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禪莊記事

來源:發布者:黃賽旗時間:2019-09-03

禪莊不知起于何年,不知始于何代,這座晉南小村莊位于河東峨嵋嶺臺地一片東高西低的坡地上。禪莊西北20里有座孤山,東北20里有座稷王山。大約1.3億年前,華北板塊互相碰撞,地下巖漿翻江倒海,一塊塊巖漿擠壓噴出地面,冷卻后凝固,形成一座海拔1400米的花崗巖山體,因四周再無別的山脈相連,人們叫它孤山。

孤山在峨嵋嶺上寂寞地矗立了幾千萬年后,地殼運動不斷抬升下,距離孤山二十多里又隆起一座海拔1279米的山峰。傳說到了上古堯舜時代,周人的祖先名叫棄,在此教人稼穡,并葬于此山,后世稱其為后稷、又稱稷王,此山故得名稷王山。周的甲骨文,是個象形字,意為種滿了莊稼的田園,之所以稱“周”可能就是為了紀念作為農業始祖的這位祖先。

空曠單調的峨嵋嶺臺地,因為有了一“孤”一“稷”兩座超凡孤絕的山峰,而變得生動起來。1931年,考古學家、孤山本地人衛聚賢,在孤山北麓,距離禪莊十公里的荊村發現距今五千年的一處史前人類遺址,出土有石斧、陶塤,黍等谷物的碳化顆粒,表明最晚五千年前孤山周圍就有人類定居了。

史前時期,晉南一帶部落、方國林立,禪莊周圍百公里內風起云涌。禪莊南40公里處的中條山北麓,古大陸湖澤遺存形成內陸咸水湖運城鹽池,盛產食鹽。早期人類獲得食鹽方式有限,食鹽是極為珍貴的戰略資源。相傳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為爭奪鹽池,大打出手,阪泉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帶。為充分保有利用食鹽,堯舜都曾把都城建立在鹽池附近的蒲阪。

夏商周時期,禪莊附近有郇國(現臨猗西南)、董國(聞喜東北)、耿國(河津東南)。春秋時期,位于曲沃和翼城之間的晉國崛起,逐漸吞并這些小國,禪莊歸屬晉國。公元前635年,晉文公流浪了19年后歸國就任國君,論功行賞,遺漏了介子推。倔強孤傲的介子推背著老母上了孤山,晉文公派人來追封,為迫使介子推現身,縱火焚燒山林,介子推執意不出,葬身火海。后人為紀念介子推,在孤山腳下建有介子祠。東漢建武九年(公元33年),漢光武帝劉秀親祭河東汾陰后土祠,順路登臨孤山。當時山間遍布泉水,最出名的有圣水泉、雕石泉;由山頂俯瞰,平疇沃野盡收眼底。感于孤山秀麗的風景,劉秀于孤山東南麓敕建風伯雨師廟(民間傳說的風神、雨神)。此后每逢干旱,周圍百姓都來此祈雨。后人有《過孤山介子祠感懷》詩曰:

桃李春風一孤山

圣水雕石兩碧涵

文公不念介子恩

光武猶祭風雨龕

禪莊位于孤、稷之間的開闊麓原上,自人類活動的早期就成了交通要道,是運城鹽池所產食鹽北向運輸的必經之路。春秋時期,禪莊的村東和村西已分別辟有“上官路”、“下官路”,有如時下之國道。上官路南接運城之鹽池,北達晉都之兵道(曲沃至孤山)。曲沃土地豐饒,晉都繁華,每年冬閑,一代一代的禪莊居民或沿著上官路北上曲沃討生活;或沿上官路南下運城鹽池出賣苦力,貼補家用,春秋至民國,代代不息。

不知何人最早居禪莊,不知禪莊最早叫何名。元明時期,禪莊的村名為陳閻里。里是古代鄉村行政編制單位,西周時期就開始實行的鄉里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明初的里甲制度, 每一百一十戶為一里,里下分甲,每十戶為一甲。村名“陳閻”中的陳來自居民陳姓,閻的本意是里巷的門,也代指小街小巷,陳閻就是陳家巷,陳閻最早就是一條小巷,都是陳姓人家,巷門口有道大扇門,很可能門上還書有“陳閻”兩字。

元末明初,連年戰爭和自然災害,江淮以北的中原地區人口損失嚴重,地廣人稀,土地荒蕪。而當時山西相對安寧,風調雨順,經濟繁榮,地勢、地理處于防御之地,外省難民持續涌入,人丁興旺。于是明政府決定從山西向全國各地移民,明初從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從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人數超過百萬。禪莊也是移民遷出區,此時禪莊的原住民遷出情況,已經不可考,如今禪莊已無一戶陳姓人家。

洪武初(1368年),原籍山東省濟南府章邱縣寧家莊的寧姓始祖遷居山西省稷山縣西位村。80年后,大約明英宗天順年間,其孫來相距20公里的禪莊教書,或許此時禪莊人少田多,遂定居于此;至其孫,邀親家稷山縣太寧村孫姓來禪莊定居。此后五百多年,寧、孫兩姓枝葉繁茂,成為禪莊最大兩姓,占據總人口的85%。其后又有黃、宋、張等姓氏陸續遷入。其中黃氏大約乾隆早期,從距離禪莊3公里的黃家莊遷入。千百年來,不知道多少人來到禪莊,又有幾戶離開。禪莊耕地坡度明顯,落差極大,歷經這些耕民上千年的修整,整整齊齊,呈條塊分布,供養了一代又一代人。

明崇禎五年(1632),因戰亂人亡,里多絕甲,此時陳閻里被撤銷“里”的建制,改稱陳家莊,自此周圍百姓就叫她“禪”(陳家的連讀音)卓。

由于山雨沖刷,孤山腳下的黃土層溝壑縱橫,狀似淚線,孤山當地話叫“苦山”,禪莊就是這座苦山滴下的一滴淚。76年前,禪莊人經歷了一場巨大苦難,侵華日軍在這里制造了一場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陳閻莊“四一五慘案”,83名村民慘遭殺戮,舉世震驚。1942年5月26日,駐扎在安邑縣三路里村的日軍,派遣了兩名“皇協”到陳閻莊刺探中國軍隊,其中一人被“三救部”(國民黨地方游擊隊)俘獲并活埋于陳閻莊村外。29日(農歷四月十五)晨,惱羞成怒的日軍糾集了一個小隊的兵力,前來偷襲駐扎在陳閻莊的閻錫山三十四軍某部。剛進入陳閻莊東南方向500米處的東南溝(一條小溝壑),就被埋伏的三十四軍打了個伏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戰斗,三十四軍殲敵兩名,打死敵方騾馬各一匹。日軍見勢不妙,只好丟下死騾死馬,馱著兩具尸體迅速向東撤去。日軍撤退之后,三十四軍也化整為零,分別向西北方向的袁家莊和西南方向的黃家莊撤去。之后數小時,經過一番休整的日軍又向陳閻莊撲來,向手無寸鐵的陳閻莊村民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報復性大屠殺。

當時正值麥收季節。由于早飯之后細雨綿綿,人們都坐在家里等待天晴下地。日軍剛一進村就被村民寧開泰發現了,他迅速跑向村內,大喊:“日本人來了,日本人來了!”日軍緊追其后,寧開泰情急之下,跳入池塘。日軍隨即開槍,寧開泰身中數槍,壯烈犧牲。后來,我姥姥領著母親和姨,逃出村子,路過池塘,看見寧開泰俯身飄在池塘水面上,腰間系著紅腰帶,身旁一圈紅色血水。打死寧開泰后,日軍封鎖村莊,挨家搜掠青壯年。由于寧開泰的報警,村里有幾個巷道及時關上巷口大扇門得以幸免。村民樊狗掉聽說日本人進村后,急忙藏進了自家的暗窯中,但篤信佛教的樊母硬是把他叫了出來并強求他跪在佛像前。老母親滿以為這樣能得到佛的保佑逃脫日軍的殘害,豈不知這種做法就是坐以待斃。最后,樊狗掉被日軍抓走并殺害。做過糧食局局長的黃武宗當年六歲,其胞兄黃宗周十五歲。日軍闖入他家后不容分說,抓住他們兄弟倆就走。其繼母硬是從日本兵手里把小武宗奪了下來。若非其母抗爭,全村最小的遇難者就是六歲孩童了。最后日軍抓走79人,集中到孫家祠堂廂房。老秀才寧文韶端了一碗雞蛋想去換回兒子,走到池塘邊,被日軍攔住,反要把他也抓走。身高力大的老秀才怒不可遏,死死掐住日兵脖子,就在快把日兵掐死的當口,背后來了兩名日軍,槍殺了老秀才。79名青壯年集中到孫家祠堂后,被扒光身上衣服,兩兩拉到祠堂院內槍殺,許多人被槍殺后脖子上又被戳以數刀。后遇害者從窗口看見院內的屠殺,內心之恐懼無以言表。這時有村民孫清貴踢翻門口機槍奪路而逃,還有一人中槍裝死得以存活,但數月后因傷口感染而死,孫清貴也因恐懼致病幾年后死去,其余77人皆被屠殺。淅淅瀝瀝的陰雨,沖刷著慘死村民的鮮血,漫及整個巷道,慘不忍睹。有村民不忍,擔了一擔麥殼倒在巷道上試圖遮掩。好多天后,血水流經的巷道依然鮮紅。40年后,翻挖孫家祠堂舊址時,挖出的地下磚塊皆為滲透了血的淤黑色。日軍走后,前來認尸的親人們面對孫家祠堂大院內70多具橫七豎八,或橫臥、或匍匐,血肉模糊的遺體,痛不欲生,當場昏死者眾多。日軍離開禪莊后,進軍到禪莊北邊4里地的高家莊。吃過飯后,日軍重新返回禪莊孫家祠堂,還在收尸的親人們嚇得魂飛魄散,四下逃離,幸得日軍很快離開。此次慘案日軍在村外地里槍殺三人,巷道殺死二人,池塘中一人,總共有83名手無寸鐵的村民被殺害。“四一五慘案”造成禪莊慘遭滅門的8家;60余位母親失去兒子;50余位妻子失去丈夫;50余兒子或女兒失去父親。是夜,禪莊哀嚎聲四起,鬼神同悲。至半夜,突然,一聲凄厲的貓叫聲劃破夜空。禪莊的人們停止哭泣,村中陷入一片寂靜。

貓的叫聲來自營娘家。日軍屠殺禪莊這晚,營娘家來了一只貓,每夜蹲在她家的房梁上,大多時候默不出聲,偶或一聲撕心裂肺的叫聲,迷信的營娘說它是亡者的冤魂。營娘是母親的女伴,不知其姓名,過去年代,出嫁的婦女都以娘家村名稱呼。營娘娘家村名最后一字是營,母親等一眾左鄰右舍姐妹就叫她營嫂,我叫她營娘。記憶里營娘總是上身皂青色對襟襖,黑褲黑鞋白襪子,三寸金蓮,走路如風,干凈利落,快人快語,話鋒犀利,斬鐵斷金。營娘的娘家距離禪莊有十多里地,已經超過了當時鄉村婚姻距離,營娘能嫁到禪莊頗具傳奇。營娘小時家貧,很小就給本地一人家做童養媳。宋代開始流行童養媳制度,元、明、清時小地主或平民,往往花少些錢財買來,以節省聘禮,由于女家貧寒,養媳年幼,多有遭受虐待。童養媳在夫家既是童工,又是義工、保姆。有些夫家貪圖女方的勞力,故意抱養大媳婦,當傭人,照顧自己幼子。營娘年輕時生得身材高挑,風流俊俏,地主家是個傻兒子,營娘百般不愿意,卻也無可奈何。傻兒子漸到成年,營娘生下一子,更加憤恨,尋機溺死兒子,假說被野貓叼走。過去年代醫療條件差,兒童夭亡比例非常高,不幸夭折的都被隱晦地說成野貓叼了。夫家雖有疑心,也自知難留營娘,只得放其返家。有天營娘出門趕集,半路碰上毛賊,被搶走隨身財物。當地有惡霸早就垂涎營娘的美貌,聽說后主動要求幫營娘伸張正義,竟抓走毛賊,予以槍殺,然后找上門來,要求營娘以身相許來報答。營娘和她母親嚇得躲到打麥場的風扇后,不敢回家。其時,禪莊的師,是“三救部”的一名機槍手,正在當地活動,出面相助。民國時期晉南地區武裝團練眾多,很多武裝亦官亦匪,師屬于正規軍隊,惡霸實力不濟,不敢再造次,于是營娘就跟了師,來到禪莊。師已有老婆,營娘就做了小。此后營娘一直不得孕生,多年以后營娘還不斷懺悔,自己溺殺親子,罪孽深重,是上天懲罰。1947年,晉南解放,新社會一夫一妻,大老婆主動請去,成全了師和營娘。再后來師病亡,只給營娘留下一座密不透風的四合院。生活還是要繼續,營娘抱養了一個女兒,撫養成人,招了上門女婿,生下五女一子。把孫女孫子們一個個帶大,營娘就成了一身青衣的老婆婆了。

營娘家的夜是最黑的夜。冬天吃過晚飯,母親總會帶上我去營娘家串門。營娘家的四合院,白天就暗無天日,一到晚上,一推大門,就是漆黑一片,像是進入宇宙大爆炸的前一秒,時間凝固了,沒有方向,沒有空間。此時我都會緊緊拉著母親的衣襟,生怕黑暗中突然躥出一只貓來。經過漫長的隧道,才摸進里屋,一盞油燈,豁然開朗,營娘和孫女們整整齊齊坐在炕上,迎接母親和我。母親和營娘或一起做活計,或拉拉家常。油燈挑過三次,燈油快要盡了,母親才說:“回。”此時剛聽完營娘講的野貓傳說,我更害怕穿過那片最黑的夜了。

營娘的三孫女長我三歲,雪白的臉,圓圓的,胖乎乎,一晚上不說話,只是癡癡地看著人。三孫女16歲那年,突然得了白血病,經過東奔西走幾個月治療后,朝夕相處的三孫女,臉龐白皙的三孫女離開了營娘。走的那一晚,營娘沒敢守在身旁。當從母親口中得知噩耗時,盡管已經有心理準備,但心存僥幸,多熬一天是一天的營娘依然難抑苦痛,匍匐炕上,雙手撕扯著身下的床單,棉布都被她撕裂開來。我上大學暑假回家,母親說營娘得了不好的病。年底寒假回家,母親說營娘走了,她失去了一生的好伙伴。小時最溫暖的周日記憶就是不用早起,日頭升得老高了,朦朧中醒來,院里傳來母親和營娘響亮的說話聲,她們在院子里合作紡線,指揮調度聲、笑罵聲交織成一片。

因為明初山西移民,大半個中國都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禪莊也有棵老槐樹,就在我家門口斜對面,是禪莊最老的樹,沒人知道它的確切年齡。老槐樹歷經幾百年的滄桑,不知熬走了多少代人,如今依然每年到季就開花,結出的槐豆落滿一地。老槐樹的倔強頑強恰似禪莊人,生生不息。老槐樹下曾住著村醫一家。我六歲的那年九月,一個陰天,天空中泛著土黃色,在老槐樹下,村醫壓著嗓子說:“毛主席逝世了。”當時我就陷入巨大恐慌中,反動派會不會再打回來?反動派終究沒打過來,轉過年冬天,卻恢復了高考,已經高中畢業,在生產隊當了四年會計的二哥考上了大學。此前只有干部子弟才有機會被推薦上大學,二哥時常撂下手中農活,嘟噥著發泄心中的不滿。再轉過年的春天,三哥也考上了大學。十一年后,在這大槐樹下,我又收到了鮮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左鄰右舍紛紛圍攏過來,互相傳閱。一個大我20歲的本家姐姐,拿著我的通知書久久不愿撒手,欣喜、羨慕之色顯于臉上。這個姐姐念了些書,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年輕時還在村里做過民辦教師,但僅兩年左右她就被“勸退”教師崗位。不善營計的她,生活困頓,加上遠離了她向往的那個階層,夢想破滅,她的憤怒歷歷在目!她的反轉令人哀嘆,常常聽到她的抱怨和憤憤不平。看到她,令人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再后來,我因上學外出很少看到她,偶爾的見面,她烏青的臉,沒有一絲血色和生氣,消沉的心境中還有一份不甘的落寞!去年這位姐姐因病臥床數年后離開了人世,結束了抱怨和困苦的一生。十七歲那年夏七月,村醫在槐樹下宣告“玲玲喝了敵敵畏,口吐白沫,怕救不了”。這個同齡少女,昨天趕集還碰到她,穿著鮮艷的紅衣,烏黑的眼珠,火辣辣,像一團火。正在綻放的季節,一群少男少女騎著自行車,互相追逐著呼嘯而去。突然今天就因和父母拌嘴,一氣之下走了糊涂路。她在最后喊著“爸爸,救我”那一刻,對生命的留戀,使她懊悔不已,但都悔之晚矣,心痛得三天三夜不吃飯不睡覺的父母何嘗不是。

十二歲那年,村醫在老槐樹下神秘地宣布馬上要“單干”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又陷入恐慌中,國家不管我們了?等到各家分了地,當年就獲得了久違的大豐收,各家都收獲了十倍于往年從生產隊分得的口糧,興奮的大哥扛起二百斤麻袋的小麥,健步如飛。

“單干”后的禪莊富了起來,禪莊人自主決定種什么,怎么種,后來連繳納了幾千年的“皇糧”,一夜之間都免除了。禪莊人不再種低產低收的小麥、綠豆等作物,栽上了高產值的桃樹、蘋果樹。

禪莊的地是豐足的,平均每人四畝多,足可養活一家老少,即使在打工潮興起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禪莊的年輕人也少有外出打工的。富裕后的禪莊人蓋起來二層樓房,整齊劃一的門樓,闊氣奢華。農活閑暇,聚在一起,家家戶戶開桌打麻將,日子過得悠閑自在。

禪莊人果業興旺的十年眨眼就一閃而過,隨著陜西、新疆蘋果的供應量增多,禪莊的果品價格一落千丈,小農小戶的生產方式,與大商品、大流通、品牌經濟的時代嚴重不合拍,土地的收益變得稀薄,年富力強的中堅一代都紛紛放棄果樹,進城尋求新的出路。年輕的九零后、零零后更不會愿意再把自己捆綁在這片土地上。新的時代,有新的生存方式。不得已還繼續留在這里的人們,繼續構建豪華宅邸,營造出空無人煙的繁華,以彌補失落。進城的人留在村里的院子,棄之不忍,留著無用,只好任其破敗下去。如今的禪莊,最豪華的氣派和最蕭條的落寞共存著。

禪莊,這座晉南小村莊,因農事而起,將來也會因農事而衰,她的結局大可確定。單位土地的產值決定了所承載的人口,延續了數千年的農業時代結束了,所有人都要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社會演進的必然結果。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