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0-25

精準選材搶先機
編劇難,編一出好戲很難,藝術地再現歷史名人典型事件更是難上加難。
稷山縣蒲劇團理順思路,深挖本土人文資源,反復篩選比對,各方達成共識,決定以原籍稷山縣南陽村,出仕元代兩朝,歷任監察御史,提刑按察使,刑部尚書,平陽、真定路總管,中書省參知政事等要職,以剛正不阿著稱,被譽為“鐵面御史”的姚天福為原型,編創一出大型廉政歷史劇。
《姚》劇演繹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至元12年(1275),姚天福任職監察御史。朝廷寵臣、大名府守備小甘浦倚仗先祖功業,驕橫跋扈,無惡不作。民婦趙陳氏孫兒、孫媳被小甘浦殺害,訴告無門,正欲自盡,為奉旨巡察的姚天福所救。姚天福巧取罪證,將小甘浦下獄。元世祖忽必烈聽信奸相阿合馬讒言,下旨放人。趙陳氏絕望中撞案而死。姚天福甘冒抗旨欺君風險,搜齊罪證,面君死諫,終將小甘浦依律問斬。
該劇將姚天福疾惡如仇、不畏權貴、為民請命、伸張正義的忠奸斗爭演繹得驚心動魄、震撼人心,達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高度統一,對當前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有著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題材選對了,確定了正確的創作方向,牢牢掌握了主動權,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功夫下到藝自精
堅強的創作陣容,踏實嚴謹的創作過程,夯實了該劇的業務基礎。該劇由成功編創《斬公槐》《“憨”局長還債》《棗兒謠》等劇目蜚聲劇壇的金牌編劇高吉林和賈金藝合作編創。
為豐富創作素材,劇團組織創作人員專程前往南陽村,參觀姚天福故居,請姚氏后人講述姚天福頗具傳奇色彩的歷歷往事。同時,感受姚天福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彌足珍貴的平民情結,跨越時空深入姚天福內心,與姚天福進行心靈對話,決心讓歷史人物姚天福真真切切地回到百姓中間,將《姚》劇打造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佳作。該劇基調的確立,使其站上了一個較高的創作起點。
編劇人員一手伸向歷史,一手伸向生活,廣收博采,反復篩選,去偽存真,藝術加工,多處借鑒,古為今用,夜以繼日,歷盡艱辛,個中甘苦唯有自知。
《姚》劇由國家一級導演李泉水和賈金藝聯合執導。二人深入劇情,挖掘潛力、揚長避短、巧妙構思,準確運用戲劇手法,虛心聽取各種建議。
前任團長寧堯銘、張建通擔任作曲,一級舞美師郝斌武與馬莉設計舞美,各個專業齊心協力,使《姚》劇創作之路,走得格外踏實。
對于《姚》劇的打造,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視。局長黃勛會從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分管戲劇的副局長任紅玉、藝術科科長暢麗偕同稷山縣文化和旅游局領導以及有關人員,多次研究,從立項到劇目問世全程參與,同時,誠邀戲曲界專家、前輩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研討,建言獻策,修改方案。稷山縣委、縣政府,紀檢委和宣傳文化部門多次研究,反復論證,大力支持。
2018年10月,該劇在稷山縣會議中心首演,市文化局組織此前研討會參會人員悉數前往觀摩審查,聽取觀眾反映,對劇情、舞美、音樂、表演再次修改,使其在精心打磨之中,逐步完善。
同年,該劇在全市新創劇目大賽中,一舉成功,引起轟動,在隨后投入文化市場的惠民演出中,邊演邊改,劇目質量不斷提升,成為“胎”里富的精品力作。
赴省演出前,著名須生、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高級講師李凱老師深入劇團,進行一對一培訓,為劇團赴省會演打牢基礎,所以會演一鳴驚人,當在情理之中。
舞臺呈現成亮點
簡潔而恢宏的舞臺美術,虛實結合,空靈大氣,兼備時代氣息而又保留原汁原味蒲劇劇種特色的音樂唱腔,樂隊的精心伴奏,使《姚》劇成為一個內涵深刻、和諧亮麗的藝術作品。而最重要的,還是劇組演員表現搶眼,令人嘆服。
該劇中,素以《哭祖廟》《楊乃武與小白菜》《棗兒謠》等劇目聲名鵲起的運城市戲曲會演金牌獎、青年優秀小生王海瑞跨越行當,迎難而上,扮演以須生應工的姚天福。
他在繁忙的演出之余,見縫插針地練須生表演基本功,認真消化劇情和導演提示,深入人物精神世界,以沉穩莊重的扮相,以吐字清晰、高亢昂揚、聲情并茂、流暢自然的唱念和分寸適度、形神兼備、巧妙運用特技的表演,對鐵面御史姚天福的典型形象進行了精雕細刻,處處體現出古代清官不畏強權、錚錚鐵骨、頂天立地、情系百姓的陽剛之美,得到戲迷和觀眾由衷贊賞。
扮演趙陳氏的優秀青衣、中國戲劇紅梅金獎獲得者許巧鳳,韻味濃郁、唱腔動聽,表演有棱有角,張弛自如,將趙陳氏蒙冤負屈、走投無路,幸遇清官、重燃希望,在皇權庇護罪犯、希望變成絕望之際,飲恨撞階,以死抗爭的情感變化,表演得淋漓盡致,顯示了擅長塑造各類人物的渾厚藝術功力。趙陳氏一開口演唱,便得到觀眾的由衷贊譽,臺下掌聲如雷。
該劇情節曲折,人物眾多,扮演姚天福母親的趙君、扮演姚安的張志斌、扮演小甘浦的張永青、扮演石五法的賀永斌、扮演忽必烈的寧建成、扮演阿合馬的牛雙亮、扮演貼木兒的史青平、扮演秀英的盧紅果以及其他劇組演員,表演含蓄認真,唱做念舞俱佳,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人物塑造,為劇目的成功,發揮了各自的光和熱。
在山西省戲劇研究所組織的“一戲一評”中,專家對《姚》劇劇本、導演的構思、音樂設計、舞美呈現和所有演員的表演,給予了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吨袊幕瘓蟆贰渡轿魅請蟆贰渡轿魍韴蟆贰稇騽髅健返榷嗉颐襟w都對《姚》劇的成功演出予以報道。
《姚》劇自2018年9月首演,得到廣泛好評和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再度打造,于當年10月應邀參加臨汾“周末劇場”展演,引起強烈共鳴。
同年11月,該劇參加運城市第四屆文化菊花獎暨新創劇目評獎演出,榮獲新創劇目獎,入選“2019年全省基層院團調演”劇目。
今年春節,該劇在太原市星光劇場參加全省戲劇調演,取得成功;8月入選第十六屆山西省戲劇杏花獎編劇、音樂、導演三項四類獎提名;9月劇組再次赴省“趕考”,參加藝術節演出,一舉奪魁,再為稷山縣、為運城市、為蒲劇贏得盛譽。
團隊精神作保障
稷山縣蒲劇團建團以來的藝術歷程,一直伴隨著兩種聲音。一種是由于培養出賈永愛、任金枝、麻子紅、高志選、薛東元、王藝華、吉有芳、薛耀寶、賈金藝、席武英、許巧鳳、王海瑞等幾代蒲劇名家,推出一大批優秀劇目而廣有贊譽;另一種是由于劇團一度經營不善、藝術質量下滑而受到“侯馬的店、河津的飯、稷山劇團不能看”說法的影響。在毀譽參半之中,他們堅守陣地,拼搏前進。
優秀小生演員賈金藝擔任團長以來,面對人才缺乏、經費有限、設施陳舊、市場空間日漸萎縮的客觀現實,帶領一班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確立奮斗目標,樹立良好團風,整合資源優勢,量身打造劇目,集中大家智慧,團長率先垂范,時時以團為家,全員齊心協力,個個吃苦耐勞,加班加點排練,精品佳作迭出,《下河東》《賣苗郎》風生水起,《棗兒謠》唱響蒲苑。
2017年移植的革命現代戲《黨的女兒》赴省參加山西省首屆藝術節,主演席武英獲“杏花表演獎”,后應邀赴京,參加央視紅旗飄飄“七一”戲曲演唱會,首次將稷山蒲劇團的戲演到了京城,傳遍了全國。
《姚》劇的編、導、音創作團隊,都是本土專家,熟悉地方戲曲特色,了解劇團演員的自身特點,因地制宜,量身打造。
《姚》劇的成功,再次證明了運城本土專家的實力,也印證了稷山縣蒲劇團“小劇團演大題材,小劇團有大演員”的專家評語。該縣劇團連戰連捷,令人們不由對上任三年的團長賈金藝刮目相看。
原籍稷山縣稷峰鎮西店村的賈金藝生于1972年,12歲考入稷山戲校,師從蒲劇名家、“榮河小生”薛東元,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畢業后,他進入縣劇團,經過跑龍套、當配角的歷練,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演員,先后主演了《藏舟》《小別母》《黃鶴樓》《母子仇》《周仁獻嫂》《紅鬃烈馬》等劇目,成為劇團的藝術骨干。
2015年,他在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進修學習,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加之過人的悟性和勤于學習,他成為集編、導、演于一身的戲曲全才,挑起了劇團管理和藝術創作兩副重擔。
自2016年擔任團長以來,賈金藝抓根本、強基礎、推劇目、出人才。劇團基礎設施大幅改善,新排劇目頻頻閃光,創造了該團一個新的黃金發展期。《姚》劇就是賈金藝全程組織,并具體參與編劇、導演藝術創作、藝術才華的集中展示,榮獲編劇、導演雙獎。在賈金藝的帶領下,該團呈現出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賈金藝的奮斗目標是將《姚》劇帶到央視戲曲頻道“空中劇院”。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祝愿賈金藝和稷山蒲劇團再接再厲,早日如愿以償,更上一層樓。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