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杭州日報時間:2025-10-17

夏縣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梁啟超”雕塑 記者 劉亞 攝
梁啟超,清朝光緒年間舉人,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著有《飲冰室文集》等。
清代中晚期也是中國書法的一個復興期,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給以館閣體為主流的書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氣。特別是阮元、包世臣、張裕釗、康有為等人的積極倡導和身體力行,使碑學盛行。兒時的梁啟超為求功名自然不能免俗,對歐陽詢、“二王”一路的書法著實下過一番苦功。待有一次他在粵秀山“三君祠”看到陶浚宣寫的一副魏碑對聯后,頓時被這一全新的書風所吸引,便萌發了追陶習碑的念頭。但由于那時他年紀尚小,功力不逮,故而對魏碑、隸書等雖有接觸而終難深入。一直到他18歲那年,經同窗陳千秋引薦,拜在康有為門下,學識、書藝方有大進。
梁啟超第一次系統研習書法是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期間。他在日本一住就十多年,常抽余暇“馳情柔翰,遍臨群碑”,深入學習了《張猛龍碑》等北魏刻石。梁啟超歸國后,雖即刻卷入了紛繁復雜的政治活動之中而無暇游藝作樂,但卻未放棄書法。這一時期,除治事之外,多以作書自娛。他曾寫信請朋友代購《史晨碑》《乙瑛碑》《東海廟殘碑》《嵩高靈廟碑》《鄭文公碑》《蘭亭序》等十幾種漢魏碑帖,并從《禮器碑》入手學習隸書。心情好時,每天三四小時見客做事,三四小時寫文章,其余時間全用來練字,且無絲毫厭倦之意;心情不佳時,如1916年的夏天由于在政治上舉棋不定,一向下筆千言的他竟至寫文章也無精神,此時寫字作書便成了定神定心的妙法,且比以前更加勤奮,“一天常盡二十紙”。(《杭州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