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時報時間:2025-11-12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這一戰略擘畫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就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堅持“兩個結合”
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
中國是一個文明文化古國大國,歷史上創造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圈,并對歐洲啟蒙運動產生積極影響。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登上中國政治舞臺的那一刻起,我們黨就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始終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此,中國人民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華民族開始艱難地但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復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第一個結合”的艱苦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文化獲得新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創造性地把傳統“小康”理念轉化為“三步走”戰略。我們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取得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在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中國特色”,重要根源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中華文明適應時代實現自我更新與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皟蓚€結合”不僅成功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也成功推動形成了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了文化自我,鞏固和支撐了文化自信,是這一文化生命體的“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表現出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是我們黨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實踐表明,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力”,建設文化強國,必須不斷深化“兩個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魂脈,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
堅定文化自信、文明自信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超越國別與時代的“文明”內涵,內在地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文明”標志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表達的是物質財富、社會運行體制機制和精神認識成果的總和,體現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氣質和善待他人的價值追求?!拔幕笔俏拿髦腔鄣慕Y晶,展現文明的精神氣質和價值內涵,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根本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認同,文明自信是對中華文明及其現代形態的高度認同。文化強是一個國家成為強國的鮮明標志和重要內涵。文化強意味著能夠創造傳播承載積極價值觀的文化作品和產品,能夠為人類提供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能夠創造適己也適合人類文明發展的社會環境,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產生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文明”基因。從中華文明演進史來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合乎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歷史性選擇。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其他探索人類歷史發展邏輯的理論體系,無不帶有民族國家的局限性,把本國經驗虛化為普世理論,把“民族國家”打扮為“全人類”,甚至把侵略和殖民美化為“文明”傳播。馬克思主義具有全人類關懷,從人民立場出發,強調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的辯證統一,是真正合乎世界歷史本質的理論,與中華文明修齊治平、協和萬邦、天下為公的天下觀內在契合。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是西方文明至今猶存的“野蠻”基因,與中華文明的“文明性”格格不入。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扎根,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馬克思主義強調人類歷史的文明性本質,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文明性”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魅力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成為“特色”之源?!懊裎┌畋尽钡膫鹘y民本思想發展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發展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這些發展清晰地呈現了中華文明內生性演進的歷史邏輯?!皟蓚€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展現了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精神紐帶功能,是我們在國際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路徑,呈現出合乎人類價值預期的鮮明“文明性”特點,奠定了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理論邏輯。
當今世界,全球治理出現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2021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四大全球倡議作為國際治理的中國產品,包含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中,全球文明倡議強調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加強人文交流,美美與共,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這些閃爍著人類文明智慧光輝的理念,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風采,蘊含著強大的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鞏固和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
創新和提高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從人類文明史來看,信息的制造、傳播都具有單向性、有限性、穩定性、非對稱性等特征。當前,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制造與傳播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傳播端與接受端形成對等關系,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甚至散向、交互多向,傳播時間從定時到隨時,造成信息制造、傳播的不可控性、不確定性。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社交媒體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渠道,為新時代運用新媒體提出了新課題,必須認真應對。
首先,高度關注大數據算法技術帶有價值導向的信息輸出,突破國際上對我們的價值觀圍堵。在大數據時代,算法已被用來為價值觀服務。一切信息都是制造的信息,一切被制造的信息都是包含價值觀的信息;沒有未經制造的客觀存在的信息,也沒有完全不包含價值觀負載的純粹客觀信息。巧妙植入價值觀的信息的廣泛流通是一個嚴峻挑戰。文化軟實力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事關民族精神凝聚力。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競爭歸根結底是價值觀的競爭。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受眾偏好,引導信息制造方式的創新,主動在信息中植入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前置,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
其次,提高信息制造能力,提高話題概念制造能力、設置能力、話語引導能力。把前置價值觀變成生動的故事,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示我們的價值觀;提高信息制作水平,用新穎的制作手法展示中華文明的魅力,主動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當代中國的實踐具有人類文明史意義,需要提升故事敘事創意。從學術角度看,應著力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形成基于中國實踐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為人類進步提供理論引導。
最后,進行信息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的創新,打贏各類算法認知戰。算法具有根據個人愛好強化投喂的特點,由此形成信息繭房,這是認知戰的一部分。我們要掌握信息制造端的主動權,建設自主傳播渠道體系,打破西方通訊社、社交媒體對于渠道的壟斷,為突破信息繭房打開更多通道。把渠道用靈活,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點對點的信息傳播。進一步把文化理念轉化為文化信息,讓文化信息制造與互聯網技術、數字創意技術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讓我們的道理能夠講得出、能夠信得過,解決“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問題。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人類發展的大歷史觀、人類文明進步的宏觀維度看,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利于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我們要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喬清舉
(原載2025年11月7日《學習時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