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24
關新剛

明代彩繪關帝銅坐像 記者 王捷 攝
自古以來,關公身披袍服的顏色不盡相同,據考辨,不同顏色的袍服,其寓意各有不同。
按照古代話本小說和民間傳說,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蘊含著赤膽忠誠、正統喜慶之意,因而我國古代官府衙門的官服多以紅袍為主。有古籍記載,漢文帝時期的衙門袍服為黃色,到了東漢時期,依據漢朝“五行屬火”的五德學說,認為赤色象征火德,便將官員服飾改為赤色(紅色)。后來曹丕篡漢建立曹魏,將官吏制服改為綠色。而劉備堅持蜀漢是以漢室為正統,官吏的制服為紅色,因而過去“六扇門”內供奉的是紅袍關公。
六扇門,是指古時無論多大的州縣,其房門都是三開間,每個開間有兩個黑漆扇門,合在一起就是“六扇門”,此稱謂為衙門的代稱。六扇門內供奉紅袍關公,涵蓋了皇家的政治需求和認同。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戲劇中,關公的標志性裝扮仍是一身紅袍。如元代戲曲大師關漢卿創作的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以及明初雜劇作家朱有燉編著的《關云長義勇辭金》中,關公穿的都是紅袍服。至今,關公的戲劇臉譜主色調,以及中國戲劇武將勇士關公特定角色的頭上夫子盔裝飾絨球、龍紋及火焰紋,都為紅色。
綠袍關公的興盛,應當發起于元末明初時期羅貫中編撰的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中對關公的服飾描寫。這段時間,民間百姓思想豐富活躍,他們認為,綠色是大自然的本色,象征著天地人和的勃勃生機。在傳統文化中,綠色又被視為重情守義、俠肝義膽的象征,涵蓋著深邃的智慧、高超的謀略等特質。同時,又隱喻著善于戰斗,但又肩負著以武力平息爭端、給百姓帶來安寧的使命,飽含著一種正直清廉、令人敬畏的風骨,寓意著精神煥發、永遠年輕的活力。綠袍關公的文化形成,成為關公信俗中的重要載體。
現在我們看到的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修訂的《三國演義》,是在明代嘉靖年間序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基礎上修編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云長策馬刺顏良》一文,在記述劉備與顏良的對話中曾講:“吾有一弟,乃關云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
清代新修編的《三國演義》中,提到關公身披綠袍的地方至少有5處。一是曹操贈袍,第25回記述,曹操見關公所穿的綠錦戰袍已舊,便命人量身定制了一件“異錦戰袍”送給他,關公“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將新袍穿在舊袍里面,以表明對漢室宗親劉備大哥的忠誠和思念。二是霸陵挑袍,第27回寫道,關公辭別曹營,曹操親自追至灞陵橋前賜金贈袍,關公用刀尖挑袍披掛后離去。三是單刀赴會,第66回記載:“船漸近岸,見云長青巾綠袍,坐于船上,傍邊周倉捧著大刀,八九個關西大漢,各跨腰刀一口。魯肅驚疑,接入庭內。敘禮畢,入席飲酒,舉杯相勸,不敢仰視。云長談笑自若。”四是關公中箭,第74回描述:“曹仁在敵樓上,見關公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著綠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齊放箭。公急勒馬回時,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馬。”五是關公顯圣,第83回載述:“忽門外一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飄三縷美髯,綠袍金鎧,按劍而入。璋見是關公顯圣,大叫一聲,神魂驚散;欲待轉身,早被關興手起劍落,斬于地上,取心瀝血,就關公神像前祭祀。”
由此說,在《三國演義》記載中,關公幾乎整場都是身著祿袍,乃至明清時期,關廟、戲劇、年畫、刺繡及其后的影視劇作品中,關公幾乎都是赤面綠袍。
金袍關公,也叫財神關公。金色代表黃金與富貴,在中國文化中是富貴和神圣、尊重和敬仰的象征。金袍關公被商人們拜為來財神、守財神、武財神、西路財神等,寄托著關帝福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以及逢兇化吉、驅兇避難的美好愿望。
紅袍關公象征著忠君愛國;綠袍關公象征著重情守義;金袍關公寓意著財富高貴。不同形象的關公,為人們提供著共同的信仰與寄托。
《三國志》作為正史,僅對關公生平事跡進行記載,未涉及服飾和外貌描寫。小說《三國演義》中雖多次描寫其穿著綠袍,但屬于文學創作范疇,并非歷史真實記錄。關公身著的不同顏色袍服,不僅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件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的文化瑰寶。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