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16
支望華
一
涑水河畔,裴柏村頭,一座高近24米的仿古建筑巍然聳立,這便是中華裴氏家風家教館。歐陽修曾感嘆:“天下無二裴”;柳宗元亦在《裴墐崇豐二陵集禮后序》中滿懷敬意稱頌裴氏家族“代以禮學為所推”;韓愈則盛贊裴氏“表里輝赫,震動天下,為一時之盛”。千年之后,這方土地仍回響著歷史深處傳來的、令人肅然起敬的足音。
走進序廳,巨大數字屏上“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將軍”的赫赫記錄迎面而來。這不僅是數字,更是裴氏家族2000余年血脈中奔涌不息的報國熱血與濟世宏愿。我屏息凝望,仿佛聽見歷史深處傳來戰馬嘶鳴、朝堂論辯的混響。柳宗元曾喟嘆:“裴氏之懿德,世濟其美,不殞其名”,這數字,正是對“世濟其美”最磅礴的注腳。
館內光影流轉,我駐足于“裴氏人物功績”廳,裴度的故事在聲光電的交織中格外奪目。那是大唐元和年間,淮西吳元濟悍然叛亂,山河破碎之際,裴度臨危受命,親赴前線督師。風雪彌漫的寒夜,他立于帳前,目送李愬率奇兵如利劍般刺向蔡州。韓愈《平淮西碑》中那句“凡此蔡功,惟斷乃成”,正是裴度以膽識和擔當力挽狂瀾的見證。當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吳元濟的捷報傳來,裴度如釋重負的面容在光影中定格——那是儒臣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劉禹錫在《平蔡州三首》中曾詠嘆:“蔡州城中眾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裴度正是這暗夜中擎起火炬的人。蘇軾后來贊其“凜然有大臣節”,誠哉斯言!
另一側,裴行儉的塑像儒雅中透著英武之氣。他撫劍凝思,目光穿越千年塵埃。高宗時,他提孤軍深入西域,以非凡膽識平定十姓突厥之亂,更以伯樂之明,從士卒中擢拔出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一代名將。他劍鋒所指,是江山一統的宏圖;其胸襟所納,是人才濟濟的盛世。馮友蘭先生曾贊裴氏“世德清芬”,裴行儉的疆場功業與慧眼識才,正是這芬芳中最壯烈的一縷。

中華裴氏家風家教館(資料圖)
再往前行,便是裴寂的展區。隋末烽煙四起,晉陽宮內,他與唐高祖李淵對飲密謀的身影被投影得格外清晰。裴寂深諳時局,毅然鼎力相助李淵起兵晉陽,為大唐王朝的肇基立下不世之功。王朝初立,他又以卓越才智參與制定《武德律》,為初唐的典章制度奠定了基石。其深謀遠慮,堪稱“定鼎之臣”,裴氏家族與國運休戚與共的傳奇由此開篇。
裴秀的身影閃耀在中國科技史的星空下。展區中央,他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凝視著廣袤的九州。他主持繪制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有文獻可考的最早歷史地圖集。他在《禹貢地域圖》序言中提出的“制圖六體”——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奠定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科學理論基礎,比西方早了千余年。史贊其“制圖之體有六焉”,這精煉的概括,蘊含的是將山川地理抽象為精準符號的科學思維。裴秀的成就,是裴氏家族“強學為立身之本”在科技領域的極致綻放,其光芒穿越時空,至今仍在地圖學史中熠熠生輝。明代地理學家羅洪先稱其法“足為百世模范”,實非虛譽。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裴氏將星亦如璀璨星河。在“五十九大將軍”的陣列里,裴果的名字格外響亮。展墻上,《周書·裴果傳》的記載被醒目放大:“每戰,果必陷陣,勇冠三軍。嘗乘一驄馬,衣青袍,每先登陷陣,時人號為‘黃驄年少’。”想象那戰場之上,青袍將軍裴果,跨下黃驄烈馬如離弦之箭,高呼“裴果破賊”之聲震徹敵膽,率先突入敵陣,其勇猛無畏,令敵人望風披靡。這“黃驄年少”的英姿,正是裴氏血脈中“擔當為立命之道”在烽火硝煙里的壯烈書寫。其叔父裴邃,同為南梁名將,率軍北伐,連克魏城,病逝軍中前仍“令取犀甲飾馬”,念念不忘沖鋒陷陣。叔侄二人的熱血與忠誠,共同鑄就了裴氏武脈的錚錚鐵骨。
二
目光轉向更久遠的北朝亂世。展柜中一部泛黃的《魏書·裴駿傳》靜靜陳列,無聲訴說著一位儒將在動蕩年代的擔當。北魏初年,河東大亂,賊寇蜂起,民不聊生。年輕的裴駿挺身而出,“集合鄉豪”,筑堡自守。他不僅武勇過人,還深諳謀略,以保境安民為己任。當賊寇圍攻聞喜縣城,危在旦夕之際,裴駿率子弟鄉兵星夜馳援,如神兵天降,擊潰強敵。酈道元在《水經注·涑水》中記載了聞喜城“民賴以安”的景象,這安定的背后,正是裴駿及其率領的裴氏子弟以血肉之軀筑起的屏障。裴駿的故事,生動詮釋了裴氏家訓中“崇德為興家之要”絕非空言——這“德”,是危難時刻守護桑梓、庇佑黎民的大義。聞喜父老得以在亂世中保全,裴氏“德澤鄉里”的名望由此深深扎根。
三
移步“家風傳承”廳,燈光柔和下來,空氣里仿佛彌漫著書墨與松柏的清香。《河東裴氏家訓》與《家戒》鐫刻于巨幅石壁之上,字字千鈞。
“推誠為應物之先,強學為立身之本,崇德為興家之要,清廉為蒞職之基,擔當為立命之道。”
朱熹曾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裴氏家族那清澈剛健、源遠流長的精神活水,其源頭正在于此。
“推誠為應物之先”的光芒,在裴度身上尤為璀璨。面對朝堂紛爭,他始終秉持公心,以“吾知竭吾誠”的信念立于天地之間。“強學為立身之本”則映照著裴耀卿的身影,史載其“少聰敏,數歲能屬文”,更以“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勤勉苦讀,鋪就了入仕報國的堅實基石。最令人動容的是“清廉為蒞職之基”的操守。裴寬任潤州刺史時,有人暗中饋贈珍貴鹿肉,他堅決不受,更將鹿肉深埋于后園。這“埋鹿太守”的清名,穿越時空,至今仍在警示后人何為“一絲一粒,我之名節”。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裴氏歷代賢者身上得到了最樸素的踐行。
展館深處,一組多媒體場景生動還原了裴氏家族教育的日常。春日融融的書齋內,童子們正襟危坐,瑯瑯書聲與窗外鳥鳴相和。須發皆白的老塾師,手持戒尺,目光如炬,逐字講解《家訓》精義。畫面流轉,秋收時節,族中子弟不分長幼,皆需下田勞作,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嚴冬的演武場上,少年們不畏嚴寒,挽弓習射,強健體魄,磨礪意志。這種“耕讀傳家”“文武兼修”的嚴格教養,正是裴氏人才輩出的沃土。
四
步出展館主體,夕陽熔金,將余暉慷慨地潑灑在裴柏村古老的屋脊與門楣上。那座歷經風雨的“重教守訓”牌坊,在暮色中顯得格外肅穆而溫暖。不遠處,裴晉公祠的飛檐翹角在晚霞中勾勒出莊嚴的剪影。裴氏家戒中“貪者逐之”的凜然訓誡,與當下廉潔教育所倡導的“公生明,廉生威”形成了跨越千年的莊嚴呼應。古老的訓誡,在新時代的土壤中依然生機勃勃,吐露新芽。
近年來,黨員干部、莘莘學子、普通民眾,循著歷史的脈絡,走進這座家風殿堂。他們在裴度的擔當精神前沉思,在裴寬的埋鹿故事前警醒,在裴行儉的識人用人之道前領悟。一位前來參觀的年輕干部在留言簿上這樣寫:“裴氏家訓如明鏡,照見初心。‘清廉為蒞職之基’,當為吾輩終身之守。”一位母親帶著孩子,指著“強學為立身之本”的展板輕聲教導。這些場景,正是千年家風在新時代的延續與活化。
夕陽沉入遠山,涑水河默默流淌,無聲講述著這片土地上曾經上演的壯闊與堅守。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