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王正民 馮紅寅時間:2019-07-03

奔騰的黃河出晉陜峽谷,進入中游永濟境內,桀驁不馴宛如巨龍的大河,一下變得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此地的黃河東岸不足一里處,坐落著一個聞名遐邇的“德孝村”——永濟市張營鎮北陶城村。
近日,筆者走進這個著名的村落,了解了這里的德孝文化傳承情況。
德孝之源頭
北陶城村,在中國的版圖上,絕非一個普通村落,因與舜帝關系密切,已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張名片。
北陶城村,歷史上很長時期的稱謂是“陶城村”,位于河濱,相傳舜帝在此燒制陶器。而史書所載舜帝故里的舜帝村即諸馮村,距此村莊也不過數里之遙。現時村中仍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生于諸馮,出于龍行,養于河濱?!边€有太史令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舜“生于諸馮”“陶于河濱”,都是舜帝出生、成長在這一帶的有力佐證。
舜,排在二十四孝之首,村人自豪地說“舜王是天下第一孝子”,他屢次面對來自繼母、弟弟的陷害,卻能以德報怨,一如既往地善待家人。
舜耕歷山、珍愛耕牛、善待生靈的故事,和舜繼位后愛護天下子民的故事,成就了舜的德行。
舜帝,是中華民族德孝文化的鼻祖。
“舜,陶于河濱”的河濱,即今天黃河邊上的南陶城村、北陶城村?!对涂たh志》云:“舜陶河濱為河東縣北四十里之陶城?!彼吹牡滦信c孝名,使遠近之人爭相與其為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近水樓臺先得月”,舜成就了這片土地。千百年來,舜的德孝文化在黃河之濱這片土地上滋養、氤氳,照亮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這里,是中華文明的根源。
文明之“城郭”
相傳,遠古時期的陶城,人口眾多,有都城的繁華氣象。經歷幾千年滄桑,尤其是黃河水患,人口大量流失,今天的北陶城村,僅有776口人。而亙古不變的,是這里的鄉風民俗,傳統的德孝文化依然深深根植于這塊熱土,影響著村民的衣食住行,是人們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的主旋律。
北陶城村,敬老孝老是村民基本的道德判斷。孝老,受人尊敬;反之,則會受到輿論的抨擊,村民在背后指他的脊梁骨,唾沫花兒也淹了他,因此,這里“孝老、敬老、愛老、助老”蔚然成風。黨支部、村委會,每年重陽節組織村中60歲以上老人,外出旅游、去永濟市區看戲,對80歲以上的老人,還會登門探望,送去牛奶、蛋糕等禮品。
該村在文化廣場建了三間瓦房,成立了日間照料中心,專門為那些孩子外出打工、經商、開飯館的留守老人提供一日兩餐,村里一位五保戶老人,一年四季在此免費用餐。同時,中心人員在生活上也悉心呵護著那些老人。
村里借古廟會,孝敬周邊村老人,傳播孝道文化。北陶城村,有一延續兩千余年的古廟會,古廟現已不復存在,據資料顯示,古廟不知初建年代,元代曾修復,高30米,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傳說由魯班所建,琉璃瓦、空懸梁、龍鳳彩繪,看上去金碧輝煌、氣勢恢宏。該廟梁記文“勝吾者,添木一根;吾下者,剩木無數”,可見其建筑之絕妙,是我國古建筑藝術的瑰寶,也是晉陜游人觀光勝地??上?,古廟1958年被拆毀,村民至今扼腕嘆息。如今,村民捐款在原址蓋起了新廟。歷史上,廟會興起是來祭奠神靈的,在這里,是來祭奠舜的。每年三月初一至初四,十六村的百姓就會從四鄉八鎮趕來參加一年一度的盛會,朝拜舜王。
近年來的古廟會,在村兩委及干部群眾的努力下,再度興起。每年古會期間,村里會請來戲班子,在陶城舞臺下安放幾百個凳子,為周邊趕來的老人,以及從吳王浮橋遠道而來的陜西老人提供方便。村里還為前來看戲的老人免費理發,免費提供長壽面、油糕、油餅、羊肉泡等飯食,年年如此,讓老人們乘興而來,滿意而去,幸福地在此逗留幾天,盡享美好生活的甘甜。陶城廟會,也是該村向下一代和周圍村民進行孝道教育的生動課堂,無形中向周邊輻射和傳承了優秀的德孝文化。
該村注重樹立德孝典型,帶動村風向善、向好。年近六旬的村婦女主任尋冬芳,公公十多年前去世,婆婆身體不好,曾經摔傷。因妯娌外出開飯館,小姑子出嫁的村子遠,多年來,她獨自悉心伺候老人生活起居,洗衣、做飯、噓寒問暖,而她也因此被樹為北陶城村的榜樣,光榮出席了張營鎮德孝文化典型人物表彰會。另一位“好媳婦”胡勤玉,年過六旬,嫁到婆家40余年,上敬公婆,下愛子侄,和睦鄰里,從未與家人紅過臉,四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特別是在公公身染沉疴半身不遂的數年間,她盡心照料,視公公為生父,用無數凡人善舉,在黃河岸邊,在偏僻鄉村,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在周邊村中傳為美談。每月初一、十五,尋冬芳、胡勤玉就會自掏腰包,同其他幾位孝老先進媳婦一起,做幾桌席面菜,為日間照料中心的老人改善生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多年來,孝老、敬老,已成為北陶城村的良好風尚。年輕媳婦用各種方式盡孝道,爭著留下好名聲;在外打工、開飯館的,閑暇時常常與父母電話交流,不停讓人捎回錢孝敬老人;春節回家,轎車拉上公婆又是買衣服,又是下館子,以求彌補平時孝道的缺位。
“陶城”之氣象
近年來,在傳統德孝文化的熏陶下,北陶城村又呈現出種種嶄新氣象,這緣于村里有一支品行高、實干型的干部隊伍。村里選舉干部的標準是看品行、看能力,把品行放在第一位。
多年來,村民中沒有出現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現象,村民遵紀守法;村里涌現了70個“十星級文明戶”,10個“五好家庭”,同時又評選出15個“好婆婆”,兩個“好媳婦”;這里村容整齊,環境衛生整潔;村里添了一個“農家書屋”,為村民科學致富、提高文化素質,提供了學習陣地;每年正月初十舉辦農民運動會,象棋、乒乓球、拔河等精彩紛呈的比賽,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永濟,北陶城村率先承辦了張營鎮兩屆“舜陶杯”踐行德孝文化典型人物評選表彰大會,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北陶城村經濟騰飛、富裕,這里開飯館的人家占全村的50%,他們勤勞、吃苦,善于經營,每年春節會從外邊拿回約1200萬元到村里。
這里是鄉風文明的德孝高地,是村民富裕的幸福鄉村。這里是盛開在黃河之濱、舜帝故里,以德孝文化培育出的耀眼花朵,愿她愈開愈艷,芳香三晉,名揚中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