深耕細作文化資源,匠心打造金字品牌,全力托舉運城城市形象的全新坐標。近年來,我市立足獨具特色的“六大文化”,圍繞打造“華夏文明根祖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目標,采取“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加強文物保護,穩步推進“文明守望工程”,以“金名片”托舉城市形象新坐標。
102處國保單位全國奪冠
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762處,山西省入選79處,我市新增12處,以102處雄居全國地級市的第一名。
文物是財富,更是沉甸甸的擔當。自2017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文物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從每年200萬元提高至1500萬元,并逐年增加。
科學保護,規劃先行。為加強我市國保、省保單位中古建筑類文物的科學保護,我市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的“文物保護、規劃先行”的原則,加大“一規劃三方案”編制工作力度,先后編制完成了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禹王城遺址、上郭古城及邱家莊墓地、絳州文廟、臨晉縣衙、萬榮東岳廟、芮城城隍廟等12處國保單位的整體保護規劃。全市國保單位中的62處古建筑類文物全部編制完成了《修繕保護設計方案》,絳縣太陰寺、新絳福勝寺、白臺寺、絳縣文廟等8處單位編制完成了《環境整治方案》。
此外,自2017年開始,我市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重要國保、省保單位的安防、技防或消防建設。2018年,投入400余萬元,挑選出19處有壁畫、彩塑,木石磚雕等珍貴藝術構件的文物單位,作為第一期智能綜合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單位;2019年,我市完成了萬泉文廟、太趙稷王廟、福勝寺、夏縣文廟等十余處國保、省保單位的消防安全工程。在全國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結合運城為盜墓重災區的實際,我市挑選上郭古城及邱家莊墓地、新絳馮古莊墓地、萬榮汾陰墓地等5處遺址、墓地類文物單位和8處國保古建筑單位,作為第二期智能防范重點。
文物建筑認領認養是山西“文明守望”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市多舉措、多渠道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組織開展“文明守望工程”。有企業家個人認領認養修繕保護,貴州高源煤業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劉學珍捐資30萬元對稷山縣苑曲村龍王廟正殿、戲臺進行修繕保護,并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有企業直接認領認養投資保護,山西宏達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投資100萬對河津市小張村戲臺和玉皇廟進行保護修繕;也有村民集體認領認養修繕保護,如萬榮縣北牛池村村民集資85萬元對解氏祠堂進行整體修繕保護……目前,我市已認領認養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23處。
鼓樂舞詩劇《大河之東》再攀高峰
掌聲,還是持續不停的掌聲……直到演職人員五次謝幕后,觀眾才意猶未盡地離開。2019年5月19日晚,鼓樂舞詩劇《大河之東》在深圳大劇院上演。或輕或重的鼓點,或慢或快的舞蹈,勾勒出了“五千年文明看河東”的龐大架構和豐富生動的敘事,讓鵬城觀眾近距離了解了河東之地的悠久歷史和多樣民風。這是《大河之東》的“始發站”。
從高原到高峰,匠心打造文創精品。《大河之東》是我市歷時兩年半打造,通過不斷打磨提升而成的大型鼓樂舞詩。該劇融合了鼓、樂、歌、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以河東地區影響華夏文明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和名人故事為題材,選取最能代表河東鼓樂(舞)文化精髓和最有特色的民間藝術母本元素,通過留根續脈、堅實基因、多元塑形的創新,以適于舞臺行為的情景敘事、精妙的語言表達、唯美的鼓舞形態,完美解讀演繹了“五千年華夏文明族根在河東,古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看運城”的主題。
2019年9月9日、10日,作為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重要演出劇目之一,由我市傾力打造的大型鼓樂舞詩《大河之東》,震撼亮相西安廣電大劇院。繼在深圳、上海等地展演之后,《大河之東》此次走向大河之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亮麗,成為我市文旅名片與觀眾見面。借此機會,我市還向觀眾推介了舜帝關公忠孝文化游、鸛雀樓大唐陪都文化游、永樂宮道教文化游、后土祠黃河根祖文化游、裴氏宗祠古代將相文化游、舜耕歷山原始森林生態游6條精品線路。
2019年10月28日和29日晚,《大河之東》在山西大劇院精彩上演。之后,該劇在全國各地的巡回演出從未停歇。
“關圣文化建筑群”申遺漸入佳境
2012年11月,“關圣文化建筑群”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6年7月,《運城市關圣文化建筑群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的要求,“關圣文化建筑群”申遺第一階段工作已全面完成;2019年4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織舉行了晉、鄂、豫三省關于“關公史跡”申遺工作的推進會……
“關圣文化建筑群”包括解州關帝祖廟和常平關帝祖祠兩部分,是全國始建最早、面積最大、規制最高、保存最全的關帝廟建筑群。其形制、建筑藝術、文化內涵等均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近年來,我市將“關圣文化建筑群”申報世界遺產作為非遺工作的“重頭戲”,鍥而不舍、久久為功,以此帶動全市非遺工作不斷提速。
2018年,我市啟動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收到81個申報項目,經過專家組進行評審和實地察看,共評出60個市級推薦項目。同時組織申報河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編寫了《河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和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工作手冊。
2019年,我市完成了第四批96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認定工作和第五批54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認定工作,全市省級非遺傳承人達到187名,穩居全省第一。
非遺走出去,才能更好促進文旅融合。演藝?非遺進景區系列活動,是我市挖掘河東歷史文化資源,為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通過精心組織排練一批獨具特色的演藝表演節目,在條件允許的景區進行表演。如今,非遺演出進景區,在我市已成常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