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0-11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把這個故事編進了《后漢書》:“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三字經》也收錄:“融四歲,能讓梨。”因為梨,孔融出名很早。不過,讓梨的故事也有不同的議論,有人說孔融之所以選小梨,是因為之前受過兄長教訓,不敢拿大的;也有人說這“讓”太顯心機,又有悖兒童天性,用來博取大人表揚,屬于“討好型”人格等。也就是從讓梨開始,作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開始被各種議論包圍。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京城洛陽。他很想當面認識當時的洛陽名士李膺,便對守門人說自己是李膺先生的親戚。守門人不敢怠慢,趕緊進屋通報。李膺看到一個陌生的小孩進屋,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同自己有什么親戚關系。孔融不慌不忙地說:我倆的先祖孔子和老子有師生情誼(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倆是世交呀!一個小孩能隨意用老典故建立新關系,令在場賓客十分驚奇。太中大夫陳韙知道這件事情后說:聰明的小孩長大后不一定聰明。孔融笑著說:那您小時候也一定很聰明吧?戧得陳韙不知如何應答。李膺則笑著圓場:你現在聰明,將來肯定更聰明。這一事件,孔融被人說成是愛耍小聰明、自以為是、鋒芒太露。
建安元年,孔融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其任國相之北海國(約山東昌樂縣西邊)遭遇大將軍袁紹長子袁譚進攻。雙方從春天戰斗至夏天,城內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還是像暴風雨一樣襲來,待城內短兵相接時,孔融仍然“憑幾讀書,談笑自若”。至夜晚城池淪陷,他才逃奔至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袁譚完全占據了青州。這一事件中的孔融,更獲差評,除了被指責為志大才疏、裝模作樣、毫無軍事才能之外,還被指責為無情無義、沒有擔當。孔融一生忠于漢室,屢屢觸怒曹操,最后被曹操斬殺,且株連三族。從他后來的性格特征來看,他四歲時讓梨不太可能是“受過訓斥,才不敢拿大的”和“討好”大人,關于對他的一些議論中,有一部分也可能屬于時下所說的“陰謀論”。(《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