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31
屏幕那端,朱時茂在秋風樓前深情吟誦《秋風辭》,傳遞千古詩意;屏幕這端,百萬網友實時觀看,“聲情并茂”“想去現場親眼看看秋風樓”等評論不斷刷屏。更有行動力拉滿的觀眾,當天就從河南奔赴萬榮后土祠,將云端向往化為實地探訪。

10月底,劉芳菲攜陳佩斯、朱時茂走進解州關帝祖廟、萬榮后土祠直播《芳菲的文明之旅》第二季,山西電視臺、山西文旅、運城文旅官方媒體與本地自媒體加入直播,共同搭建起“云探古建”的窗口。
當下,直播已成為文旅傳播的重要工具。從稷山馬拉松賽事到跟著名人看古建,再到節慶非遺技藝展示,我市文旅正通過直播開辟出多場景、沉浸式、強互動的宣傳新途徑。
直播現場 從“觀看”到“沉浸”
在《芳菲的文明之旅》萬榮后土祠專場直播中,觀眾跟隨劉芳菲、朱時茂與專家的腳步,沉浸式“云游”后土祠的每一處角落。行至戲臺前,劉芳菲躬身鉆進戲臺下方空間,與專家一同拆解設計巧思:“臺面用來演繹戲曲,臺下留出通道供游人通行,完美實現了‘演藝’與‘通行’的雙重功能。”為讓網友讀懂建筑里的學問,鏡頭不斷聚焦細節——從形態精巧的斗拱、紋路清晰的石刻,到房梁上的雕花,專家逐一向觀眾講解紋樣所屬的朝代、雕刻背后的歷史故事,讓古建的“門道”清晰呈現在屏幕前。
直播中更有一段“天作之合”的驚喜:當專家談及漢武帝曾見秋色、有感而發寫下“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時,一排大雁恰好呈“人”字形從后土祠上空緩緩掠過,仿佛跨越千年與詩句呼應。這一幕讓現場嘉賓與直播間數百萬網友同步沸騰,直播獨有的臨場感與沉浸感,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樣的沉浸式體驗也出現在運城文旅其他的直播場景:4月,直播間的觀眾隨著紀連海“走讀運城”,在運城博物館里“云賞”文物,感受河東歷史;7月,在鹽湖千人大合唱直播中,隔著屏幕,網友直言“在家里也跟著哼唱起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由此產生。
互動體驗 從“單向”到“對話”
直播文旅的核心還在于打破了傳統旅游宣傳的單向傳播模式,讓“主播”和觀眾、觀眾和觀眾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運城、來到運城。
在劉芳菲的直播間,網友圍繞建筑細節、歷史故事積極留言:“解州關帝祖廟的菊花藻井會不會轉動?”“為什么后土祠有三座戲臺?”“漢武帝來后土祠的時候,秋風樓有了嗎?”
根據網友的疑問,劉芳菲和現場專家直播現場進行解讀:“菊花藻井不會轉動,只是一種裝飾。”“三座戲臺呈‘品’字形,實現一出戲三種形式,今日這一場戲分別用河南梆子、秦腔和蒲劇呈現。”而未顧及的問題,還有“直播搭子”及時補充,“這是后來蓋起來的,為的就是紀念漢武帝的《秋風辭》。”
直播間還常有輕松“小插曲”,劉芳菲在解州關帝祖廟直播時,一只貓咪闖入鏡頭,網友瞬間刷屏“好可愛”“有貓更想去了”,曾偶遇過這只貓的觀眾分享經歷,引來了一片“羨慕”。在輕松互動間,運城的吸引力悄然升溫。
效應延伸 從線上流量到線下留量
直播引流只是第一步,如何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留量,是運城文旅持續探索的課題。
要將游客的“一時心動”轉化為“一再行動”,運城需要在直播熱度之外,推動文旅系統升級,讓短期流量沉淀為長久動能。
其一,深化線下體驗。將屏幕前引發驚嘆的古建細節、非遺技藝,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的實體體驗,如推出古建紋樣文創、開設非遺手作工坊、打造沉浸式實景演出,讓網友從“云端欣賞”變為“現場沉浸”。
其二,強化業態聯動。設計串聯核心景區與周邊消費場景的精品路線,將游客從景區引導至當地民宿、非遺街區、特色餐飲門店,實現“景點打卡”向“全域消費”延伸。
其三,深挖文化內核。不止于展示古建風貌,更挖掘根祖故事、關公精神、鹽文化脈絡,通過研學課程、文化講座,讓游客讀懂運城歷史厚度,從“到此一游”變為“文化認同”。
如今,直播在運城早已不是簡單的技術工具,而是文化傳承的鮮活橋梁——它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讓遙遠的歷史變得可觸可感,更讓運城的地域文化突破物理邊界,走向更廣闊的遠方。
□記者 趙澤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