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31
科學突破,源自銳意創新的精神,扎根于鼓勵創新的土壤。
“‘帽子’一步趕不上,步步跟不上”“有‘帽子’的和沒‘帽子’的,科研資源差距可大了”……在基層不時會聽到科研工作者為各種“帽子”分心和焦慮的話語。大力排除這種干擾,對于優化科研環境至關重要。
“帽子”是對科技領域各類人才計劃和學術稱號的通俗說法。在一些地方,“帽子”與職稱、評獎、待遇、招生等深度綁定;引才中唯“帽子”是舉,忽視人才與發展的適配性;評定“帽子”時,還有人情、面子等不良因素滲透進來。變了味、走了樣的“帽子”,侵害學術生態,催生急功近利的風氣,也扭曲科研的本真價值。
扭轉這一局面,先要為“帽子熱”降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帽子”治理寫入其中,提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彰顯遏制科研“逐帽風”的決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取消了“杰青”“優青”等說法,體現了淡化“帽子”的鮮明態度。各部門各地方也不斷優化考核機制,減少對人才稱號的過度依賴。
進一步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需要破立并舉、標本兼治。
破,就要摒棄“以帽取人”的科研評價機制,讓“帽子”從科研資源分配的入場券回歸學術榮譽本質。讓更多人從爭“帽子”的焦慮中解脫出來,才能更好激發科研創新活力。立,則要針對不同崗位和學科特點,建立以創新價值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與資源分配體系。
破舊立新,不僅意味著評價標準從“一刀切”走向多樣化,更重要的是確保新規則兼具科學性、可操作性與公平性。比如,擴大同行評議的權重,應配套出臺相關實施細則,明確遴選標準、回避原則、評分指標等。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則要清晰界定何為重大創新、前沿突破或實質貢獻,為評審者提供一把精準的標尺,盡可能避免個人好惡和人情影響。
科學突破,源自銳意創新的精神,扎根于鼓勵創新的土壤。期待建立起更科學的科研人才評價體系,推動營造資源流動高效、人才競爭公平、創新活力迸發的健康生態,讓每一個有志向的科研人員都能守住初心,讓每一份資源都能推動有價值的科學研究。
據(《人民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