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12
“我們還是一家人,我不往上告了,法院判得沒毛病。”接過聞喜縣人民法院郭家莊法庭工作人員遞來的判決書,任某指尖微顫,聲音里透著疲憊,卻也有一絲釋然。這張薄薄的紙,承載著姐弟五人近兩年的爭執,也托起了一個家庭搖搖欲墜的親情。
時間回到2020年那個寒冷的冬日。曾任鄉村教師的老父親安詳離世。當單位將撫恤金和喪葬費打給長期與父親同住的弟弟任某甲時,這個原本還能在年節團聚的家庭,驟然陷入僵局。任某甲思量自己多年照顧父親,兩個哥哥也常來幫忙,便擬出一個分配方案:三個兒子各得1萬元,兩個姐妹各得兩千,余款暫由他保管。可這個方案,卻像一根刺,深深扎進大女兒任某心里。“都是父親的孩子,憑啥女兒就該少分?”年過七旬的她腰疾纏身,卻執拗地一次次找弟弟們理論,可每次都在爭吵中不歡而散。眼看著曾經親近的姐弟變成陌生人,大女兒任某最終咬著牙,將三個弟弟告上法庭。
庭審那天,氣氛凝重。法官沒有立即開庭,而是讓每個人說說與父親的過往。任某甲紅著眼眶回憶:“自從媽走后,爸就跟著我過,這16年里,他半夜生病是我送醫,日常吃喝是我照料,就連他愛吃的飯,我和媳婦每天想著法兒給他做。”任某乙和任某丙也坦言,雖然沒同住,但逢年過節都會提著補品回家,父親去世后的喪葬事宜,他們也墊付了不少錢。輪到任某時,她沉默良久,低聲說:“我身體不好,確實沒怎么照顧爸,我也想常去,可腰一疼就動不了,平時只能打電話問兩句,我不是不孝順,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次女任某丁則表示:“我知道自己照顧得少,2000元就夠了,我不爭,別讓爸在那邊難過。”
法官注視著這幾個被親情與金錢拉扯的姐弟,語氣溫和而堅定:“大家先冷靜下來。死亡撫恤金不是遺產,不能簡單按照均等原則來分。”她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耐心解釋:“這筆錢是給直系親屬的精神慰藉和物質補償,得看誰對老人盡了更多贍養義務,誰和老人生活更緊密。你們都是老人的孩子,別讓錢沖淡了血濃于水的親情啊。”
為盡力彌合裂痕,法官組織多輪調解,但姐弟間始終難以達成一致意見。經過反復梳理和考量,法院最終作出判決:任某甲因盡了主要贍養義務,分得45%;任某乙、任某丙各分得20%;任某分得10%;任某丁分得5%(即已拿到的2000元),任某甲需向大女兒任某補足差額。
一紙判決落地,紛爭就此終結,這起因撫恤金引發的家庭糾紛終于畫上了句號。郭家莊法庭沒有止步于“判對錯、分金額”,而是用一場有溫度的審理證明,法律絕非割裂親情的工具,而是在矛盾中守護親情、在分歧中錨定團圓的堅實依靠。判決書不是冰冷的文書,而是縫補親情裂縫的針與線,它用明確的裁判終結紛爭,更用法理與情理交織的力量,撫平家人間的怨懟,讓曾劍拔弩張的關系,在公正的結果里重新生出溫情的聯結。
記者 南 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