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shè)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奮斗之聲》的家國情懷

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19-10-25

10月16日晚,接到原在縣委工作過的喬門兒打來的電話,說“明天九點到檔案館,原縣委副書記徐信安要來”,激起了我對徐信安的回憶。徐信安上世紀80年代在新絳縣任縣委副書記,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對工作從不含糊,凡他分管的工作,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有一種定力、張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的工作作風和為人,給人們留下了好口碑。2016年他帶著《改革之聲》一書來到新絳,我們相聚,那時他說,2011年6月25日開始動筆寫了一部《奮斗之聲》。這次是不是《奮斗之聲》出版,我們期待著。 再見面時,果然不出我所料,徐信安要在檔案館進行《奮斗之聲》收藏儀式。《奮斗之聲》可以說是徐信安一生的集結(jié)。翻開讀著,不由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我知道徐信安不會電腦,每天他總是五六點起床,要寫1至2000字,從不間斷。為了寫書,他不出門,不與他人聊天,犧牲多少天倫之樂。500萬字,在他的臥室草稿足有等身高,從寫稿到出版,要校對,三易其稿,期間付出多大艱辛?沒有一種初心和堅守,沒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是萬萬不行的。 《奮斗之聲》比較詳細地寫了徐信安70年的奮斗歷程,也就是1948年至2019年所走過的人生之路,寫了他幼年、上學、工作和退休這四個部分。由一個普通學生,成為共青團員;由一個民辦教師,成為共產(chǎn)黨員;由一個農(nóng)村娃,成為國家干部;由一個普通干部,成為科級、處級、副廳級領(lǐng)導(dǎo)干部;由一個在職干部,成為退休干部。從工作上講,他先后在永濟縣、新絳縣、河津縣、平陸縣和運城市委黨校5個地方從政。 細讀《奮斗之聲》,有如下體會。 一、用事實說話。

實事求是,是我黨的光榮傳統(tǒng),也是我黨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免不了要經(jīng)歷風風雨雨,經(jīng)受苦難蹉跎和酸甜苦辣,這都是躲不過的坎。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徐信安始終堅持3個原則,即: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堅持個人只是集體和人民群眾中一份子的原則,如文革十年,是成績就是成績,是失誤就是失誤,不加鹽調(diào)醋,不粉飾美化,力求像司馬遷寫《史記》一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寫出一本經(jīng)得起歷史、人民和實踐檢驗的回憶錄。 二、用史料說話。

徐信安在寫作過程中用了大量的史料,他認為,史料就是依據(jù),史料就是歷史,史料就是佐證,史料也最能說明問題,并讓人信服。在史料上主要用了兩個方面的史料:一是文字史料,二是照片史料。在文字史料方面,涉及的面比較廣,內(nèi)容比較多:從政《日記》和《旅游日記》與講話稿,有關(guān)報刊雜志的報道和發(fā)表的文章,上級的文件、通報、簡報及電報,以及當時在當?shù)毓ぷ鞯奈募蟾妗⒑唸蟆⑿畔ⅰ蠹垺⒋笫掠浐涂h志、年鑒等。總之,從需要出發(fā),能找到的史料就盡量找,而且千方百計地找。徐信安認為,每找到一篇有價值的史料,比自己寫多少文字都頂用。在照片史料方面,他力求想方設(shè)法地找。他從自己珍藏的照片中找;從有關(guān)報紙雜志上和畫冊上找;從老戰(zhàn)友和當年工作之地檔案部門那里找。總之,能找多少就找多少。他認為每找到一張歷史照片,那就是歷史的回聲再現(xiàn),就是鐵一般的明證。他的這本書精選了332張照片,并寫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說明,且按時間為序,進行了排列。因而此書又是一本可供查閱、引證的資料書和工具書。 三、多寫班子,少寫自己。

《奮斗之聲》這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徐信安盡量把自己的經(jīng)歷作為主線,寫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更多寫的是當時當?shù)氐念I(lǐng)導(dǎo)班子集體、人民群眾和廣大基層干部波瀾壯闊的斗爭實踐。徐信安之所以這樣寫,是人生經(jīng)歷告訴他:“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立的”“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 因而,當你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一幅幅畫面不是“一花獨放”,而是“萬紫千紅”;不是“一馬當先”,而是“萬馬奔騰”;不是“孤雁南飛”,而是“群雁高翔”。 四、處處體現(xiàn)黨的關(guān)懷、溫情。

在《奮斗之聲》字里行間對黨充滿著深深的感恩之情,對偉大祖國充滿慈祥之愛,對人民充滿養(yǎng)育之恩。是黨和人民教他學會了走路、做人和做事;是親人常常叮嚀他“要把公家的事干好”“要把老百姓的事在心些、當事些”“順當時要虛心、低調(diào),跌倒時要哪里跌倒哪里爬”……

他感恩他的老師,是他們教給了他知識并使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是他們傳承了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并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中;是他們像辛勤的園丁一樣培育著他的成長——用語言播種、用粉筆耕耘、用辛勞澆灌、用心血凝潤,從幼苗長成了大樹。

“老牛明知夕陽短,欠民奉獻心不安。長征路上補缺憾,夢圓中華唱凱旋。”這是徐信安的肺腑之言,也是我們一代人的心聲。

10月是豐收的季節(jié)。10月17日,新絳縣檔案館歡歌笑語,這里正在舉行徐信安《奮斗之聲》一書的收藏儀式。這是徐信安繼《求索之聲》和《改革之聲》之后,又一部力作。擺在面前的這本書——《奮斗之聲》,是徐信安退休后出版的第3本書,組成了他的人生“三部曲”,共計520多萬字。 打開一看,不由使人眼前一亮,這是一部記錄徐信安人生的絢麗贊歌,書寫了徐信安的成長過程。徐信安1948年7月出生在永濟縣,是共和國的同齡人,這部力作的出版,算是對共和國的一份獻禮。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