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0
每個人,每天都在出行。不管您選擇什么樣的出行方式,都會被各種各樣的交通行為影響著。
一次猝不及防的碰撞,可能打亂數日的生活節奏;一次斑馬線前的禮讓,也能帶來片刻溫暖與感動;一次驚魂未定的急剎,足以讓人心有余悸;一頂看似普通的安全頭盔,危急時刻或許就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城市中穿梭往來的你我,既是交通秩序的見證者,也是交通規則的踐行者。我們最無法容忍的交通陋習是什么?換位思考,我們又想對行人、非機動車駕駛員、機動車駕駛員說些什么?
近日,記者走訪了交通事故當事人、公交車司機等不同群體,傾聽他們親歷的真實故事,揭開那些潛藏在日常出行中的安全隱患,喚起公眾對交通安全整治緊迫性與必要性的深刻認知。

二三輪車事故多發
“我駕車正常行駛,可一輛電動自行車突然闖紅燈沖出來……”在鹽湖交警大隊事故科,市民李女士回憶起事發瞬間仍有些后怕。事發當日,她的車輛被撞,對方電動自行車駕駛員全身三處骨折。
這在我市并非個例。據最新統計,今年以來,鹽湖區涉及二輪、三輪車的道路交通事故占比超過70%。在這些事故中,因未佩戴安全頭盔導致傷亡的比例高達40%以上。
“幸虧他沒碰到頭,要不然更嚴重。”李女士說,“以前我也覺得戴頭盔麻煩,天熱、發型亂、上下樓摘戴不方便,但現在我知道了——頭盔不是裝飾,是‘保命盾’。”經歷這場意外后,李女士成了家里的“安全監督員”。“只要有人騎電動自行車出門,我就反復叮囑:戴頭盔,等信號,別搶那幾秒鐘。”李女士說。
王師傅是一名有著10年駕齡的公交車司機,每天行駛在城市的主干道上,見到了各種交通亂象。他最為擔憂的,是電動自行車隨意變道、掉頭的行為。
“公交車體積大、慣性強,剎車距離至少十幾米。可有些人騎電動自行車,說變道就變道。”王師傅講述了一次驚險經歷:當時他在路上正常行駛,一輛電動自行車原本在非機動車道行駛,突然毫無征兆地轉彎橫穿馬路。“當時我離它只有五六米,我立即緊急制動,車上乘客全都往前撲,萬幸沒撞上,但那種失控感至今難忘。”王師傅呼吁,“希望這次整治能真正管住這種‘任性’駕駛,讓非機動車‘各行其道’。”
跑過10余年城區線路的公交車司機薛師傅,談起行人翻越護欄語氣沉重:“特別是老年人,下了公交就翻欄桿去趕下一班車,看得我揪心得很!”
“夜間尤其危險。有一天晚上,一位老人從綠化帶鉆出來翻護欄,我根本來不及反應,猛打方向才避免撞擊,停下后手還在抖。”他說,翻越護欄節省不了幾十秒,卻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農村地區,農忙時節農用三輪車違規載人更是危害重重。“農用三輪車本就不具備載人的安全性能,重心高、制動差、無保險,一旦側翻或追尾,后果不堪設想!”一位基層工作者痛心地說,“村民覺得‘沒事,這么多年都這么走’,可事故從不會提前預告。”

重塑文明出行生態
“其實大家都知道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只是需要一個慢慢養成習慣的過程。”鹽湖交警大隊大隊長劉鴻達說。為此,我市開展了為期100天的交通整治行動。
“這次行動時間長、力度大、覆蓋面廣,整治力度空前。我們希望通過整治,大家能養成良好的出行習慣。”劉鴻達說,“陋習反復根源在于‘思想不重視,心存僥幸’。事故教訓觸目驚心,但很多人觀看事故案例感慨,一上路就忘。戴頭盔嫌麻煩與生命安全,孰輕孰重?”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鹽湖交警部門在百日行動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依托217個“一村一警”微信群觸達28萬群眾;174塊商超屏、1384輛出租車滾動播報宣傳標語;動態清零“兩客一危一校”隱患(整改率100%);聚焦酒駕、超載等頑疾,強化主城區及夜間整治;針對頭盔佩戴、翻越護欄等高頻違法,推行“三選一”柔性執法(觀看警示片、參與勸導、罰款)。
整治成效正悄然顯現。11月8日傍晚,在河東街與學苑路交叉口,一位電動自行車車主穩穩地行駛在非機動車道上,頭盔戴得端正,還系緊了卡扣;行人沿著斑馬線有序過馬路,機動車主動減速讓行……這樣的場景,讓執勤的交警閆軍露出了笑容。
“交通整治不是‘一陣風’,而是一場‘持久戰’。”劉鴻達說,“這100天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希望通過這100天的集中行動,不僅解決一批突出隱患,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長效機制,培養市民的文明習慣,讓安全出行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記者 樊朋展 張蕊彤 劉凱華 文圖
記者手記
連日來,對話交通參與者、見證整治成效,一幕幕場景在眼前浮現。從李女士的講述到公交車司機的回憶,從公安交警部門整治的決心到街頭悄然變化的文明圖景,這場關于交通安全的探訪,讓記者對“出行”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每一次平安抵達,都離不開規則的守護;每一條暢通道路,都需要全民的共建。
交通陋習,看似是“小事”,實則是懸在安全之上的“利劍”。電動自行車闖紅燈的瞬間、翻越護欄的僥幸、農用車載人的輕率,這些被忽視的“習慣”,恰恰是事故頻發的根源。當數據顯示七成事故與二三輪車相關,四成傷亡因未戴頭盔導致,我們更應明白:頭盔不是累贅,是“保命盾”;護欄不是障礙,是“生命線”;規則不是束縛,是安全的底線。
這場百日行動,讓我們看到了改變的力量。交通文明,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努力,而是每一位交通參與者的責任與擔當。司機多一分謹慎,行人多一分自覺,騎行者多一分規范,就能讓道路少一分危險,多一分暢通。唯有將“守法規、行有序、路自安”的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讓遵守交通規則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才能讓文明出行成為這座城市最溫暖、最動人的風景。
記者 張蕊彤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