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11
“這里的通道曲徑通幽,是理想的網紅打卡地。”
“這里的東西廂房和天井,適合用作酒吧茶歇。”
……
近日,在位于鹽湖區老東街72號的鹽商周氏大院提升改造現場,工作人員在認真論證、熱烈討論。這座承載著運城鹽業輝煌歷史的清代建筑,正經歷著一場精心呵護下的“重生”。
鹽商周氏大院建設年代雖不詳,但現存主體為清代建筑,由三座并排的四合院構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積達1193.69平方米。長期的風雨侵蝕與年久失修,使得大院墻體坍塌、屋面凹陷、梁架糟朽,地面與磚件破損嚴重,私搭亂建現象叢生,排水系統也近乎癱瘓,文物本體安全岌岌可危。
2015年,鹽商周氏大院被列為我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迄今為止,為守護好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原鹽池文管所及鹽湖區政府先后投資300萬余元對其進行修復。今年5月1日,山西宏運文博產業有限公司正式認養鹽商周氏大院,持續推進文物本體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項目業態將涵蓋主題展覽、文化研學、精品沙龍及特色茶館等,力求打造兼具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的古建活化標桿,為文物保護與商業運營的融合提供可復制的示范樣本。
“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提出,凝聚社會力量共護文物,我們積極響應參與認養,期限為20年。”宏運文博總經理李慶濤表示,“這一次,我們不僅要做好文物本體的保護,更要探索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未來,我們計劃將其打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深度融合文化遺產、數字科技與生活美學,構建‘文博體驗+教育賦能+社交消費’三維立體生態。”
近年來,鹽湖區積極響應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號召,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目前已有7處文物保護單位通過認養模式獲得新生,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新格局。其中,鹽湖區醫療集團認養縣級文保單位——下段藥王廟,運城市關公文化傳承促進會號召海內外關氏族人等認養縣級文保單位——關龍逄墓,運城中學認養縣級文保單位——《晨光》半月刊社址……
與鹽商周氏大院遙相呼應,位于府西街的中山中學校址,同樣在“文明守望工程”的浸潤下煥發新生。中山中學校址的主體建筑建于清代,院落東西長438米,南北寬288米,總面積達4910平方米。這里曾經是中共河東地方組織主要領導人之一、山西著名革命活動家和教育家嘉康杰辦學育人的重要場所,紅色薪火與教育初心在此交融。如今,該校址僅存門房、過廳及后院東西廂房。
“咱們所看到的中山中學,是2021年用專項資金修復的。為進一步讓文物活起來,2024年10月,鹽湖區文化館又投資20萬元進行提升,并于今年5月正式認養。”鹽湖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趙云翔說,“認養后,通過布展升級實現活化利用,將其用于開展各類文教活動,成為傳承紅色基因、服務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
步入中山中學的西側培訓室,一幅幅主題鮮明的攝影作品錯落展陳,光影間定格著歷史與當下的交融,為這座紅色遺址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這是自5月以來,我們在這里舉辦的第二期攝影培訓課,早上開展理論教學,下午組織實地實操,這些展出的作品都是學員們的學習成果。”鹽湖區文化館黨支部書記王紅偉說,“自校址活化以來,我們堅持‘每月有活動、場地常利用’,已陸續開展美術、書法、攝影等多期公益培訓,累計服務群眾千余人次,讓老建筑真正成為滋養文化、服務群眾的公共空間。”
“能在這樣有歷史感的地方學習攝影,特別有意義!”攝影班學生喬英難掩喜悅,“此次培訓,不僅讓我掌握了攝影技巧,更讓我深入了解了中山中學的紅色歷史。每次創作時,看著周圍的老建筑,仿佛能感受到先輩們的精神力量,這些作品對我而言,不僅是照片,更是與歷史的對話。”
文物保護從來不是將歷史“束之高閣”,而是讓其走進當下、融入生活。“校址通過史料陳列、場景復原等方式,生動再現了嘉康杰等革命先輩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的歷史。今年‘七一’期間,府西社區就組織了大批黨員干部、學生前來參觀學習,讓大家沉浸式體驗聆聽紅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王紅偉說。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