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15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河東成語典故園“姜嫄生民”雕塑
又到一年秋收季,田野里瓜果飄香。運城人談及家鄉,對本地的水果、蔬菜、小麥等農作物,總懷著一份由衷的自豪。這份自豪,不僅源于對本地農產品品質的自信與當下農業發展的認可,更深植于與土地綿延千年的羈絆——華夏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故事,便發源于此。
今天,我們來細說另一個與后稷緊密相連的傳奇——“姜嫄生民”,回溯這段與農耕文明緊密相連的文化記憶。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從不只藏著詩情畫意,更以寫實筆觸記錄生活、用瑰麗想象講述神話。其中《詩經·大雅·生民》的記載,便為我們揭開了4500年前周民族起源的神秘面紗:周民族始祖母姜嫄,本是稷山有邰氏之女、帝嚳的元妃。她效仿人祖華胥,途經雷澤時踏過巨人足跡的大拇指,隨即感應受孕。懷胎期滿后,姜嫄順利分娩,可因孩子降生自帶異相,誤以為是“不祥之物”,先后將嬰兒丟棄在街巷、樹林與寒冰之上。
神奇的是,命運始終在護佑這個孩子:小巷里的牛羊路過不踩,還主動前來喂奶;樹林中恰逢樵夫砍柴救下他;寒冰上又有大鳥展翅遮蔽風寒,用羽毛溫暖嬰兒。直到大鳥飛走,嬰兒才發出洪亮的啼哭,哭聲傳遍四方。姜嫄見此情景心生不忍,最終將孩子抱回撫養;又因曾想丟棄他,便為其取名“棄”。
棄長大后聰慧過人,尤其癡迷種植,喜好栽種麻、菽等作物,還通過精心培植發現了粒食的價值,讓莊稼連年豐收。堯帝因此封他為農官,負責教民耕種,舜帝更封其為“后稷”,專任司農大臣,世人常稱其“棄稷”“稷棄”“稷后”。
后稷教民稼穡,不僅帶來了五谷種植技術,更總結出一套完整的農事經驗,搭配羲和所制歷法指導農時,讓先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開啟了春種秋收、五谷豐登的農耕文明新紀元。這段姜嫄與后稷的故事,隨《詩經》流傳千年,至今仍生動鮮活。
在生產力低下的上古時期,人口繁衍直接關系部落存續,姜嫄作為后稷之母,自然被賦予“生育神靈”的主要形象。她“履巨人足跡而孕”的傳說,雖帶著原始神話的奇幻色彩,卻也契合了先民對“子孫繁榮、家族昌盛”的迫切祈愿。而姜嫄“三棄后稷卻終難割舍”的過程,更讓她的形象褪去神性的疏離,多了幾分溫柔慈祥的人格溫度。
如果說姜嫄承載著“生命延續”的信仰,那作為“五谷之神”的后稷,則是農耕文明的核心象征。他“嘗百草、教民稼穡”的貢獻,本質上是先民對“糧食生產”的敬畏與珍視。在農耕社會,糧食是生存的根本,人們通過紀念、祭祀后稷祈求豐收,其背后藏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
先民深知,唯有順應自然規律、掌握農耕技術,才能獲得富足生活。而后稷的傳說,恰好將這種生存智慧轉化為可崇拜、可傳承的文化符號,深深影響著后世農業發展。
千百年來,為感念姜嫄與后稷的恩德,人們修建了眾多廟宇以作紀念。全國各地這類遺存尤為豐富:不僅有稷王廟、稷益廟、姜嫄圣母祠等專供廟宇,二人還被作為豐收之神、生育之神供奉在其他祠廟中。
僅運城地區的代表性廟宇就不勝枚舉——擁有全國唯一北宋單檐廡殿頂建筑的萬榮稷王廟,現存已知規模最大的稷山稷王廟,以及殿內壁畫堪稱“畫在墻上的農業史詩”的新絳稷益廟。在稷山稷王廟的正殿后方,專設姜嫄殿供奉后稷之母,該殿與殿前四柱亭均為典型的元代遺構,見證著千年的祭祀傳統。
在河津的高禖廟中,新建宮殿里供奉著女媧、姜嫄與簡狄三位神靈,廟內還有壁畫生動講述了姜嫄生民的故事。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廟會,當地的鄉親都會組成百人迎神隊伍,以鼓樂儀仗將姜嫄娘娘像用轎子抬出,在全村游行散花,按慣例輪流前往“娘家”“舅家”走親戚,借此祈愿子嗣延綿、家族興旺。這些儀式與遺存,無不彰顯著一個民族對生命、自然與幸福的摯愛。
從重視“家族延續”到強調“農業為本”,“姜嫄生民”的傳說始終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這條文化紐帶,將上古先民的生存智慧、精神信仰與后世的社會理念緊密聯結,成為華夏農耕文明與民族起源記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根脈。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