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2
記者 樊朋展 劉凱華 張蕊彤 文圖
穿梭在運城市鹽湖區的大街小巷,1384輛出租車的電子屏、174家商超門店的顯示屏不間斷滾動播放著交通安全提示,警車和路口“大喇叭”同步發聲,將精心準備的“安全干貨”送入行人耳中。農村地區,217個“一村一警”微信群構建起覆蓋28萬余人的網絡宣傳矩陣,農村“大喇叭”再次響起,打通了交通安全宣傳的“最后一公里”。
這是鹽湖公安交警近期開展的百日行動大宣傳現場。作為守護中心城區道路交通安全的主力軍,鹽湖公安交警以事故起數和亡人數“雙下降”、杜絕較大以上事故為核心目標,開辟了主城區和農村地區兩個“主戰場”,通過一村一標語、一村一喇叭、一校一課堂、一企一講座,扎實推進百日行動走深走實。

全媒體動員
交安宣傳攻勢效果顯著
“遵守交通法規、文明安全出行”——這份倡議通過多平臺推送,已覆蓋超過30萬人次。自行動開始以來,鹽湖公安交警充分利用官方媒體和自媒體平臺,曝光典型事故案例和交通違法案例14起,總點擊量超過60萬次。鹽湖交警大隊大隊長劉鴻達介紹:“曝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們精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例,通過分析事故原因和違法危害,讓群眾真正從中學到安全知識,避免類似事故發生。”
這種全方位媒體策略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鹽湖區,不少居民表示通過這些案例學到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識。“看了那個闖紅燈導致交通事故的視頻后,我現在過馬路一定會等綠燈,就算趕時間也不差那幾十秒。”市民王亞東說。

“一村一警”常駐
覆蓋28萬余人的安全網絡
鹽湖公安交警創新運用“一村一警”工作機制,建立了217個微信群,覆蓋28萬余人,讓交通安全宣傳走進每個家庭。這些微信群平時不僅發布交通安全提示和警示案例,還成為警民互動的平臺。
“我們村的微信群經常有交警發一些交通安全知識,還有互動問答。”鹽湖區馮村鄉村民張女士表示,“前幾天我還在群里咨詢了電動自行車上牌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詳細解答。”
“一村一警”交通管理方式實現了交通安全宣傳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的轉變,民輔警不僅在線回答疑問,還會根據村民提出的問題調整宣傳內容,使宣傳更加精準有效。
“大喇叭”回歸
接地氣的宣傳形式
除了新媒體宣傳,鹽湖公安交警還運用了傳統的宣傳方式——“大喇叭”。主城區路口的“大喇叭”、警車“大喇叭”和農村“大喇叭”同時響起,廣泛宣傳“大排查大整治大宣傳”內容,讓群眾深刻認識到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警車“大喇叭”和車身粘貼的宣傳標語“穿梭”在街頭巷尾,讓交通安全警示流動起來,打破了空間局限,真正做到宣傳無死角。
“內容確實實用。”一位市民表示,“一些交通知識從‘大喇叭’里反復聽,不自覺就記住了。”

面對面宣教
2000人次從業人員培訓
此外,鹽湖公安交警還針對重點群體開展“面對面”“點對點”宣傳。宣傳民輔警走進快遞外賣、共享單車等運營企業,培訓從業人員2000余人次。
某外賣平臺運城站點的負責人表示:“交警上門培訓效果很好,我們騎手的交通事故率明顯下降。現在騎手們都能自覺佩戴頭盔,不闖紅燈、不逆行。”
“外賣騎手是交通安全的高風險群體,也是我們重點宣傳的對象。”鹽湖交警大隊宣傳科負責人譚建春說,“我們不僅講解交通法規,還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常見違法行為的危害,讓他們從心底里重視交通安全。”
“四件套”宣傳
文明出行漸成風尚
從城區到鄉村,從線上到線下,鹽湖公安交警構建的多維立體宣傳網絡正在發揮作用。“百日行動不是一陣風,而是要通過持續宣傳,讓交通安全成為群眾的自覺習慣。”鹽湖交警大隊相關負責人表示,自百日行動開展以來,該大隊始終將宣傳教育與排查整治同步推進:在查處交通違法行為時,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對輕微違法者先講解危害、再責令整改;在處理交通事故后,及時梳理案例,通過媒體發布“事故警示”,讓更多人吸取教訓。
“宣傳是預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線。”劉鴻達表示,“我們將繼續堅持宣傳先行,凝聚社會共識,讓安全文明出行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