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李宏偉時間:2019-12-27
38年,他堅守山區學校,再苦再累,也初心不改,無怨無悔;38年,他入戶家訪,讓山區孩子燃起走出大山的希望;38年,他義務為山區孩子輔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38年,他鉆研創新教學方法,讓山區孩子可以和城里孩子PK,成績總列在全縣前茅……他是一位普通的山區教師,一位扎根山區教育一線38年的老教師,他就是全國“最美鄉村教師”提名獎獲得者、山西省“最美鄉村教師”、新絳縣北張中心校西莊學校教師杜保青老師。
新絳縣北張中心校西莊學校地處馬首山下,距離大山僅有幾里路。站在學校門口,一眼望去,遠處連綿的大山就是位于新絳縣和臨汾鄉寧市交界的馬首山。今年已經57歲的杜保青在38年從教生涯中,從沒離開過山區,都在馬首山下,先后在北張中心校3所學校任教,最長的是在山腳的西莊坡學校,在那兒一待28年,最短的是在西行學校教了2年多,目前在所在的西莊學校已經7年多了。無論在哪個村,無論在哪所學校,杜保青都給當地百姓留下了好口碑,帶出了一批好學生,讓許多山區孩子走出大山,成就了夢想。他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執著和堅守,他用一名人民教師的紅燭精神、無私情懷守護著山區孩子天真的夢想,為他們撐起一方夢想的天空!
扎根山區 心系山里娃
用脊梁托起孩子們的夢想
新絳縣北張鎮西莊坡村地處山區,村民祖祖輩輩務農,村里的教育水平較低,學校缺師少教,孩子得不到較好的教育,在杜保青去之前,村里從沒有出過一名大學生。而臨近村子如廟兒坡村,每年都出大學生。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廟兒坡、西莊坡,兩坡同屬一個坡,大學生只會出在廟兒坡,不會生在西莊坡。杜保青是廟兒坡村人,38年前,高中畢業的他懷揣著夢想準備走出大山進入工廠,開始自己美好的生活。但當時,他遇到了決定人生的一件難事。西莊坡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多次找到他,讓他到村里去任教,改變村里娃娃受教育的現狀。面對這人生抉擇,杜保青深悟西莊坡村民的殷殷期望,他不顧母親和家人的反對,毅然選擇留下來,去距家四五里外的西莊坡從教,而這一去就是28年!
剛到西莊坡村,杜保青看到這里的現狀后,都有些后悔自己的決定。學校環境差不說,更重要的是學校在全鎮的成績太差。村干部給他預付的工資,他不敢收了;自己的鋪蓋被褥不敢搬來。村干部和幾位老師來看他,他給他們說,期中考試后,如果成績仍如以前,便辭職!經過一個學期的不懈努力,他精心備課,認真給孩子批改作業,天天家訪給孩子們上門輔導,每天晚上都熬到深夜。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獲,一個學期下來,他所帶的班在全鎮二十多個班的排名中,獲得全鎮第三名。這一成績一下子轟動了整個西莊村和北張鎮,也改變了村民和村委會對教育的看法,不是娃娃不行,是沒有好老師。就這樣,杜保青在西莊村扎住了腳。
在西莊坡學校任教的28年里,杜保青每天往返崎嶇的山路,無論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大雪紛飛,學校、家是他每天兩點一線的行程。環山土路,坑洼石多,曲折難走,但是都擋不住他去學校教書的步伐,因為那里有一群等他來上課的孩子們,他也從沒有因為天氣耽誤過學生一節課。在這28年里,他每天晚上騎自行車走訪家長,義務輔導學生,輔導學生累計時間長達一年之久。28年來,他累計行程10多個“兩萬五千里”,騎壞了5輛自行車。在杜保青的不懈努力下,西莊坡村這個幾百人的窮山村,先后考出來了30多名大學生,改寫了西莊坡村沒有大學生的歷史,改變了山里娃的命運。
創新鉆研 探求教學規律
用癡心引領山區教育向前邁進
在杜保青38年的教學生涯中,他之所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教學成績,和他在教學中的創新鉆研分不開。他的教學方法深受孩子的歡迎,也很有教學效果,這成了他們山區學校成績超過一些城里學校成績的“制勝法寶”。38年來,杜保青總結了近20萬字的經驗材料,30多年的差班隨行,轉化“學困生””潛能生”成了他創新的動力。
杜保青說,在他的教育字典里,沒有差生只有差異。他的教學特點之一就是提高”潛能生”、不放“學困生”,根據學生特點教學相長。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多渠道激活學生思維,他不斷探求教育教學規律,總結教育教學方法。創造性地提出許多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和老師們的好評。比如,用簡練的語言、情節教學,精煉了教學過程,取得顯著效果;用順口溜、兒歌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真正體現了在愉悅中學習。
杜保青用他自己鉆研創新的特色教學方法,讓他每到一個學校,這個學校成績就提高一大截。他經年累月的家訪也先后挽救了近百名瀕臨失學的孩子,贏得了學生、家長的稱贊。
西莊學校六年級學生家長曹愛英說,她的孩子愛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原來成績總在中下游,家里管他又不聽,愛玩手機,玩游戲。讓她們一家沒少操心。自從杜老師知道以后,經常利用晚上時間家訪,到家里給孩子輔導,讓孩子知道怎樣學,養成學習習慣。這幾個月以來,孩子變化很大,現在成績提高很快,已經到了全班前三名了。每次到家里,杜老師不吃飯不喝水,一心撲在孩子學習上,不收任何費用,她們全家很感動,感激好老師杜保青。
近年來,北張中心校以杜保青老師為標桿設立了名師工作室,帶動年輕教師成長,從而整體促進了北張教育的發展,使山區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以來,北張中心校教學質量總成績位居全縣第三名,農村學校第一名。縣抽考四學科成績中三科進入優秀學科:數學位居全縣第三名,英語位居全縣第三名,科學位居全縣第四名,語文位居全縣第六名。這些成績的取得得到了新絳縣委縣政府和新絳縣科教局的肯定,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信念不改 紅燭不息
用初心詮釋教育人忠誠
在杜保青從教38年的生涯中,從1980年任教以來,他干了24年民辦教師,2004年才成為公辦教師。從開始的一個月45元工資,到2004年轉正前,每月工資加到268元。這多年來,無論家里多苦多困難,都沒有動搖他在山區學校繼續從教的信念。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家家戶戶不愁吃,但是他家卻在借糧。多年的山區從教,多年的黨的教育,使他在妻子患病、母親得病、他教學路上摔傷幾根肋骨看病時,幾乎不離開講臺,也從沒有向組織開口要待遇。別人問他怎么不停下來,他說,孩子們的功課耽誤不得,再苦再累也要上課。他告訴記者,樸實的山區群眾對他太好了,他要用獻身山區教育的初心詮釋教育人的忠誠。
由于杜保青在西莊坡村的特殊教學成績,西莊坡村老百姓和村委會對他這個教師是格外的喜愛,把他當做村里的“寶貝”。雖然是民辦教師,但是他的工資比全縣其他民辦教師的工資都高,在他的影響下,西莊坡村尊師重教氛圍比以前都濃。由于他的突出成績,1991年,西莊坡14名黨員聯名到鎮政府,向組織提出杜保青加入黨組織申請,當年,杜保青光榮地成為共產黨員,成為當時全鎮教師中最年輕的一名黨員。
38年的汗水,換來的是碩果累累。杜保青先后被評為“縣模范教師”,“感動新絳教育,人民滿意教師”,新絳縣“最美鄉村教師”,“感動新絳教育,十佳人民滿意教師”,“山西省模范教師”,山西省“最美鄉村教師”,全國“最美鄉村教師”提名獎等等榮譽。
北張中心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惠華林說,杜保青老師是北張教育的一面旗,是所有老師學習的榜樣。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擔當作為的崇高精神,體現出一名人民教師的忠誠無私的可貴品質。在杜保青的影響帶動下,北張教育已經成為新絳鄉村教育的品牌,北張黨建工作也走在全縣的前列。
西莊村學校教師唐慧霞說,和杜保青老師共教10年,在他身上學習到可貴的敬業精神以及對教育教學的執著。同時,在他身上體現出的崇高師德,是我們學習的無窮源泉。
新絳縣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尚文元說,杜保青是馬首山下走出去的一個教師典型,是新絳縣教育系統涌現出的黨員優秀代表,他熱愛山區教育,無私奉獻,勤勉務實,在他身上體現出的寶貴精神值得弘揚和學習。目前,新絳縣教育局黨委已經向全縣教育系統發出了“向杜保青學習”號召,傳播他身上的正能量和可歌可泣的精神。
“雖然我從教已經38年,雖然我現在漸進花甲之年,但是我還要回報組織,回報群眾,繼續給山區孩子上課,給孩子們輔導,還要走訪家教,這是一個教育人的初心,也是一個黨員的責任和使命!”杜保青告訴記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