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17

▲平陸黃河岸畔太陽渡口附近的“關帝思鄉廟” 記者 薛麗娟 攝
關新剛
關公是1800多年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對于關公的史料記載,大都是從“亡命奔涿郡”開始的,也就是從河北涿州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起筆的,因而對于河東解梁的長生(關公本字長生,后改云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云長記載,確為貧乏和欠缺。尤其是關公在家鄉除暴安良之后的行跡,更是難覓其蹤。正因如此,恰給后人豐富的想象和創作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應當肯定地講,關公在家鄉除暴安良之義舉,真實可考,毋庸置疑。因而,宋元時期說書藝人的演唱腳本《新全相三國志故事》《三國志平話》和清人褚人獲編著的《堅瓠集》中的《關西故事》、梁章鉅編著的《歸田瑣記》,以及清代康熙年間宮廷畫家盧湛搜尋考證、繪圖著說的古籍善本《關圣帝君圣跡圖志全集》中所載述的關公“憫冤除豪”身世,正與陳壽在《三國志·關羽傳》首句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中的關公自我介紹相印證、相吻合。
關公在家鄉為民請命、除暴安良的起因
在河東大地關公傳說故事中,最具代表性和廣泛性的就是除暴安良,傳說版本有四:
傳說一,東漢末年,解州城州官臧一貴,看到群雄四起、天下大亂,也想起兵叛亂。他聽說關公武藝高強,便請關公到州衙商議此事。關公一聽要造反,手起劍落,臧一貴當即命歸黃泉,關公迅疾逃匿。這個傳說來源于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傳說二,少年關公好打抱不平,經常被他父親鎖閉在后院一間房子里。一天晚上,關公聽見窗外有個老頭和女子在哭,就跳窗出去詢問情況,一問才知是本縣縣尹(一縣的長官)的舅爺要強娶他女兒為妾。老人告到縣衙,卻被縣尹痛罵了一頓。關公聽說后,便仗劍闖進縣衙殺了縣尹和他的舅爺然后逃奔。這個傳說出自于《歸田瑣記?三國演義》。
傳說三,關公喜讀《春秋》,每看到亂臣賊子、貪官污吏便憤憤不平。解州城縣官貪得無厭,禍害百姓,關公把縣官斬殺后逃遁。這個傳說選自于元代講史話本《新全相三國志故事》和《三國志平話》。
傳說四,解州城靠近鹽池,淺層地表咸水井不能食用,全城百姓只有靠僅有的幾口深層甜水井生活。有個豪霸呂熊,人稱熊虎員外,勾連七姓黨羽填埋掉城內其他深井,只留他家后院一口,只要年輕美貌女子去挑水,他都要霸占。一天,關公遇到一個名叫韓守義的老人,老人向他哭訴自己女兒被呂熊霸占一事,關公聽后義憤填膺,便讓韓守義帶路,揮劍斬殺了呂熊及七姓黨羽,而后出逃。這個傳說流傳最廣,且被當地百姓認可。《關圣帝君圣跡圖志全集·全圖考·憫冤除豪》這樣記載:“圣帝至旅舍,聞鄰人哭甚哀,叩之乃韓守義也。遭郡豪呂熊荼毒。呂黨連七姓,黠猾事珰,蔑職紀。圣帝眥裂發豎,命守義至七所,悉斬殺之。”
關公逃離家鄉、奔赴涿郡可能行走的路線
目前看到的資料,關公逃離家鄉、浪跡天涯的五六年間行跡路線,民間說法有四:
說法一,芮城風陵渡口出關。河東解州城離風陵渡黃河渡口潼關古城較近,且路途平坦,步行也就大半天路程。因而,當年關公從老家向西逃往風陵渡黃河渡口潼關古城的故事較多,民間流傳的關公過潼關“指關為姓”的傳說也更廣。此說最早見于清初小說家褚人獲編著《堅瓠集》所載的《關西故事》中,其后清代學者梁章鉅編著的《歸田瑣記》也有記載,大意為:關羽原名馮賢,因殺人逃亡至潼關時,見城門懸“關”字,遂指關為姓,自稱“關羽”。
據查證,在陳壽編撰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所引的200多種魏晉雜史、雜著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料中,根本沒有關公“易姓”之說,清人文學小說家們隨意“創作”出的“指關為姓”之說,已引發后世學者和關姓族人們的紛紛質疑和糾偏。
關公逃至風陵渡口,民間還有傳說,說是關公為躲避官府追兵跑到黃河橋座下,遇見一位老太太便求其救救自己。老太太叫他趕快打破鼻子,把鼻血涂在臉上,又扯下幾綹頭發粘在嘴上。官兵追過來后,見橋下只有一個老太太和一個五綹長髯的紅臉大漢,不是他們要抓的人,便調頭而去。后來這個傳說便成為“紅臉關公”的由來。
說法二,平陸太陽渡出關。2022年7月26日,運城晚報曾以《平陸太陽渡金雞堡關帝思鄉廟記》一文,報道了我市平陸縣太陽渡金雞堡高臺上,建有一座地標性建筑——關帝思鄉廟。該廟殿門朝北,寓意深刻,據說是當年關公殺除豪霸后隱身中條山逃至平陸太陽渡金雞堡時,向北回首眺望自己家鄉河東解州,深深地跪地禮拜之后,難舍難分地跳上小木船慟然而去,后經陜州、孟津逃奔河北。
據該廟管理人員鄧先生講,因此地曾為關公駐足逗留、追思之地,遂于唐代天寶四年(745年)始建關廟。1947年,我軍從平陸強渡黃河挺進中原時,為防止敵軍追擊,便將渡河民船就地銷毀。隨后趕來的敵軍到了河邊,發現一只船也沒有,便將金雞堡上的關帝廟拆毀,又把所拆木料捆在一起,做成木筏渡河運兵。2008年,當地鄉民在原址上重建此廟。
有趣的是,黃河對岸河南靈寶城關鎮牛莊村也有座關帝廟。因其地高山峻嶺,崎嶇通行,該廟又稱老爺寨、圣賢宮。該廟守護人員鄭女士講,此地為關老爺在家鄉解州殺死惡霸逃至平陸太陽渡過河后,曾在此地停留躲藏一個月零八天,后人在此建廟祭祀。
說法三,永濟蒲津渡出關。山西陽泉郊區林里關王廟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上艾關公緣》壁畫披露:當年關公為躲避本郡追捕,一路向西,途經永濟蒲津渡過黃河進入外郡(今陜西境內)后輾轉北上,約于公元181年又經軍渡(今陜西榆林吳堡縣與山西呂梁柳林縣相間的黃河渡口)回到了山西境內。之后,他進入太行山西麓陽泉上艾(今平定縣),曾在此地黑松林躲避數日。據說黑松林的泉水池,就是當年關公在此生活取水所挖,后來人們以泉名山,將黑松林改稱為玉泉山。
關公行途中不慎摔傷了腳,一位農家老人就用本地一種“艾草藥”給他治病,傷口很快愈合了。后來關公駐防荊州時,還時常派人來上艾采摘艾草為士兵們療傷。
太行山脈東麓井陘關,自古為晉冀咽喉要道、山西東大門,唐代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守此地而取名娘子關。關公離開上艾穿越太行山,出了井陘關后一路北上,到達盧奴縣(今河北定州)靠販糧為生,后輾轉流亡到河北涿郡。
說法四,未出關一路北上。日本歷史專家渡邊義浩在其編著的《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一書中寫道:河東解縣地處產鹽中心,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販賣河東解鹽的商人們一路北上,通過太原的馬商,與北方游牧民的馬幫交易往來。到了東漢末期,劉備和張飛的出生地河北涿郡,正位于連接太原與北京的直線上,也是北上販運解鹽的鹽商與南下交易馬匹的北方游牧民們交流匯聚之地,關公在這條通道上來到河北涿郡,一定與河東鹽商乃至北方馬商的暗中扶助和保護有關。
這一說法,我認為它是有其合理成分的。三皇五帝時期發生的為爭奪鹽業資源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戰役“涿鹿之戰”,就說明那時鹽池已存在,并已成為財富了。西周初期開鑿虞坂古鹽道,就說明在那時運城鹽池已有販運鹽業的行為及商人了。春秋戰國時期河東大富商猗頓,就是靠販運食鹽、珠寶和畜牧業起家的,也說明在那個時期河東的鹽商與北方的畜牧商們就有商貿往來了。
同時,關公家居河東解州常平村,位于鹽池岸邊,也是鹽商們的駐足之地。關公“除暴”后一路北上逃匿,得到河東鹽商乃至游牧民馬商的暗中扶助和保護,是有其可能性的。
關公亡命奔涿郡故事背后的一些思考
關公家鄉除暴安良,在陳壽編撰的紀傳體史書《三國志》中,僅用“亡命奔涿郡”5個字一筆帶過。羅貫中編撰的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中,則采用關公自述“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21個字作以簡述,其他史料猶如大海撈針,難以尋覓,更何況當年關公身負命案孤身逃匿,其行蹤更是撲朔迷離,無從考證。要破解關公逃匿行蹤之“謎”,還需更多后來者不斷研究考究。
然而,留給我思考和感悟的是,關公在家鄉除霸義舉,不僅是他個人意愿所為,而且還給全家帶來了莫大的不幸和禍端:關公年少逃離家鄉,生身父母投井而亡,夫人胡玥攜一歲之子關平逃匿深山,全村關姓家族隱名埋姓東躲西藏,以至于關公在其后的征戰中連同兒子關平臨沮被斬,身首分葬。關平妻趙太君(一說鎮東將軍趙云之女),追殺中偕八歲之子關樾逃至漳鄉(今當陽關陵),混跡農家,更姓為門。其孫關樾悲慟祖、父同亡,號泣漳鄉,在關陵墓旁筑室服喪守孝三年,直至東晉刺史桓溫鎮守荊州時,全家才回到荊城,恢復關姓。
蜀漢滅亡時,龐德之子龐會為報其父之仇,隨鐘會、鄧艾“盡滅關氏家”。關興支系為求生存避難投親,從蜀漢益州(今四川成都)逃匿河北信都(今河北冀州舊城),三國歸晉后在其眾恩家護送下,遷回到了祖籍河東老家。如此遭遇和艱辛,歷史不會忘記,我們銘刻在心。
“忠孝難兩全”,關公未能盡孝父母,但其“對國以忠”為大孝,“待人以義”是大德。雖說“要奮斗就會有犧牲”,但關公犧牲的,不僅是他,還有他的生身父母和兒子,甚至還株連到子孫后代。這種血的代價,常人難以承受;這一巨大付出,何人能夠做到?可以講,在關公“忠義”精神的背后,飽含著超絕非凡的犧牲精神。
運城,是關公人生價值觀最早形成的地方,也是關公忠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河東大地至今盛傳的諸多關公忠義故事和傳說,足以說明一千多來,家鄉人民依然在思念關公、追憶關公、緬懷關公。關公,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