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11
通訊員 楊建義 衛世新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國家文化歷史名城新絳用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旅盛宴,打破了人們對傳統古城“靜態展陳、單向輸出”的刻板印象。該縣用三重密碼破解了古城文旅“有資源沒流量、有流量沒變現、有變現沒品牌”的困局,揭開了歷史古城火爆出圈的“神秘面紗”。
非遺活化+沉浸體驗
新絳縣絳州署衙景區內,國家級非遺“絳州鼓樂”點燃氛圍。夜幕降臨,皮影劇場暖光亮起,《嫦娥奔月》《薛仁貴征西》等劇目吸引游客駐足。“以前只在課本里見過皮影,現在仿佛站在唐宋的市井里看演出。”杭州大學生王雨桐的抖音視頻記錄下這一幕。署衙互動體驗區,游客們在傳承人的手把手教學下體驗絳州木版年畫印制。游客林先生和孫子一起印制了《天官賜福》,直言“這是今年最珍貴的國慶禮物”。
沉浸體驗更是“讓游客入戲”。《薛仁貴衣錦還鄉》情景劇每日上演,游客掃碼開啟“穿越”,薛仁貴騎馬踏雨而來。劇中“九六八宴席”(九冷六熱八主食)順勢成了“網紅”美食。“跟著劇情品美食”套餐直接帶動餐飲收入增長,相關話題更是沖上大眾點評“運城必吃榜”前列。
為了讓“故事”傳得更遠,本地自媒體達人還開啟多機位直播,最高峰時有10多萬人同時在線,相當于把整個絳州署“搬”到了網友眼前。
紅色賦能+科技加持
城隍廟前,一場“即興快閃”溫暖人心:文藝志愿者剛唱起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賣油糕的攤主就放下鏟子加入合唱,穿漢服的姑娘用手機直播,路過老人跟著拍手,雨絲里的歌聲越聚越響。“原以為下雨沒人來,沒想到來了好幾百人。”新絳縣文化館合唱隊隊長文春明滿是驚喜。這場“不期而遇的感動”不僅被央廣網報道,更收獲超50萬閱讀量。
貢院巷的紅色巡游,上演了“三代人的愛國課”,3支隊伍舉紅旗邊走邊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比在家講愛國故事更有力量。”游客高先生激動地說。
晉南地區最大的民間收藏館——富榮收藏館里,十萬余件革命文物成了“沉默的講解員”:光村地下黨用過的槍支、抗美援朝時期的木質擔架、印著“為人民服務”的搪瓷缸,每一件實物都比書本更有沖擊力。
針對習慣“手機在手”的年輕游客,新絳用科技為體驗“減負加分”:絳州署景區無需紙質票,掃碼就能生成帶個人照片的“電子通關文牒”;智能導覽樁,手機一碰就能聽不同朝代的署衙故事,還能切換“兒童版”趣味講解。
更值得關注的是“數據反哺”:通過分析線上直播觀眾停留時長、線下游客打卡路線,新絳實時調整項目——發現皮影戲觀眾多為親子家庭,便加開“兒童互動場”;見“電子通關文牒”轉發量大,就新增“朋友圈集贊換非遺小禮品”活動。
本土造血+長效運營
很多古城都面臨“核心景區擠爆、周邊區域冷清”的困境,而新絳早早規劃了“一核兩翼”(古城核心+汾南汾北兩翼)的全域格局,串聯起五大A級旅游景區、12處國保單位,讓游客“來了不只是看一個點,而是逛一片區”。假期里,這種格局的優勢盡顯:當絳州署衙景區擠滿看鼓樂、看情景劇的游客時,汾北光村的澄泥硯工坊里,游客正跟著匠人學習制坯;汾南稷益廟的壁畫臨摹體驗區,大人和孩子在數字臨摹板上復刻明代壁畫的色彩;周邊的溫泉小院,也推出了“非遺美食+溫泉”套餐。
新絳文旅場景中,“本地人做本地事”的畫面隨處可見:絳州鼓樂表演者是土生土長的新絳人,農閑排練、節假日演出;非遺體驗區教學者均為本地傳承人,教技藝時還會講“新絳故事”;景區“網紅攤主”也以本地商戶為主,賣油糕的阿姨、做剪紙的大爺,都能熟練介紹“新絳老味道”。
“以前覺得文旅是‘外人的生意’,現在才知道自己的手藝、故事就是最好資源。”參與鼓樂表演的村民趙師傅滿臉自豪。新絳縣通過“景區+合作社+農戶”模式,既解決文旅項目“本土化”問題,又讓當地人共享紅利,形成“人人是宣傳員、家家是參與者”的良性循環。
為避免“國慶過后就冷清”,新絳縣提前布局“長效運營”:推出“非遺月度主題”;將《薛仁貴衣錦還鄉》改編為“輕量化版本”;聯合本地學校打造“研學課程”,讓紅色故事成為學生“課外實踐課”。
“流量是暫時的,品牌是長久的。”新絳縣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表示。這個假期的文旅盛宴,新絳縣交出的不僅是亮眼“流量成績單”,更是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古城活化方案”——以體驗為橋、文化為魂、本土為根,讓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煥發持久生命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