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10
10月1日至2日,每當時間來到上午10時,運城博物館中廳便會出現一位文化使者——身著唐代青色圓領袍的“王之渙”。他從悠揚的古樂聲中走來,吟唱著《登鸛雀樓》翩然登場。
這是“河東問道·華夏同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河東故事”活動開場時的掠影。每天10:00至11:30,“王之渙”便會邀請在場游客進行“古今對話+趣味問答”。
“大家好,在下王之渙,從唐代‘穿越’到此。今日與諸位一起問道。”臺下,不少游客舉起手機記錄下這一刻,孩子們拽著家長的衣角,眼睛亮晶晶地盯著這位“從唐詩里走出來的詩人”。
10月1日當天,“王之渙”自我介紹結束后,趣味答題環節隨即開始,在“王之渙”風趣幽默的提問中,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徐徐展開。
“運城古稱什么?”“王之渙”身形一轉,笑問來自福建福州的游客陳女士。
“河東!”陳女士不假思索。
“請聽歌曲:唱山歌哎,這邊唱來那邊和……是哪個民族的?”
“壯族。”稍作思考,答案準確無誤。
“勸君更盡一杯酒的下一句是?”
“西出陽關無故人!”臺下觀眾也異口同聲地接了下句。
3道關卡全部通關,陳女士抽到了一份特別的獎品——繪有運城景點與名吃圖案的冰箱貼。活動中,每位參與者只要答對“王之渙”提出的3道問題,就可獲得一次抽獎機會。冰箱貼、剪紙擺件、旅游年票、飲品……一份份蘊含運城元素的獎品,成為連接四海游客與河東大地的紐帶。
現場答題聲、歡笑聲此起彼伏。不一會兒,舞臺一側便排起了長龍,來自陜西西安、內蒙古呼和浩特、山東濟南等地的游客紛紛上臺。“通過這種答題方式,孩子不僅覺得有趣,還能記住不少知識。”帶著孩子來參加活動的本地市民李先生說。這場由市委統戰部主辦、運城博物館承辦的活動,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將河東歷史文化與趣味互動巧妙結合,讓游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深化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
上午11時許,活動接近尾聲。在“王之渙”的帶領下,全場游客手揮小紅旗,齊聲高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白發蒼蒼的老人、朝氣蓬勃的青年、稚氣未脫的孩童,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聲音匯聚成同一個旋律。“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這樣的大合唱非常有意義。”從河南洛陽自駕而來的顧女士說。
黃河在此折向東,留下一個古老又年輕的河東。一場古今對話的文化互動,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答題與歡笑中,觸摸到了河東大地的歷史溫度,也讀懂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內涵——正如黃河水滋養著沿岸的每一寸土地,華夏文明的根脈,也早已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緊緊相連。
記者 徐帆揚 郭 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