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讓心臟律動不息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26

生命不息,心跳不止。一個成人心臟,每分鐘要泵出4千克—5千克血液,一晝夜搏出的血液多達7噸!如果一個人能活到80歲,他的心臟大約會跳動30億次。

然而,這顆強大的“引擎”也有其脆弱之處……據世界心臟病聯盟統計,在全世界范圍內,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癥。在全球范圍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遠遠高于包括癌癥在內的其他疾病,它的危害無年齡、身份、地域之分,已然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今年9月29日是第26個“世界心臟日”,主題是“律動不息”,意在通過提升公眾對心臟健康的重視程度,推動一系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行動。“律動不息”寓意著心臟持續且規律的跳動,象征著生命的活力與堅韌,為進一步提醒著人們,心臟健康需要持續的關注與呵護,不能有絲毫懈怠。記者采訪了市中心醫院心內科行政主任屈艷玲,請專家從專業角度多方面闡述和科普,在日常生活我們怎樣從小事做起,為心臟筑起堅實的“防護墻”。

被忽視的“傷心”事

9月初,家住中心城區的一名40多歲的男士因長期熬夜、飲食不節制等原因突發急性心梗,送到醫院時生命垂危!慶幸的是經過醫護人員急速、全力搶救,才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心臟作為人體的‘發動機’,其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命質量和壽命。然而,在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心臟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屈艷玲介紹,心血管疾病是50歲以上人群的常見病,常常突然發生、病死率高。統計顯示,我國目前有約3.3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00萬、心力衰竭890萬、高血壓2.45億,在每4到5個中國人當中就至少有一個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防控形勢嚴峻。因此,保護心臟健康,預防心臟疾病,已成為我們每個人不可忽視的責任。

“心臟就像是我們身體里的‘永不停歇的馬達’,日夜工作卻時常被忽視。”屈艷玲說,有些看似無害的日常習慣,其實正在悄悄損害人們的心臟,人們也在無意間做著“傷心”的事。

吸煙飲酒。“一支煙,十年壽。”這句話一點都不夸張。吸煙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每4個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中,就有1個是因吸煙導致的。即使每天只抽1根煙,也會讓男性患冠心病風險增加74%,女性更是增加119%。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血液變得黏稠,就像給水管里加了膠水,血液流通變得困難,心臟不得不更加賣力工作。另外,大量喝酒后數小時內,血管都處于擴張狀態,可暫時降低血壓,但心率會隨之加快,易導致心臟病急性發作。

腰圍過粗。現在很多人都有“啤酒肚”或“游泳圈”,卻暗藏健康風險。研究表明,女性腰圍每增加10厘米,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男性增加10厘米,風險增加4%。即使體重正常,只有肚子胖胖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顯著增加。

急躁生氣。生活中的煩心事太多,誰都會生氣。但你可能不知道,生氣僅8分鐘,就可能在后面的40分鐘內持續損傷血管。生氣時,體內的壓力激素會飆升,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這些變化都會給心臟帶來額外負擔。經常生氣的人,心血管死亡風險較普通人增加了23%。脾氣急躁與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久坐不動。連續靜坐超過6小時可導致血液循環減緩,血栓風險增加。久坐人群心臟病風險較規律活動者高20%,你可以設個鬧鐘,每小時響一次,提醒自己站起來活動五分鐘。

長期睡眠不足。長期睡眠不足7小時者,血壓波動和心肌缺血風險增加,生物鐘紊亂可誘發心律失常。

高鹽高脂飲食。每日鹽攝入超5克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加速動脈硬化;反式脂肪和油炸食品增加血脂水平,促進血管斑塊形成。

劇烈運動。未循序漸進地進行劇烈運動導致心率和血壓驟升,可能誘發急性心肌缺血。

忽視口腔健康。牙周病細菌會通過血液感染心臟,顯著增加心內膜炎風險。

溫差過大。高溫時血管舒張,從高溫突然進入低溫環境,血管又會收縮。反復折騰導致血壓波動大,可能誘發心梗,特別是血管脆弱的老年人。

這些信號要警惕

日前,家住祥和小區的李大媽總覺得疲勞乏力、提不起精神,于是來到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經坐診醫生詳細詢問和檢查,李大媽的疲勞困乏是心臟疾病引發的。

“心臟病是一類比較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也稱為心血管病,我們常見的心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疾病,都是多發的心臟疾病。在大多數人的認識里,心血管病是突然發生的,殊不知心血管疾病在發病前也是有跡可循的。容易疲乏、左側后背、手臂疼、不明原因牙痛、嘴唇、指甲顏色發紫、下肢水腫等有可能就是心臟的求救信號。”屈艷玲說,心臟是人體最勤奮的“泵”,當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導致心肌供血不足時,身體會通過多種信號預警,以下這幾類典型癥狀要牢記。

心前區疼痛:警惕“心絞痛”來襲。勞累、情緒激動或飽餐后,胸骨后或左側胸部出現“壓榨感”“緊縮感”或悶痛,持續數分鐘,可能是心肌缺血引發的心絞痛。這種疼痛還可能放射至左臂內側、下頜或背部,易被誤認為肩周炎或牙痛。若疼痛持續不緩解,伴大汗、惡心嘔吐,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心動異常:節律紊亂的危險信號。心肌缺血發作時,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可能因缺氧“失靈”,突然出現心動過緩(心率低于60次/分鐘)或血壓驟降的情況。這種異常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引起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暈厥。若頻繁出現心率忽快忽慢,可能是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的信號。

心悸和憋悶:特殊場景下的“心臟警報”。夜間睡眠中突然因胸悶、憋氣驚醒,需墊高枕頭才能呼吸順暢;或在飽餐后、排便用力時、寒冷環境中出現心慌、呼吸不暢……這些都是心肌缺血誘發心功能不全時的常見癥狀。

持續疲勞:器官“缺氧”的無聲抗議。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會導致全身器官“缺氧”,尤其是大腦和肌肉。即使經過整夜睡眠,仍感到乏力、精神萎靡,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可能是慢性心肌缺血的表現。這種疲勞感與普通疲勞不同,休息難以緩解,且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食欲減退的情況,需警惕心臟功能減退。

胃部異常:別讓“心源性疼痛”被誤診。運動后出現上腹部憋悶、脹滿,卻無反酸、噯氣等消化道癥狀,且與進食無關,這可能是心臟缺血引發的“牽涉痛”。心臟和胃部的神經支配存在重疊,部分人缺血時會表現為“胃痛”,臨床中易被誤診為胃炎、胃潰瘍。若按胃病治療無效,需及時做心臟相關檢查。

出現浮腫。心臟泵血能力減弱,無法及時排出身體組織的廢物液體,可導致身體浮腫的發生。一般心臟引起的浮腫是從腳踝、手指等肢體末端開始。

嘴唇青紫。出現嘴唇青紫可能存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心臟病問題。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

在全球心臟疾病問題嚴重的背景下,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心臟健康的守護者。

“很多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屈艷玲說,人體的心臟就像汽車的發動機,雖然動力很強大,但也是容易“受傷”的器官。除了先天性心臟病,心臟也會因為環境和個體的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出現一些“故障”。因此,保護心臟健康,預防心臟疾病,已成為我們每個人不可忽視的責任。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很多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屈艷玲建議,善待心臟,需要從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做起。

合理飲食。保持清淡飲食,減少高鹽、高脂肪和高糖的攝入,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攝入,多吃蔬菜和水果。

規律作息。規律作息對心臟極為關鍵。應盡力避免熬夜行為,維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每天確保有7小時—8小時的充足睡眠,使心臟能在夜間充分地進行休息與自我修復。

適度運動。每周應至少安排150分鐘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像快走、慢跑或者游泳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適當增添一些力量訓練,例如簡單的俯臥撐、深蹲等,這些力量訓練能夠增強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

戒煙限酒。吸煙是危害心臟健康的大敵,因為煙草中的有害成分會對血管造成損害,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所以強烈建議戒煙,同時還要遠離二手煙。若有飲酒習慣,需控制在適量范圍內,盡量少喝不喝。

常規檢查。定期體檢是守護心臟健康的關鍵措施。其中,常規檢查包含對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的測量。一旦發現這些指標存在異常,應盡快就醫,并采取對應的治療手段。

心臟專項檢查。除了常規檢查外,可能還需依據自身狀況進行心臟專項檢查,例如心電圖、心臟超聲等項目。對于有家族心臟病史、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高危人群而言,更應該高度重視定期的心臟檢查工作。

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是心臟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應通過合理飲食和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有效管理壓力。在快節奏生活中,壓力常伴,而學會管理壓力對心臟健康意義重大。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減少壓力源。通過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緩解壓力,保持心態平和。

每個人都只有一顆心臟,讓我們愛護它,養成對健康有益的生活習慣,做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愛心”人士。

本報記者 魏 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