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薛亥申:讓鏗鏘鼓聲振鄉風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9-03


作為大禹后人,有責任、義務傳承和保護禹王鑼鼓

2012年,薛亥申在和村民交流過程中,詳細了解家鄉鑼鼓的悠久歷史后,大吃一驚:沒想到家鄉的鑼鼓原來有這么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傳統文化底蘊,有這么大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原生態文化氣息,真是激動不已、感慨萬千,應該加一保護和傳承。他開始陶醉在鑼鼓古文化的音節里,如癡如醉、不能自拔;融入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潛心研究,一發不可收拾。他覺得,作為大禹的后人,有義務、有責任、有能力使這一文化藝術瑰寶永葆青春、燦爛綻放,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夏縣禹王鑼鼓始于黃帝時代,發展于堯舜時期,興盛于夏朝。4000多年來,禹王鑼鼓在華夏古都這塊風水寶地上代代相傳、經久不息。

禹王鑼鼓歷史厚重、源遠流長、節奏優美、環環相扣。在夏朝大禹治水成功以后,鑼鼓演奏成了歌頌大禹豐功偉績的經典樂舞;夏朝建都安邑以后,鑼鼓又是宮廷開展盛大節日的國禮表演儀仗隊,堪稱“華夏第一鼓”。

禹王鑼鼓,傳源于夏朝宮廷,春秋戰國時期流出宮廷,實現了“宮廷之樂”與“民間俗樂”相互融合,在古禹大地上歷經夏商周的陶冶、秦漢隋的洗禮、唐宋元明清的成長壯大,世世代代口授心傳,沉淀出四千多年的藝術精品。其特點是:大鼓套小鼓,金镲配銅鑼,單人擊雙鼓,鼓槌似棹槳,厚重緊湊、慷慨激昂。徐緩時小溪潺潺,似行云流水;積聚時大浪淘沙,似萬馬奔騰;激烈時鏗鏘有力,似排山倒海;輕敲時鑾鈴叮當、玉珠落盤,重擊時震耳欲聾、驚天動地,猛擊時如雷貫耳、響徹云霄,抒發了大禹治水的堅強、勇敢、艱辛、困苦、成功、勝利、激動與喜悅之心情。

禹王鑼鼓,是晉南地區獨特的原生態鼓樂樂種,其鼓點韻律源于老祖宗的《夏籥》。目前此鼓樂瀕臨失傳,薛亥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怎樣才能挽回這一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怎樣才能讓四千多年來的這一古老的藝術奇葩枯木逢春,繁花似錦?他滿懷豪情地說:“自己作為一個省級鑼鼓協會副主席,有責任、有義務為家鄉古老的鼓樂藝術得以傳承和保護,有決心、有能力為家鄉的源頭文化發揚光大出點力、流點汗!”

薛亥申苦思冥想、深思熟慮后,做出一個大膽而周密的計劃:必須與時間賽跑,想方設法挽救回這一即將消失的民俗文化瑰寶。

制訂周密規劃,全力以赴做好禹王鑼鼓的復原工作

說干就干,薛亥申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趕回家鄉,做了四步走的周密規劃:走訪了解,制訂目標,搶救挖掘,實現夢想。他大膽的設想立即得到禹王鄉黨委、政府,特別是鄉文化站的大力支持和鼓勵,鄉政府多次召開鄉村領導干部大會宣傳發動,文化站工作人員緊密配合,在各個方面大開綠燈,全力以赴做好禹王鑼鼓的復原工作。

近八年來,薛亥申來來回回穿梭于太原與老家之間,他踏遍了禹都古城的每個角落,量遍了家鄉的大街小巷,走這村串那戶,進東門出西門,尋找有歷史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深挖有文化傳承的藝術瑰寶。他找遍了皇城根兒的老藝人,三番五次登門拜訪,拜師民間精通鑼鼓老前輩為師,千方百計尋找身懷絕技的鑼鼓傳人,尋覓傳統技法技藝精髓,進行搶救式的挖掘與整理,收集古譜碎片資料。之后,薛亥申馬不停蹄地歸納曲譜、曲牌,精益求精地總結各種技巧手法。

心到夢成真,功到自然成。最后,薛亥申成功整理出一整套完整的、具有濃郁原生態文化氣息的大型鼓樂《禹王鎖蛟》。此鼓樂由起鑼、亂流、三過家門而不入、望夫、鑿龍門、風攪雪、再上高山、鎖蛟、定九州、太平春等十節曲牌組成,通過表演者的蹦、跳、踢、轉、踹、跨,以及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變化,同時融入現代化的舞姿,使這一傳統文化更具有戲曲性、觀賞性、娛樂性和藝術性。

曲牌收集整理完成以后,薛亥申又投資數十萬元,購置道具、服裝,招募鼓樂志愿者,大費周折、精挑細選進行籌備。他要在太原上班,還有處理各種雜務,只能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往返于太原與老家之間進行培訓。

2018年9月9日,在鄉政府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薛亥申在中秦村進行第一期鑼鼓培訓。剛開始參加報名的人員熱情高漲達到近百人,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有些人怕吃苦,有些人家里忙,能堅持下來拿到山西省鑼鼓協會、禹王人民政府聯合頒發的結業證的人員只有20余人。兩個月以后,他在史莊村又開始了第二期培訓,報名人數同樣有百余人。數九寒天、滴水成冰,學員們不畏嚴寒刻苦訓練,經過50余天的系統培訓,拿到結業證的人員達到了40余人。之后的禹王村第三期培訓,報名人數達到150余人,在兩個多月的系統化、專業化技術培訓后,拿到結業證的50余人。這三次培訓,拿到結業證的一共百余人,一支強大的藝術團隊圓滿組建而成。

建立鑼鼓團隊,為禹王鑼鼓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

禹王鑼鼓隊組建完成,在進一步精雕細鏤、千錘百煉后,一艘驕人的“航空母艦”成功下水。

2018年、2019年連續兩次,這支隊伍分別在夏縣迎新春鑼鼓大賽和第二屆民間鑼鼓大賽中榮獲金獎和特等獎。

2019年3月應邀參加了山西百部微電影《山西興革》開機儀式,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2019年1月19日,禹王鑼鼓被列入第五批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農歷三月二十二,禹王鑼鼓藝術協會成立。身為山西省鑼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的薛亥申,親自掛帥并擔當藝術顧問,主席由禹王鄉文化站站長王金勇擔任,同時還成立了禹王祥韻鼓樂藝術團。兩個團隊的建立為禹王鑼鼓的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9年8月23日,山西省鑼鼓藝術家協會禹王鑼鼓傳承基地、夏縣禹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禹王祥韻鼓樂藝術團揭牌儀式,在夏縣禹王鄉東滸村隆重舉行。

參加每一次的鑼鼓比賽或者表演賽,薛亥申都是親自出馬擔任主帥鼓手,以主鼓手角色和大家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個鼓韻和節拍。

為了禹王鑼鼓后繼有人、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薛亥申認為必須從娃娃抓起,讓鑼鼓培訓進校園、進課堂。在多次與夏縣禹王禹博學校協商后,他們一起設立鑼鼓傳承演奏班。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學習,第一批由30余名小學生組成的鑼鼓小選手團隊應運而生。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禹王鑼鼓文化之中,薛亥申還要繼續進行大面積、大規模的培訓,不但要在鄉村、學校中普遍開花,還要把鑼鼓培訓引申到企業、工廠,使禹王鑼鼓大眾化、常態化、習慣化,使鑼鼓文化深入人心、融入生活,力爭在每個村打造出一支鑼鼓隊,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中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在爭做新時期文明村民的進程中發揮巨大的威力。

為了弘揚中華源頭文化,傳承大禹精神,使禹王鑼鼓青春永駐,以后的路還有很多曲折和困難需要一一攻克,還有更多艱難險阻需要步步攀登。

相信在薛亥申這樣有奉獻精神的鄉賢帶領下,一定可以讓家鄉的禹王鑼鼓生命之火經久不息、代代傳承,可以讓鏗鏘鼓聲傳遍神州大地。

薛亥申,加油!再加油!相信禹王鑼鼓定能走出國門,登上國際大舞臺,以高雅的鼓點震撼全球!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