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14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謂千古傳頌、婦嬬皆知,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情感。但是,許多人在欣賞這首詩的時候,對題目中的“山東”卻不甚了解,甚至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就是指現在行政區劃中的“山東省”。其實,這里“山東”的具體所指,應為中岳嵩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寫作時間
關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于何時?其詩題下原注明確為“時年十七”。即這首詩是王維17歲寫的。
可王維生于哪一年呢?自古以來,說法不一。
他的生平年譜,最早見于明代顧起經編的《類箋唐王右丞詩集》,其中有“開元三年乙卯,公年十七歲,九月九日有憶山東兄弟絕句。”開元三年是公元715年,這說明顧起經認為他生于公元698年。
清代趙殿起的《王右丞集箋注》中亦有《右丞年譜》,其中有“開元五年丁巳,年十七《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開元五年為公元717年,這說明趙殿起認為他生于公元701年。
近年來,隨著王維研究的深入,關于他的生年分別還有公元692年、694年、695年、699年、700年等多種說法。但不管有多少種說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于他17歲那年毫無異議。
寫此詩時王維所在地方和“兄弟”所在地方
王維一生居住地方很多,其中嵩山是主要隱居地之一,且當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他隱于嵩山的時間正是17歲左右。
最早提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指的是中岳嵩山的為現代國學大師姚奠中先生。他在其論著《唐詩札記》中,辨析“山東兄弟”時提到“一般注者都沒有深考王維當時的家,根本不在蒲州一帶,而在嵩山之陽。”后來,研究王維的著名學者葛曉音、張清華等人,也都贊同此觀點,并提供了更加翔實的證據。
一是依據王維寫的《哭祖六自虛》這首詩。一方面這首詩在題下原注中說:“時年十八。”說明這首詩是他十八歲寫的;另一方面這首詩有兩句寫道:“南山俱隱逸,東洛類神仙。”即說自己當時隱在洛陽以東(“東洛”)的“南山”,過著像神仙一樣的日子。而嵩山從方位講正在洛陽以東。
二是依據王維寫的《洛陽女兒行》這首詩。一方面這首詩在題下原注中說:“時年十六,一作十八。”一方面說明這首詩是他16歲或者18歲寫的,同時也可與上面《哭祖六自虛》互證其當時隱于洛陽一帶;另一方面,該詩內容取材于洛陽發生的故事。中岳嵩山離洛陽不遠,王維一邊在嵩山隱居,一邊常游于洛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是依據王維詩集中多篇涉及描寫嵩山的詩篇,這些詩篇雖不能明確是王維哪一年寫的,但完全可以證明王維千真萬確隱居在嵩山過。
四是依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其中說:“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據史載,王維的母親崔氏死于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往前推30年,就是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
而此時“師事”大照禪師在哪呢?
大照禪師,即歷史有名的嵩山普寂禪師,是禪宗六祖神秀的弟子,在《舊唐書》和《高僧傳》中都有生平記載,《全唐文》中也收有《大照禪師塔銘》,他作為神秀的上首弟子,少年間便“貞觀嵩阜,隱居半巖”。開元初,前往嵩山嵩陽寺闡揚禪法,后又一直在洛陽傳法,死后歸葬于嵩陽寺。再從時間上推斷,普寂在嵩山地區傳法時間,剛好是王維母親跟隨他的時間,再加上王維寫嵩山詩的佐證,說明當時王維與其弟王縉隨母就在嵩山長期居住,更通俗點說,就是當時王維的家就在嵩山。
以上四方面的論據,加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于他十七歲時,就可以證明王維當時的家即在嵩山。寫詩時他恰在出游沒有回來,而其母親崔氏、兄弟王縉在嵩山家中,從而思念親人而寫下了這首詩。
對“山東”之山的解讀
關于古代“山東”之山是指哪里,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有一段論述:
“古所謂‘山東’者,華山以東。《管子》言,‘楚者,山東之強國也。’《史記》引賈生言,‘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馀郡’。《后漢(書)·陳元傳》言,‘陛下不當都山東’。(謂光武都洛陽)蓋自函谷關以東,總謂之‘山東’,(唐人則以太行山以東為‘山東’,杜牧謂‘山東之地,禹畫九土,曰冀州’是也)而非若今之但以齊魯為山東也。”
從這段論述來看,山東專指齊魯大地是后來的事,最早在戰國、秦漢時期,應為華山以東或崤山以東,原因是當時的“山東”是區別于秦地而說。到了唐代,則有以太行山以東為“山東”的說法。按此說,不管古代“山東”之山指的是華山、崤山還是太行山,中岳嵩山均在“山東”,正合題義。
(《鄭州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