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8-13

不能如愿讀書,成為學習動力
少年時不能如愿的夢想,常常使人一生都在補償。對楊德印來說,不能繼續讀書,反而成為他一生勤奮學習的不竭動力。
二十世紀60年代,楊德印在陜西省大荔縣朝邑中學讀初中,因建設三門峽水庫,父母帶領他們兄妹六個,舉家搬遷到臨猗縣七級鎮太和莊村。當時,他的哥哥楊西安正在南開大學讀書,加之我國正處于經濟困難時期,一個移民家庭維持正常的生活已是舉步維艱了,不得已父母商定讓楊德印停學務農。當時,他的學習成績都很好的兩個姐姐和兩個妹妹均已停學了。舅舅見他不僅成績很好還勤奮好學,就勸父母讓他繼續讀高中,哪怕是只讀一年也算。不料時運不濟,高中不到一年就遇到“文革”停學,楊德印只能回鄉務農。
上學的機會沒有了,但是學習的興趣卻更加高漲了。沒有書讀怎么辦?他想了想,學文學吧,他的數學和文學都很好,但是學數學沒有書本,學文學可以通過報紙來學。于是,他就從本村小學借來報紙雜志自己學習,把報紙上的每一篇文章,特別是新華社刊發的評論文章,他更是重點反復閱讀。夏天,他不顧炎熱酷暑,靠著額頭上貼濕毛巾的方法降溫學習;冬天,他圍著火爐挑燈夜戰,靠著年輕火力旺戰勝寒冬。白天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時,他總會帶著書,借著休息時間有空就看;夜晚睡覺前,他常常在被窩獨坐秉燭夜讀。
正是這個階段對文學的刻苦鉆研,為他老年時的授課講座和著書立說奠定了扎實的文學基礎。他求知心切的干勁讓在南開大學學物理的哥哥感動,為了讓弟弟在求學之路上少走彎路,他指點弟弟開始學物理。就這樣,楊德印用兩年的時間學完了電工電子專業基礎知識。書,是哥哥上大學的課本和資料,他硬是靠著自學和哥哥的指點叩開了電工電子技術知識的大門,從大學教材到眾多的電子科普叢書。楊德印靠堅韌不拔的毅力,邁進了電子科技的神秘大門。
熱愛電子科技 獲得多項專利
幾十年來,楊德印一直堅守在電工電子行業。但是,和其他電工不同的是,他在鉆研的同時還能夠不斷推陳出新,發明創造。至今,他已經榮獲中國專利局(現在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五項發明技術專利權。這五項專利分別是:1993年1月31日授權的《低壓電力定時定量綜合控制儀》;1993年12月18日授權的《無瞬間斷電的家用交流穩壓電源》;1995年4月21日授權的《電力負荷多功能控制器》;1995年5月18日授權的《電壓互感器二次負載線壓降補償器》;2001年9月5日授權的《家電待機節電器》。
由于未能納入尊村引黃的人事編制,1985年楊德印無奈離開了自己鐘愛的工作和曾經為之奮斗的崗位。
198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安徽黃山電器開關廠在《中國電力報》上刊登了一條招聘新產品研發辦公室主任的信息,他權衡了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在尊村引黃工地上的歷練,他信心十足地報了名。
尊村引黃的工地經驗讓他明白,所有的科研都是“勤奮+實踐”得來,在引黃工地上的多次技術突破讓他感覺到“我能行”。
在黃山電器開關廠這個新生的電器成套裝置企業,他主持開發了多種系列高低壓開關柜和無功功率自動補償屏,并通過了主管部門的技術鑒定。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無功功率自動補償屏上的核心控制部件——無功補償自動控制器。這個原來靠外購的重要部件,經過企業自主研發生產后,產品成本降低了60%。
1989年,由于家庭原因,楊德印回到家鄉臨猗,先在七級鄉(現在建制為七級鎮)北永磚廠試點設計,成功設計安裝運行了無功功率自動補償屏。這項技術得到臨猗縣電業局的認可,立刻在全縣推廣使用,無功功率自動補償屏為提高電力用戶功率因數、改善供電電壓質量、提高供電設備供電能力、減少甚至消除無功罰款作出了貢獻,創造了很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項技術是電工電子科技行業的一種創新與升華。
二十世紀90年代前后,國家電力資源十分匱乏。怎樣控制電源,合理調度生活用電和生產用電,讓電能發揮最大效益,是每個電力工作者十分頭疼的問題。當時,臨猗縣電業局率先提出“避峰用電”經驗,得到國家主管部委的大力支持并向全國推廣。但這條經驗單憑“口號”“文件”,就讓眾多的電力用戶,尤其是農民用戶在用電高峰時段自覺限電,顯然是不現實的,或者說推廣起來困難極大。
楊德印根據農村用電情況的實際,研制開發了“低壓電力定時定量綜合控制儀”,這個產品可以及時準確地監測到用電高峰時段的大負荷動力用電,并對其立刻限制,通過技術控制真正做到了“避峰用電”,從而保證了廣大城鄉居民的生活用電需求。該產品通過了運城地區電業局和山西省電力工業局的科技成果技術鑒定,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獎,并在全省范圍內大力推廣。這項發明經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授予了專利權證書。在1993年臨猗縣科技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楊德印被評為“科技之星”。
付出多少努力,就會得到多少回報。面對眼前的五本專利證書,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個連高中文憑都沒有機會獲得、沒有專家職稱的人,僅憑著一個“鉆”字,一樣可以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樣可以讓他活得功成名就。
走上三尺講臺,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楊德印走上了為人師表的三尺講臺。
1983年,職業教育方興未艾。楊德印無意中在運城縣文化館的讀報欄看到,萬榮縣無線電學校招聘教師,要求應聘者必須是工程師或大學講師,而他卻只是一個學歷無文憑、資歷無證明、往返無轎車、著裝無革履的一個農民專家,但硬是一種不服輸的性格又驅使他去試一試。
簡單詢問之后,校長婉言拒絕并客氣地安排他到招待所的客房休息。也許是老天眷顧,旁邊客房的好心人看到了不平地說:“人家既然來應聘,你就叫他試一試嗎。”更沒有想到的是,校長竟然聽從勸告,讓他第二天試講。更讓人沒有料到的是,第二天的試講課堂上,學生們情緒高漲、激情飛揚,“好!好!”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校長站在教室外面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個“鄉巴佬”的講課效果如此之好,楊德印也順利應聘成為無線電學校的老師。
十幾年來,楊德印曾施教于多個職業技術學校。目前,應運城市應急管理局邀請,他在培訓中心講授《高壓電工》《低壓電工》的安全技術培訓課程,講授的課堂遍及運城市的13個縣(市、區),涉及央企、中外合資企業、軍工企業、國企、大型的民營企業等,這其中有山西鋁廠、解州鋁廠、大唐電廠、聞喜建龍集團等。不論是在哪里的課堂,楊德印都受到很多學員的追捧。
走上講臺,讓他的專長在另一個領域得到了發揮,也是在走上講臺之后,他的科研成果從實踐中走上了鉛字印刷的層面,被歷史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
走向著書立說,在電子科技史上留下姓名
著書立說,是很多人難以實現的夢想,但對楊德印來說,似乎是水到渠成。
2019年,74歲的楊德印已過古稀之年,雖然行走不再健步,但仍老驥伏櫪,筆耕不輟。5月28日,他應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牛新國老師、電工電子分社社長吉玲女士和責任編輯呂瀟老師的邀請,赴京與出版社共同籌劃2019年內計劃出版的《電氣控制入門:電動機實戰自學筆記》和《電氣控制入門:變頻器實戰自學筆記》兩本書。
與此同時,出版社兩位領導有感于楊德印的能力和干勁,與國家應急管理部安全技術培訓中心溝通協調,由楊德印執筆,組織各方賢能,結合楊德印十幾年來在應急管理局(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培訓教學經驗,編寫一套適用于高壓電工、低壓電工培訓使用的教材,對各出版社已經出版過的培訓教材進行精準提煉,從而提高教材含金量,提升培訓效果,讓接受培訓的學員既能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能使操作技能大幅度提高。
現在的楊德印,他的大部分時間還是活躍在職業教育的講臺上,閑暇時間他會伏案秉筆,認真完成雜志社的約稿和出版社的書稿。他心態自然,性格開朗,生活有序,盡管每天忙忙碌碌,但卻是樂在其中。
楊德印,一個從實踐中走出來的土專家,一個活躍在民間的電子科技高手,一個從基層走上書壇的電子科普作家,勤奮的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