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19

你是否發現,家里的長輩最近總是“丟三落四”,反復問同一個問題,甚至開始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這也許不是簡單的“老了,記性差了”,而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這種病正在悄悄偷走他們的記憶。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阿爾茨海默病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也稱世界老年癡呆日。
今年的主題為“早防早治,守護認知”,旨在提高公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認識,增強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的意識,營造關心關愛老年人的社會氛圍。
據統計,我國老年人中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已位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四位。記憶力下降就是阿爾茨海默病嗎?阿爾茨海默病如何防治?家庭和社會如何更好地給予關心幫助?記者采訪了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費敏,讓我們跟隨專家的解答,探知并了解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知識,為家中有認知障礙風險的老年人記憶健康保駕護航。
早期識別很關鍵
72歲的退休教師張老師近來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變化,這位曾經思維敏捷的教學骨干,最近半年經常忘記與老朋友約好的事,反復詢問女兒是否已經吃過午飯,甚至有一次在熟悉的公園散步時迷了路。起初家人以為這只是普通的“老糊涂”,直到發現他開始無法管理自己的銀行賬戶,將重要賬單隨意亂放,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醫生專業評估,張老師被診斷為輕度認知損害。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導致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疾病,是最常見的一種老年期癡呆類型。”費敏介紹,其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情緒波動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阿爾茨海默病,這個“偷走記憶的疾病”,正悄然威脅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現有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目前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輕度認知障礙人數更高達4000萬,且隨著老齡化加劇,這一數字還會持續攀升。
“別輕易將長輩的健忘視為‘老糊涂’,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危險信號。”費敏說,阿爾茨海默病是導致癡呆最常見的疾病,大約60%的癡呆都是由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主要的改變是某些特定區域,尤其是顳葉、海馬的腦細胞逐漸丟失,造成腦萎縮。同時在腦細胞內形成神經炎性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就像一塊橡皮擦,一點點擦掉患者的記憶和思維。
“阿爾茨海默病始于顯著的近事遺忘——剛做的事、剛放的東西轉眼即忘,遠超正常老化。更需警惕的是,它會逐步損害語言能力(詞不達意)、判斷力(決策失誤)、時間地點感(迷路)等核心認知功能。這些并非自然衰老,而是大腦發出的明確求救信號。”費敏特別提醒,以下這些早期的求救信號要牢記,以免錯過寶貴的早期干預時機。
記憶力衰退。尤其是近事遺忘,很快忘掉剛剛發生的事情。
不能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如司機經常走錯路;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語言表達出現障礙。寫購物清單提筆忘字,話到嘴邊不知道如何表達,詞匯貧乏,甚至詞不達意。
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下降。記不清年月日、白天或晚上,經常性迷路、不知道自己在哪。
判斷力受損或下降。如借錢給陌生人、胡亂反復買東西等。
難以合理規劃事務。在完成復雜的腦力任務時,可能表現得異常艱難。如在處理每個月的賬單上出錯,在維持收支平衡上也會很困難。
把物品錯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如水果放在衣柜里,襪子放在餐桌上。
情緒或行為的改變。情緒變得麻木、冷漠,不按常理做事。
性格改變。變得多疑、不打招呼、情感淡漠,無精打采,情緒沮喪,焦慮或易怒。
工作或社交活動興趣降低。變得不愛社交,對原來的愛好失去興趣。
高危人群別大意
70多歲的陳阿姨最近老忘事。上周天她去菜市場買菜,挑完菜、掃完碼,轉身就走,可手里卻是空的,在攤主提醒下才把買的菜帶走。這已經是這個月的第三次了。更甚的是晚上,明明睡前吃完藥把藥放進床頭柜,凌晨兩點多又坐起來要吃藥。老伴拉開抽屜,藥排得整整齊齊,她卻完全想不起“放回去”的動作。陳阿姨不敢大意,第二天一早跑去做檢查,醫生問一句:“家里有沒有人得過阿爾茨海默?”她想起她母親75歲發病。那一刻,陳阿姨才意識到,買菜忘拿、半夜找藥,她已踩在癡呆風險的幾條紅線之間。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阿爾茨海默病對公眾健康構成的威脅日益嚴峻,已躍升為我國第五大死亡原因,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成為影響全民福祉的重大公共衛生挑戰。
“老年癡呆癥的出現和大腦功能退化有關。一般上了年紀的人如果沒有注重大腦健康保養,在大腦退行性改變的過程中就有幾率患上老年癡呆癥。老年癡呆癥嚴重時,患者可能生活無法自理。”費敏說,人們到老年后,尤其是以下幾類人是高危人群。
腦部受到外傷的人。若以前頭部遭受過嚴重創傷,無論有沒有出現腦震蕩或意識喪失,此類人進入老年后,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好幾倍。因此腦部受到創傷的人需引起警惕,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如多刺激大腦或多吃能養腦的食物,延緩大腦衰退。
“三高”等慢病人群。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慢病人群最近幾年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這主要跟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若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會對微血管和大血管帶來不可逆的損傷,腦部血管也不能幸免。一旦腦部血管受到損傷,易引起腦梗和腦出血,增加患老年癡呆癥風險。所以需嚴格按照醫生囑咐用藥穩定好血壓、血脂和血糖。拒絕吸煙酗酒,采取低鹽、低糖和低脂的飲食原則,把各種指標控制在理想范圍內。
情緒悲觀的人。情緒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若長時間處于悲觀、焦慮或抑郁等負面情緒中會降低免疫力。尤其是獨居老年人,身邊沒有子女陪伴,久而久之會變得失落或情緒波動大,甚至誘發抑郁癥和焦慮癥,提高患老年癡呆癥風險。
長期吸煙酗酒的人。香煙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如尼古丁、酒精和焦油等,以上物質可跟隨著血液循環進入體內,導致大腦缺血缺氧,使得大腦組織受到一定損傷。特別是大量吸煙酗酒會使得腦部過度老化,進而誘發老年癡呆癥。
身體肥胖或超重的人。經過研究表明,跟飲食清淡的人相比,高熱量飲食的人患老年癡呆癥高達1.5倍。因為高熱量飲食會使得體內堆積太多脂肪,易導致代謝綜合征。若沒有控制體重會進入惡性循環中,導致“三高”,誘發老年癡呆。
有老年癡呆家族史的人。老年癡呆癥有一定的遺傳傾向,若直系親屬中有老年癡呆癥病人,那后代患此疾病的風險較高。
早診早治守記憶
65歲的李工是一位退休工程師,溫和儒雅。近半年,家人發現他最近“老糊涂”了。反復問老伴“做啥飯”;在去了無數次的公園里迷了路;抱怨老棋友“耍賴”,實則是因為自己忘記了步驟;最驚險的是,打開水龍頭忘記關。所幸家人發現及時,帶李工來醫院就診。
“醫生,近幾年我記性越來越差,孩子讓我來檢查檢查……”在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前來就診的患者不斷。
據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且發病癥狀較為隱匿,因此早診早治非常重要。
“從大腦出現病理改變到失智之前,要經歷約20年至30年,出現失智癥狀之前的一個階段就是輕度認知障礙,如果患者在這一階段被識別出來,通過早期干預,可以推遲癡呆的發病時間,并且有很好的生活預期。”費敏說,在門診很多家屬把早期癥狀誤以為是正常衰老的表現,直到患者走失或出現精神行為異常才就醫,往往錯過了黃金干預期。
“阿爾茨海默病等老年癡呆癥是復雜的健康問題,但通過積極的預防措施和早期干預,我們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發生的風險。”費敏提出了具體建議:
健康飲食習慣。均衡飲食,減少糖、鹽、油的攝入量,攝入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增加魚類、堅果和橄欖油的食用。適量飲食,避免肥胖。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這些不良習慣已被證實與認知退化相關聯。
合理運動鍛煉。制定規律的運動計劃,包括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和力量訓練。逐步提高運動強度和時間,以增強身體機能、提高大腦氧氣供應和心血管健康。
規律充足睡眠。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確保每晚獲得足夠的睡眠。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干擾和噪音。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設備或飲用刺激性飲料。
進行腦力活動。參與閱讀、寫作、繪畫、音樂等創造性活動。學習新技能或新知識,保持大腦活躍。參與益智游戲或解決復雜問題,以鍛煉大腦思維能力。
保持心情放松。學習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培養興趣愛好,參加社會活動等,以轉移注意力和緩解壓力。
控制慢性疾病。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和血脂等健康指標。按時服藥并控制病情發展。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無法逆轉,但是早診早治可以延緩疾病進展。”費敏說,目前已有相關靶向藥物,對于符合用藥條件的患者來說,早期使用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同時,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而言,家庭的照護至關重要。她針對輕度患者提出了一些居家護理建議:
打造安全舒適的環境。妥善管理藥品、電源、刀具。安裝夜燈,防止起夜時摔倒。在浴室和樓梯加裝扶手。安裝定位器,佩戴胸牌等聯系方式,防止走失。
建立固定作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吃飯、服藥、休息和活動,規律的生活能減少患者的困惑和焦慮。
使用記憶輔助工具。在家里顯眼處放置大日歷、時鐘。制作標簽,貼在櫥柜上標明物品。準備一個備忘錄,寫下重要的日程和電話號碼。
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給他足夠的時間思考和回應,不要打斷或催促。即使他說錯了,也不要爭辯或糾正。
記者 魏 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