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9-12

大唐賢相董晉故里永濟市董村的國保單位董村戲臺
在華夏歷史的長河中,唐朝宛如一顆璀璨明珠,輝映千古。在這盛世華章與動蕩余波交織的恢宏畫卷里,一位從河東道河中虞鄉(今永濟市董村)走出的俊杰——董晉,以其非凡的智慧、剛毅的品格與卓絕的文韜武略,屢次力挽狂瀾,成為支撐危局的中流砥柱,在青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不朽篇章。
董晉,字混成,生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彼時,開元盛世的余暉尚暖,然“漁陽鼙鼓動地來”,安史之亂的驚濤駭浪已悄然拍岸,將帝國拖入深重的危機。值此板蕩之際,董晉以文采斐然、經義通達之資,于明經科及第,初踏仕途。《舊唐書·董晉傳》開篇即載:“董晉,字混成,河中虞鄉人。明經及第。”這標志著他深厚的儒家學養根基,是其“文”之始基。
文膽赤誠
危難顯忠貞
至德初年,肅宗于靈武艱難復國,播遷彭原。年輕的董晉展現出非凡的膽識與忠誠,“上書謁見,授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待制”(《舊唐書·董晉傳》)。這不僅是其政治生涯的起點,更是其文士風骨與政治擔當在國難中的首次閃光。
代宗朝,董晉肩負重任,隨兵部侍郎李涵護送崇徽公主遠嫁回紇和親。此行之險,如履薄冰,稍有不慎,輕則辱命,重則啟釁邊陲。然董晉以其卓越的外交智慧與沉穩氣度,周旋于強胡之間,終“不辱君命,使乎稱職”(《新唐書·董晉傳》),圓滿達成使命,為風雨飄搖的唐朝維系了關鍵的北方屏障,其折沖樽俎之能,盡顯文臣風范。
武略定亂
孤身入虎穴
董晉之能,絕非僅限廟堂文牘。當歷史的驚雷再起——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原兵變爆發,德宗倉皇出奔奉天,朱泚僭號長安,李懷光于河中蠢蠢欲動,帝國面臨分崩離析的至暗時刻。董晉再次挺身而出,其膽魄與智謀直追古之良將謀臣。他毅然“棄城奔赴行在”(《新唐書·董晉傳》),獲授國子祭酒。隨后,他更以“宣慰恒州”之名,行“說降強藩”之實。面對手握重兵、心懷怨望的李懷光,董晉單騎赴險,直入虎穴。其勸誡之言,載于《新唐書》,字字千鈞,直指要害:
“朱泚為臣而背其君,茍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雖寵公,亦無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
此論洞悉人性,曉以利害,析以君臣大義,情理交融,竟令桀驁如李懷光“喜且泣”,雖“偃蹇”不服,終“不助泚”。
此番孤膽游說,不費一兵一卒,瓦解強藩聯盟,為朝廷集中力量平定朱泚贏得了至關重要的喘息之機。董晉臨危不懼、洞察人心、以言退敵的非凡武略與政治智慧,在此役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堪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典范。

相業持衡
謙遜守正道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董晉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拜相,位極人臣。相位之上,他謙遜奉職,持身以正。時權臣竇參“得君專政”,氣焰熏天(《資治通鑒·唐紀五十》),董晉“循謹而已,不爭可否”(《新唐書·董晉傳》),然當德宗親詢竇參過失,他亦能“具條所聞”(《新唐書·董晉傳》),如實以告,絕不阿諛。竇參敗后,董晉不戀權位,上表辭相,其高風亮節,令人敬仰。后來,他出鎮東都、汴州,尤以宣武節度使任上最能體現其剛柔并濟、文武兼資的治世之才。
宣武軍素以驕兵悍將、動輒嘩變聞名。董晉到任,恰逢都虞候鄧惟恭圖謀不軌。他明察秋毫,果斷出手,“執其黨,送之京師”,迅速平定叛亂(《新唐書·董晉傳》)。朝廷慮其“柔雅”,恐難制御,特遣嚴苛之陸長源為司馬。董晉深知穩定壓倒一切,初則支持長源整肅軍紀,然見其“繩責過峻,窮治舊惡”,激化矛盾,便及時干預,緩和舉措;又用孟叔度理財,雖其人“輕侻,好慢易軍人”,亦為董晉所包容(《舊唐書·董晉傳》)。史載其治汴之道:“晉謙恭簡儉,每事因循多可,故亂兵粗安。”(《資治通鑒·唐紀五十一》)
他以寬仁為本,以務實為要,以威望為憑,在“火山口”上維持了艱難而寶貴的穩定。其“柔以濟剛,寬以制猛”的馭軍安邦之術,正是其文武全才在地方治理上的完美體現。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董晉逝于任上,享年76歲。而董晉死后十日,“汴州軍亂,殺陸長源及叔度”(《舊唐書·董晉傳》)。汴州大亂,這殘酷的對比,恰如一面歷史的明鏡,照見董晉以一人之德威,維系一方安寧的巨大能量,其“鎮靜中外”之功(韓愈《贈太傅董公行狀》),不言自明。
青史流芳
厚德享多福
縱觀董晉一生,其文能安邦,武能定亂,實為唐代中期罕見的全才型棟梁:
他文才卓著,明經高第,翰林待制,根基深厚;出使回紇,不辱君命,彰顯卓越外交才能;在朝為相,守正持衡,盡顯宰輔器識。
他武略非凡,單騎說降李懷光,片語解倒懸之危,其膽識智謀可比蘇秦張儀;坐鎮強藩宣武,擒鄧惟恭于未發,撫驕兵悍將于危局,其統御之才不讓古之名將。
他品德高潔,敢為受誣之元琇鳴不平;不附權貴竇參;功成身退不戀棧,其剛直、公正與淡泊,為世所重。
其歷史貢獻,厥功至偉:
一是維系邊疆和平,成功出使回紇,鞏固唐與回紇聯盟,為平叛創造有利外部環境。
二是力挽中樞危局,涇師之變時,說退李懷光,粉碎叛亂聯盟,避免帝國陷入更大分裂,為最終平定朱泚之亂奠定基礎。
三是穩定強藩重鎮,以高超政治手腕治理宣武軍,數年維持汴州安定,保障了帝國財賦重鎮與漕運命脈的暢通。
四是樹立道德楷模,其忠誠、勇敢、智慧、謙遜、正直的品格,成為亂世中的道德標桿。
故時賢贊譽備至。名相權德輿嘆曰:“厚德者能享多福。”(《舊唐書·董晉傳》)文宗韓愈在為其所作神道碑銘中,更是不吝盛贊:“天眷唐邦,錫之元臣。肫肫元臣,其德孔碩。不諂不笑,不威不赫。不求其盈,不致其敵。爰立作相,訐謨實勤。出若無辭,疇德之聞。帝念東土,公其來撫。乃守洛都,乃藩浚郊。乃去厥疾,乃施厥膏。不知其勞,鰥寡以饒。”
此銘深刻概括了董晉作為國家柱石(元臣)的厚重德行(德孔碩)、務實勤勉的相業(訐謨實勤),以及治理地方、惠澤百姓的卓著功績(去疾施膏),將其文武兼備、德澤深厚的元臣形象鐫刻于金石,永昭后世。
董晉逝后,歸葬故里永濟董村祖塋。這位從河東沃土走出的國之棟梁,以其畢生的智慧、勇氣、忠誠與非凡的文韜武略,在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歷史節點,砥柱中流,力挽狂瀾,為王朝的延續與社會的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他不僅是永濟董村的驕傲,其事跡更如璀璨星辰,融入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浩瀚銀河。
當后人回望大唐那段波瀾壯闊又危機四伏的歲月,董晉之名,必因其“文可安邦定遠域,武能片語退強藩”的全面功業與不朽精神而熠熠生輝,昭示著亂世中賢臣的力量與風骨。
(楊洪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