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07

聆聽講解
“自來水從哪里來?”“污水需要經過哪些處理才能排放?”10月31日,帶著諸多好奇和提問,鹽湖區第十實驗學校的初三學子們開啟了前往解州凈水廠和解州鎮生活污水處理站的研學之旅,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應用和理解。
來到解州凈水廠,孩子們依次參觀了多個水處理車間,通過清晰的圖示和講解員的講解,他們得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來水并非“自來”,而是需要通過沉淀、過濾、消毒等一系列復雜工序處理后才能得到清澈可供使用的水。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一體化凈水車間,當看到原水在處理池中一步步變得清澈透明時,學生們的臉上難掩興奮和激動。“這個凈水過程很神奇、很細致,這和我們課本上的知識剛好對應,親身體會后感覺知識更立體生動了。”學生張紫萱說。
“污水處理的第一步,就是需要進入眼前的粗格柵及提升泵房和細格柵及曝氣沉砂池,通過物理分離,把水中的固體雜質和砂粒盡可能地去除,為后續的生化處理創造條件……”在解州鎮生活污水處理站,講解員結合現場情況為孩子們詳細介紹了污水處理的流程和標準,讓知識變得簡單易懂。
通過實地觀察和學習,科學不再是紙上談兵,知識變得可觸可感。“在初三階段的學習中,‘水的凈化’‘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等知識點相對抽象,單靠課本講解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而此次研學可以讓孩子們更好地體驗和感受‘一滴水的重生之旅’,加深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張夢玲說。
“每一方污水的凈化來之不易,經過科學處理后,污水也能變成‘清泉’,重新回歸自然或用于綠化灌溉。”參觀結束后,學生楊子汐感慨。
更多的環保知識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學生任浩睿說:“從天然水到自來水,從生活污水到可排放的水,每一滴水都來之不易,之后我會更加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該校副校長柴曉萍表示:“帶著學生走進自來水廠與污水處理廠,這既是一次‘行走的課堂’,更是學校落實‘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未來,學校會持續搭建更多‘走出校園、對接社會’的研學平臺,讓知識鏈接生活,讓成長扎根實踐。”
記者 陳怡霏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