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31
運城晚報訊(記者 荊毅萍 趙澤艷)10月29日,我市迎來了一群朝氣蓬勃的“研學使者”——晉中博雅培文實驗學校初中部的620余名學生。在運城市旅行社協會的接待與組織下,同學們帶著對歷史文化的好奇與探索欲,正式開啟為期3天的運城研學之旅,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雙眼探尋文明。
為讓研學更具深度與針對性,活動當天,620余名學生分為兩批,奔赴不同的文化地標開啟探索。其中一批學生來到河東池鹽博物館與運城鹽湖景區,另一批學生則前往永濟,打卡鸛雀樓與蒲津渡遺址兩大文化名片。
在河東池鹽博物館,學生們系統了解運城鹽湖悠久的制鹽歷史。從古老的制鹽器具到承載鹽業記憶的珍貴文物,同學們或駐足細觀,或輕聲交流,沉浸在跨越千年的池鹽文化脈絡中。
在鹽雕手工體驗環節,桌上整齊擺放著鹽粉、模具及制作工具,同學們4人一組,合作制作關公、鹽精靈、帆船等具有運城特色的鹽雕作品。老師剛演示完鹽雕的技巧,大家便迫不及待動手嘗試。“我要把關公捏得更立體,還原他威風凜凜的樣子!”一名學生專注地雕琢關公細節,指尖沾滿細膩的鹽粉。不多時,一件件形態生動的鹽雕作品陸續完成,送入烤箱定型,成為同學們此行最具意義的紀念品。
走出博物館,同學們信步至鹽湖之畔,欣賞湖光瀲滟的自然景致。澄澈的湖水與遠山晴空相映成畫,大家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在運城的美好瞬間。
在鸛雀樓景區,同學們拾級而上,登頂后極目遠眺,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此情此景下,大家不自覺齊聲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課本中的詩句與眼前實景深度交融,讓大家真切體會到王之渙筆下的磅礴意境與積極向上的人生志向。此外,在景區非遺體驗區,同學們還了解了冶鐵、制鹽、釀酒等傳統工藝。
在蒲津渡遺址,透過遺址中留存的唐代鐵牛等文物與渡口遺跡,同學們想象著千年前這里“商旅云集、船來舟往”的繁華過往,深刻感受先民順應自然、改造環境的智慧與創造力。
“這是我第一次來運城,在這里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特別有收獲!”學生徐子欣拿著剛購買的運城特色冰箱貼興奮地說,“這個冰箱貼不僅是紀念品,更能幫我記住這次難忘的研學經歷。”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鹽湖研學收獲頗豐,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人文底蘊讓同學們受益匪淺。希望他們在了解池鹽文化、欣賞鹽湖風光的過程中,不僅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更能將這份探索與思考的精神帶入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
據了解,此次運城研學之旅為期3天,除首日探訪的四大景點外,接下來同學們還會前往永樂宮,欣賞精美的元代壁畫,感受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蘊;走進解州關帝祖廟,了解關公文化的精神內涵,在行走與學習中完成一堂生動的“校外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