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25
■郭智文 郭建平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孕育出數以萬計的歷史文化名人,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人文魅力。山西運城,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而得名,以“關公故里”而聞名。關公是河東星空最為璀璨的星辰。運城人到外地,往往以關公故里人而自豪,以關公文化而自信滿滿,底氣十足。
關公,究竟為河東人帶來了什么?
一、構畫出運城人風華卓卓的人文精神
運城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山川壯美,景色秀麗,文物古跡星羅棋布,風景名勝遍布各地,圍繞關公,有講不完的感人故事,更有道不盡的美麗傳說。
源頭活水,忠義之魂。關公是人們對關羽的尊稱。關羽(?-220年),字云長,東漢末年河東郡解縣人(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早年因打抱不平逃離家鄉,流落至河北涿郡,追隨劉備起兵,征戰多年,以忠義見稱。后鎮守荊州,敗走麥城,被吳國俘殺。吳主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為關羽做了假身,以王侯之禮,將其安葬在洛陽關林。當孫權知道曹操將關羽首級厚葬后,也不敢怠慢,將關羽的身體以諸侯之禮安葬在湖北當陽的關陵。除了關林與關陵,在四川成都和山西解州都有關羽的衣冠冢。成都的關羽衣冠冢是蜀漢政權為了紀念關羽而修建的,而山西解州的衣冠冢是家鄉的父老為了紀念關羽而修建的。因此民間便有了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解州故里”的說法。
南風吹拂,云煙蕩漾。經過1800多年的歲月洗禮,關公的英雄事跡、人格魅力、精神品質、文化內涵在民間社會深入人心、世代傳承,關公也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運城作為關公故里,關公英靈穿越時空天際,多少次夢回河東大地;家鄉的父老鄉親對關公的崇拜與信仰更是十分普遍,異常強烈。關羽在民間被尊稱為關公、關老爺、關夫子、關圣人、關爺(當地方言音崖)等。千百年來,以“忠、義、仁、勇”為內涵的關公文化,薪火相傳,成為中國傳統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公文化,文脈悠長。這里的一草一木,無不浸潤著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處處散發著對“關公”的敬仰之情,黃河岸邊、中條山下、鹽池之畔,千年傳頌的“關公精神”跟隨關公的英雄故事一直在回蕩。關公文化是河東文化中最燦爛的文化符號,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精華和高貴品質的集合體,代表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追求,是中華民族共同追求和崇尚的做人準則、價值觀念,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也具有很強的世界性。關公文化像燈燭一樣照亮了人們的前進征程,像鑰匙一樣開啟人們的心靈之窗,特別是人們對關公財富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動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的高貴品格頌揚至今,關公文化贏得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的無限崇拜,并成為人們提升自身人生境界、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滋養。
是關公,讓無數河東兒女身體力行學習踐行弘揚關公文化,村村都有關帝廟,家家都講關公故事,人人都向往關公精神,成為一種獨具特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勾畫出運城人風華卓卓的人文精神,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有的河東文化。如今,隨著遠行的游子,關公文化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構筑起運城人忠勇信仰的重要基石
一座關帝廟,千年忠義史。關公在信眾的心目中有著超然的地位、超常的作用、超凡的能量,幾乎無所不能。關帝廟作為祭拜關公最重要的場所,是構建關公文化、傳承關公精神、舉辦關公民俗活動的重要聚集地,更是展示關公精神的物質載體。目前,全世界共有3萬多座關帝廟宇,運城市平均每個縣都有20座以上的關帝廟宇,其中有7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具代表性的3座廟宇是:
解州關帝廟,位于鹽湖區解州鎮,俗稱關帝祖廟,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現存始建最早、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全的關帝廟宇,被譽為“武廟之冠”。其始建于隋代,主體結構為清代康熙年間建筑,內有康熙御筆“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咸豐御筆“萬世人極”等匾額,春秋樓的“懸梁吊柱”“閣板春秋”和“倒懸藻井”是我國古建中的珍品。該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公信俗”民間信仰傳習場所,是海內外信眾融通文脈,共敘鄉情的朝拜圣地,巍峨高聳的古建筑配以參天松柏,彰顯皇家風范氣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常平關帝廟,位于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俗稱關帝家廟,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主要為清代建筑,其中娘娘殿、圣祖殿及金代磚塔堪稱“三絕”。關公早年從常平村出發,成就了中華武圣的千古英名。距該廟1.5公里的中條山上,圍繞關帝祖塋、石磐溝自然景區和關公圣像人文景觀,已建成占地3000畝的關帝祖陵景區。解州關帝祖廟、常平關帝家廟、關帝祖塋并稱“三關”,組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圣跡文化風景線,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關公文化在民間的深遠影響。
關王廟,位于運城市中心城區紅旗西街,俗稱信義財神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始建于元代,坐東朝西,占地面積近2100平方米,由眾多鹽商捐金獻銀和施財助工重修,是鹽商祭拜的重要場所,又稱信義財神廟。
這些古老的關帝廟建筑群,就是一座座穿越千百年的古建瑰寶,恒久而壯美;廟宇內的一塊塊青石古碑,就是一頁頁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古樸而實用。
是關公,讓河東人擁有了世界上最為瑰麗的關帝廟宇,讓運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關公文化民間信仰傳習場所,成為海內外關公文化信眾融通文脈、共敘鄉情鄉意的朝拜圣地。一座座關帝廟,猶如一軸軸鮮活的歷史畫卷,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藝術智慧,河東人代代相傳所追尋的,不正是關公身上所飽含的那份跨越千年而源遠流長的精神內涵嗎?
三、構建出運城人融入骨髓的精神支柱
我市境內主要有四座較大的關公雕像引人注目,也最具代表性。他們神態各異,英姿挺拔,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運城作為關公故里的顯著標識。
運城火車站站前廣場的關公提刀勒馬雕像,高12.5米,底座為大理石切面,重7.5噸,是運城中心城區首座大型關公塑像,落成于1992年9月。只見赤兔馬揚起前蹄,準備出發,關公躍馬沙場威震華夏的氣勢呼之欲出。他回望西南(常平村在火車站西南方),注目凝思,好像有萬千言語要訴說。33年的時間,關公目送著南來北往的行人,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在他的注視下,無數河東兒女,從這里出發,踏上開往全國各地的列車。這座雕像已然成為河東人在外思念家鄉的第一情愫,也是外地人來到運城,一眼便能記住的標識。
運風高速路口圣惠廣場環島中央的關公提刀并指橫胸雕像,高21米(底座高8.8米),重15噸,是中心城區第二座大型關公塑像,落成于1999年9月。雕像背北面南,青銅鑄造,雕塑精細,形象生動,寓意運城奔向21世紀。關公手提大刀,戰袍靈動,美髯拂胸,抬指橫胸,迎風佇立,絕倫逸群,見證著世紀之交運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也守護著河東兒女的幸福平安。
常平村南中條山上的關公提刀撫須遠眺雕像,高80米(底座19米、像高61米,寓意關公在家鄉生活了19年、享年61歲),是運城市第三座大型關公塑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關公雕像,落成于2010年9月。雕像背靠南山,面朝鹽湖,頂天立地,神態莊嚴,形神兼備,英姿蓋世。15年的時間,關公矗立中條山上,身披袖袍戰甲,手持青龍偃月刀,遙望鹽池。如若天氣晴朗,山海壯闊,草木芬芳,即使相距十幾公里,依然能夠目睹關公圣像的雄姿與風采;如若陰雨彌漫,云騰霧繞,關公圣像在天空若隱若現,猶如神仙下凡,美不勝收,宛如一幅絕美畫卷。
運城北站站前廣場的關公提刀捋須凝思雕像,高13.1米(底座高3.6米、像高9.5米),落成于2017年7月17日(農歷六月廿四,關公誕辰日),是運城境內第四座大型關公塑像。雕像背北面南,身著半鎧甲半戰袍,手提青龍偃月刀,神態端莊肅穆,表情勇猛剛毅,威風凜凜,氣勢不凡,令人肅然起敬。如今,運城北站已成為運城重要的交通集散地,伴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天有數萬人在這里經過,關公圣像已成為運城高鐵北站的形象識別。
是關公,讓河東人擁有了“關公文化”的金字招牌。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關公,而一尊尊關公圣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甚至成為影響河東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人們信奉關公,把關公信仰刻在骨子里,把關公誠信精神融在血脈里。
四、搭建起運城人關公信仰的群眾平臺
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關帝誕辰、四月初八與九月初九的關公古廟會等重要節日,運城市都會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相沿成習,形成了關公信俗。以關公信俗為核心,以關帝廟宇、祭祀、傳說神話、文學藝術等為主要載體,衍生并融合各種文化元素發展而形成的關公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符號。
1.關公祭祀
每逢重要節日,對關公進行祭拜,已成當地的傳統習俗。每年大規模的祭拜活動主要有三次:一是關公封王日(農歷四月初八),恰逢四月廟會,天南地北的信眾趕到解州,祭拜關公與逛廟會兩不耽誤,“關帝巡城”活動,更成為解州當地的一大特色;二是關公誕辰日(農歷六月二十四),在常平家廟舉辦有大型的民間祭祀活動,也有吃壽面、茶藝表演、戲曲演出等內容;三是關公文化節(一般在9月中下旬),已連續舉辦了36屆,可謂規模盛大的集旅游、文化、民俗、經貿于一體的大型文旅活動,激發廣大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自豪感,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無數關公信眾與關公文化愛好者借此找到了“根”,從而凝聚起世界華人的心,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祭拜關公是一種民間信仰和文化傳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祭拜時,緬懷關公的英雄事跡,寄托著人們對忠誠、正義和誠信的追尋,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使人產生心靈上的慰藉;在祭拜時,關公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柱,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促進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在祭拜中,人們對照關公的高貴品質,檢視自己的行為,提升品德修養,有助于匡正良好的社會風氣。
2.關公巡游
關帝巡城信仰活動是“關公信俗”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北宋徽宗(1108年)四月初八加封關公為“武安王”,后關公巡城成為慣例。巡城當日,萬人空巷,經過迎神、進俎、上香、薦酒、恭讀請神文后,關帝圣像坐在十六抬大轎中,有鑼鼓隊、令旗開道,在儀仗隊、舞龍隊、秧歌隊、大刀隊、扇舞隊及萬千信眾等的簇擁下,環繞解州主要街道。關帝圣像所到之處,鼓樂喧天、鞭炮齊鳴,家家擺放供品,戶戶焚香迎神,懷著虔誠之心,瞻仰圣像風采,祈求帝君護佑。
關帝巡城為海內外關公文化機構、關帝宮廟、善德信眾及社會各界人士搭建了交流舞臺,成為助推關公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代表性項目。近幾年,關帝圣駕巡游福建、臺灣備受世人矚目,已成為晉閩、晉臺關公文化交流的重要標志,不但擴大了關公品牌效應,讓關公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而且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內外游客、信徒到運城觀光朝圣、尋根謁祖。
3.關公戲劇
“看戲”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全民文化生活方式,戲劇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藝術,帶有深深的教化作用和濃濃的英雄情結。以關公為題材的戲曲,俗稱關公戲,歷史悠久,劇目繁多。元雜劇中,三國戲占了60多種,其中關公為主角的就有十多種。明清以來,關公戲越編越多,各劇種都有,說明無論在哪個時段,關公形象一直活躍在戲曲舞臺并普遍受到各階層觀眾的喜愛。
一部戲劇,就是一部教科書。在運城當地,關公戲劇主要以蒲劇為主,其共同扮相特點是,紅臉、長須、持大刀。蒲劇中的關公戲有《關公出世》《桃園結義》《月下斬貂蟬》等36出之多,無不闡釋關公以忠報國、以誠修身、以仁待人、以德為先、以勇護蒼生、以信為根本的精神,讓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對關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從而走進關公的內心世界。但也有禁忌,比如解州每年的四月、九月古廟會,便不得上演《走麥城》。
關公形象在戲劇中淋漓盡致、活靈活現的表現,展示出關公的人格魅力、內在氣質和道德品質,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豪邁氣派和時代精神,“學關公、做關公、悟關公”,成為運城人千百年來時時刻刻追尋關公精神的重要體現。關公已不再是跨時空跨階層的人物,而是生活在人們身邊的英雄,可以讓人近距離觸摸歷史、敬畏圣人、觀照當下。
4.關公融創
關公是忠義化身,關公文化是運城的名片。每年一度的關公文化旅游節,以其獨特魅力,讓游客體驗和感受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成為關公故里的文化盛宴,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以解州關帝廟為牽引,組織開發關公系列文創產品,與高校進行科研合作,舉辦各類節事活動,見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綿延傳承,讓關公文化走出去,讓廟里的文物“活”起來,以形式多樣的關公文化宣講、關公旅游推介活動,創新關公旅游產品和業態,從而把關公故事講得更生動,把關公文化講得更透徹,把關公精神講得更深刻。另外,去年剛剛揭牌的關公文化博物館,以36萬余件(套)可移動文物及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古建群為依托,引領人們打通古今、觀照現實、思考未來,營造出獨特的氛圍與情境,讓人們能夠沉浸式感受關公生平故事和古建藝術的魅力,展現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萬千氣象,助推關公文物和關公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是關公,讓河東人在日月交替、斗轉星移的時光中,擁有了“關公信俗”的眾多品牌。關公文化承載著一代代河東人的情感與記憶,折射出新時代的道德風貌與精神氣質,關公文化已然走進千家萬戶,綻放著時代光芒。
五、助推著現代河東百花齊放的文化繁榮
關公是河東大地的驕傲,關公文化是河東人引以為榮的亮麗名片,也是河東文化獨具特點的底色。如果以關帝廟為圓心,將文化視野半徑放大到整個運城市便不難發現,河東勝景星羅棋布,國寶之多,超出想象。紛繁而隱秘的國寶,讓運城人具有無比廣闊的文化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動力,這也是運城文旅融合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古今融合,一望千年。在關公故里,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豐富著關公文化的多維度表達。比如大型民族交響樂《河東頌》、豫劇電影《義薄云天》、新編蒲劇《忠義千秋》、動畫電影《武圣關公》等,將關公“忠義仁勇”精神用樂章音符表達,用具體故事描繪,謳歌著關公的高貴品質。另外,獨具特色的關公皮影戲、鑼鼓雜戲、關公鼓樂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美術中的國畫、傳統剪紙中的關公系列剪紙、木版年畫中的關公圖以及澄泥硯關公系列產品,還有面塑、陶瓷、木雕、郵票、核雕、刺繡、葫蘆烙畫,等等,處處浸潤著“關公文化”,關公的靈魂氤氳在河東大地的角角落落,關公文化也融合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關公的誠信精神讓運城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也讓運城的人文環境更加優良。
文化活力,激揚澎湃,借助關公的名人效應而命名的一系列產品,已形成了一張巨大的“名人網”,比如關公雕像系列產品,用雕塑藝術凝固歷史,以關公雕像作為關公文化的最好載體,把關公典故、民間傳說、戲曲形象、祭祀活動等用雕塑的語言表現出來,展現給后人,對關公信俗推廣和關公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有關公食品酒水系列產品,有關公酒、關帝酒、關府酒、關圣酒、關老爺酒等眾多品牌,有關公水、關鄉水、關羽水、關圣水、關帝水等,加上關公餅、關公茶、關公鍋巴、關公羊湯、關公羊肉、關公餃子,等等,千百年來,運城人從未間斷過對關公品牌產品的開發和生產。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弦歌浩蕩。關公,作為河東大地土生土長的巨神,已經成為運城的文化標識。關公故事代代相傳,關公精神彌足珍貴,關公文化吹拂著河東大地,時時處處改變和影響著運城人的生活、氣質和風范。是關公、關公文化、關公精神,涵養了“崇文、厚德、敬業、拓新”的運城精神,這就是河東人的最大“文化底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