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18
趙望進
峨嵋嶺位于山西省運城盆地,面積不大,但故事很多。我出生在這個稱嶺實塬的地方,倍感親切,百歌不厭。雖然年高眼差,但鄉情難忘,寫成長詩,作為對美麗故鄉的贊美。
峨嵋嶺,
百里長,
百里寬,
百萬人民居其間。
四面望,
樂無邊:
南看中條涌青嵐,
青嵐過后望華山。
“中華”之譽從此起,
峨嵋嶺,
“中華典籍”中的一個小標點,
嶺上人,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成員;
北坡下去是汾河灣,
又靠巍巍稷王山。
后稷教稼在這里,
峨嵋嶺,
曾是后稷的“實驗田”。
嶺上人,
耕黃土,種五谷,務桑蠶。
東到聞喜縣,
喜聞太岳、太行烽火燃,
蕩倭寇,掃狼煙。
峨嵋嶺,
就是抗敵的大后方,
嶺上人,
送軍糧,做軍鞋,集軍款,
求解放,打游擊,跟趙川①。
西聽黃河滾滾龍門來,
隔河遠望是長安,
而今公路大橋連兩岸,
“秦晉之好”一線牽。
峨嵋嶺,
李淵父子曾征戰,
一路廝殺到潼關。
嶺上人,
乘風踏韻正揚帆!
峨嵋嶺,
百里長,
百里寬,
自古以來是旱塬。
黃土層厚過千米,
地下水,
離地就有三百三十三米三,
自古人民有期盼,
立縣取名叫“萬泉”。
萬泉無泉亦缺水,
十有九年旱,
人畜吃水難,
靠池蓄,靠窖藏,靠老天,
澆地更是難上難。
黃土干裂憑汗水,
莊稼少有豐收年!
而今大改變,
人笑水潺潺。
黃河水上高灌站,
紅旗渠水繞半塬。
深井連環泵,
水涌如噴泉。
旱地變水田,
龍頭安在灶臺沿,
用水真方便,
眾人樂,六畜旺,地開顏!
峨嵋嶺,
百里長,
百里寬,
百萬畝良田平展展,
海拔高度四百米,
惟有孤山立中間。
傳說奇洞通大海②,
面前峻峰頂著天,
真是一座大神仙。
名字黃帝賜,
滿山花爛漫,
杏花紅,梨花白,喇叭藍。
孤山“戴帽”云向西,
下雨平地起洪瀾。
四處奔流八方竄,
千萬溝壑綴塬邊,
近看深溝,
遠望像山,
空中鳥瞰,
恰似向日葵的大花盤。
而今旱塬變了天,
處處良田高標準,
年年五谷豐,百果鮮!
四季分明宜康養,
有空調,無酷暑,無嚴寒。
春和苗綠艷陽天,
油菜花香黃燦燦,
桃花節引來攝影家、旅游團。
夏風麥熟翻金波,
收割機趕在“芒種”前,
夏收之后請劇團,
“三秋”時節一卷風景畫。
春華秋實金光閃,
豐收節句號畫得圓。
冬雪鋪地人不閑,
多種經營多賺錢,
準備紅包貼春聯。
峨嵋嶺,
百里長,
百里寬,
百座古建好景觀,
無數名人寫大千。
傳說女媧能補天,
石料就近出孤山。
后土祠建在黃河汾水交匯處,
后土營距此三十里,
皇帝祭祀佳話傳。
漢武帝六度濟汾乘大船,
秋風辭豎起秋風樓,
秋風樓借辭成大觀。
傳說二郎擔山趕太陽,
鞋中土倒出兩土丘,
人稱大嶷山、小嶷山。
飛云樓斗拱實罕見,
單憑榫卯從唐至今立人間。
王通、王績、王勃稱“三王”,
“三王”自古思想均超前,
王勃一“序”鎮江南,
至今佳話天下傳。
諸葛亮出生臨猗天興村③,
張儀、薛瑄祖籍萬榮縣。
介子推負母在孤山,
“寒食節”從此興民間。
李家留學倡大善,
中外連理結姻緣。
嶺上人,
“耕讀第一”傳世遠,
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后,
上北京,走上海,留太原。
農民科學家譽中外,
水泥添加劑,
應用長江葛洲壩,
增固北京西客站,
人人傳,人人羨!
小王村一校培育出十要員,
有將軍,有省長,有部長,
還有西盟會的老成員,
人稱紅色“小搖籃”,
人人稱,人人贊!
峨嵋嶺,
百里長,
百里寬,
百種物產百味鮮。
一年二十四節氣,
從立春到大寒,
節節都有新貢獻。
小麥優質產量高,
昔繳公糧總占先。
而今轉產興果業,
蘋果為王百果鮮。
蘋果品質名中外,
遠銷到,
東南亞、俄羅斯、美利堅。
水果柿子紅又甜,
無籽葡萄一串又一串,
油桃艷艷似磨盤,
“三白”西瓜吃過年。
過年過節更紛繁,
蒸花饃、炸麻花、做棗山。
峨嵋嶺,
幸福指數節節攀,
嶺上人,
幸福生活家家添。
峨嵋嶺,
百里長,
百里寬,
百萬個故事說不完,
百萬人民展笑顏。
運城盆地一高臺,
村村通油路,
一村一品特產全。
家家小汽車,
油門一踩千里遠,
游新疆,
上塞北,
下江南。
綠色原野,
綠色能源,
綠色低碳。
機械設施,
進田間、進果園、進庭院。
今看峨嵋嶺,
“小標點”變成“小數點”!
真是向日葵的大金盤!
真是五光十色的大花壇!
真是民康物阜的大樂園!
注:
①趙川,八路軍游擊隊長。抗戰中“趙川游擊隊”就活躍在峨嵋嶺,人們把他看作共產黨的化身。
②傳說孤山有一神洞,通著大海,而“孤山戴帽”便是神洞中的云噴發形成的。
③當地有傳說,諸葛亮出生于峨嵋嶺西南部的天興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