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0-31
與河東文化的不解之緣
黎琦,本名王理琦,國家一級編劇、詞作家。他生在陜西、長在陜西,追尋族根祖籍尋到山西省臨猗縣,于是從心底深處對山西、對運城有了一種特殊情感親近與精神寄托。
2007年,他應邀參加公祭虞舜典禮告祭樂舞的文本創作,第一次來到運城,并因得知臨猗王姓為舜帝后裔而引以為榮,對河東文化有了更深的熱愛和更多的學習,也希望能為運城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十多年來,黎琦先后參與了2007年、2008年公祭虞舜典禮告祭樂舞的創作,參加了2015年5月第六屆中國運城舜帝德孝文化節啟動儀式的文案設計與實施,與運城、與河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7年春,受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志峰委托,黎琦接受了鼓樂舞詩《大河之東》(原名《河東鼓舞》)的創意設計與文本創作。
為此,他特邀著名舞蹈家、時任中國舞協副主席左青為藝術顧問,組織了一個由國家一級編導王宏任總導演、國家一級作曲楊小強為音樂作曲、著名舞美設計大師張繼文為舞美設計的主創團隊。
主創團隊先后深入鹽湖區、新絳縣、萬榮縣、稷山縣、永濟市、芮城縣等實地采風,深入民間搜集素材,并通過對河東歷史文化和民間鄉土文化的不斷學習,深入認識、理解、解讀“五千年華夏文明族根在河東,古中國傳統文化看運城”文化主題的涵蓋與實質。
作為一劇之本的原創作者,黎琦在對河東根祖文化的學習、研究、探索中,一方面產生了醍醐灌頂的文化震撼和心靈沖擊,一方面也得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文化啟迪和藝術靈光。
特別是河東地區留存的絳州鼓樂、高臺花鼓、軟槌鑼鼓、走獸高蹺等大量的非遺藝術瑰寶,讓黎琦受益頗豐。“深厚的文化底蘊、獨有的地域色彩、原生的泥土氣息、精絕的表演技藝,名副其實地代表著當代中國鼓樂文化的最高水平。”他說,“由此也催生了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秉持科學禮敬態度、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實現優秀河東鼓樂文化的轉化創造和創新發展’的劇目創作理念。”
單元體情景式的舞章聯袂
黎琦表示,河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源遠流長的文明根脈,既給了團隊創作上寬廣無垠的文化想象與馳騁空間,又讓團隊在題材選擇和素材運用上,有了難舍“精華”的困惑。
經過反復的斟酌探討、否定之否定,他最后確定這部融詩、樂、歌、舞、劇為一爐的跨界混搭劇目,采用單元體情景式舞章聯袂結構形態。
全劇由表現河東兒女創世精神、開啟中華農耕初始文明的天下第一鼓——黃河夔鼓,拉開“序幕”。
隨后,表現黃帝、蚩尤、嫘祖等人文先祖與堯天舜日時代先民自食其力、大和盛世風情的舞章“鼉鼓啟農”;表現河東歷史發展進程中強國興晉的公子重耳、孝義忠勇的武圣關公、平叛興唐的秦王李世民,和“三清朝元”的中華美神舞章“戰鼓英豪”;表現天人相依的自然輪回中,河東鼓樂在民間鄉土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的舞章“花鼓傳家”;表現新時代走進小康的河東兒女,滿懷感恩之心迎春、唱春、舞春的舞章“年鼓鬧春”;表現河東鼓舞激揚壯行、河東兒女萬眾一心共圓河東時代新夢的“尾聲”,依次上演,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歷史畫卷,使人如臨其境,感慨萬千。
采訪中,黎琦詳細介紹了該劇的文化藝術元素。《序幕》中依據“巫賢造鼓”和“帝堯祭水安瀾”的史料記載,衍生出“天下第一鼓”源于河東的鼓舞故事。
第一舞章《鼉鼓啟農》中,以4700年前河東出土的鼉鼓為文化符號,選取了堯天舜日時代河東生成的《擊壤歌》《彈歌》和《南風歌》,表現堯天舜日之下河東農耕文明的風土民情,并依據嫘祖河東植桑養蠶的史料記載,生發出一段唯美的《蠶桑舞》。
第二舞章《戰鼓英豪》中,“重耳興晉”借鑒古晉國的八佾鐘鼓禮樂與七星盤鼓相輝,生成先秦特色的晉國禮樂鼓舞。“關公出征”保留了絳州鼓樂同名經典段落情景化的樂舞演繹,生成一個全新樣態的鼓舞。
“秦王點兵”選取絳州鼓樂中的同名鼓樂段落,通過張揚原生鼓樂段落的經典技藝,與升華傳統樣態的鼓舞演繹,成為一個活態轉化創新的經典段落。“三清朝元”中,對永樂宮壁畫里“金母”“玉女”的本真再現和活態的樂舞演繹,產生美學驚艷。
第三舞章《花鼓傳家》中,“桃紅李白”保留升華了稷山高臺花鼓原生的獨特表演技藝,進行情景化的民俗風情演繹。“老鼠娶親”完整地保留了這個傳世鼓樂經典的基本形態,進行大幅度舞臺表演樣態的創新呈現,生成全劇妙趣橫生的高潮亮點。
第四舞章《年鼓鬧春》中,“河東秧歌”集中薈萃了河東最具地域特色的綢舞、扇舞、袖舞和河東戲曲中的絕技、絕藝、絕活,展示喜慶歡樂、多姿多彩的河東社火文化。特別是被譽為華夏一絕的“晉南背閣”,被譽為晉南村魂的“運城鑼鼓”,被譽為非遺奇葩的“走獸高蹺”,組合生成河東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鮮活藝術標本。
河東鼓樂鼓舞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之舉
鼓樂舞詩《大河之東》自2017年春起根發苗,到2019年5月赴深圳、上海正式演出,再到前不久參加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首演,離不開運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親切關懷,離不開運城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主創團隊和運城市文工團全體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
黎琦告訴記者,該劇前后經過兩年半的創作、排練、打磨,其間,經過三次大體量的加工修改和全面提升,才有了今天的演出效果。
作為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跨界舞臺藝術資助項目并通過驗收的原創大型劇目,《大河之東》憑借豐厚的文化底蘊、昂揚的主流品格、獨特的河東色彩、新穎的藝術樣態,受到廣大觀眾的熱情歡迎和高度評價。“可以說這部劇目對河東鼓樂鼓舞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起到了首開先河、與時俱進的引領作用。”黎琦說。
藝無止境。在黎琦看來,依據“十年磨一戲”的藝術創作規律,鼓樂舞詩《大河之東》要成為一部長演不衰的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和能走出國門的文化名片,在賦予主流文化的特質上、完成從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上,還存在一些藝術上的短板。“尤其是對河東鼓樂‘非遺經典’舞臺藝術創新的美學呈現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