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3
今年以來,新絳縣以創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區為牽引,以全面推進“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雙評價”工作機制為契機,著力打造“螢火微光”黨建品牌,通過構建四級聯動體系、完善精準服務機制、激發多元參與動能,持續推動力量在基層聚合、資源在一線整合、問題在家門口解決,真正實現“組織扎根、資源下沉、服務進門、幸福滿格”。近日,記者走進新絳縣部分社區,切身感受“螢火微光”黨建品牌帶來的治理新氣象。

新絳縣氣象路社區黨總支聯合共建單位開展文藝會演活動。
(資料照片)
織密體系,推動組織力量全域下沉
如何讓機關單位和在職黨員真正沉下去、走在前?新絳以機制創新作出回應。
“結合單位職能職責,根據群眾需求,集中力量辦成一批民生實事;加強對駐地單位和在職黨員的工作聯系和統籌調度,結合兼職委員職業特點,建立兼職委員履職清單,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翻開該縣出臺的《關于常態化推進機關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雙評價”工作的通知》(簡稱“四雙”機制),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社區黨組織的權責清晰、任務明確,為構建協同高效的基層治理格局繪出“施工圖”。
“‘四雙’機制是黨員服務群眾的基礎。今年,我們進一步深化探索,著力打造‘螢火微光’黨建品牌,推動各類資源和服務精準下沉社區,切實補齊治理短板。”新絳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介紹道。
“螢火微光”黨建品牌的核心,在于一套環環相扣的創新舉措:織密“四級聚光”網格、創新“三式問需”機制、打造“五型崗位”載體、健全“雙軌評價”體系。他們共同點亮了絳州大地的治理“微光”。
“四級聚光”網格是這套體系的“筋骨”。它構建起一條清晰的“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響應鏈。“這如同一個靈敏高效的治理網絡,將群眾與黨員干部、包聯單位緊密相連,確保群眾訴求順暢通達、及時響應。”該縣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表示。
目前,這張覆蓋全縣的治理網絡已基本成型,92個機關黨組織的1692名在職黨員全員下沉,真正實現了從“報到了”到“做到位”、從“身入”到“心入”的轉變。
機制要活,關鍵在精準識需。新絳縣創新推出“三式問需”機制:每月10日“螢火走訪日”,黨員干部主動敲門問需;線上開設“微心愿”專欄,廣泛征集群眾訴求;小區黨群服務站設置“微光心愿箱”,隨時接收民聲民意。
一張立體化的需求采集網,讓服務更接地氣、更有溫度。
與此同時,“五型崗位”載體應需而生。新絳縣根據在職黨員的特長,將其劃分為黨建宣傳、愛心守護、家園煥新、文明先鋒、平安建設五類崗位,引導黨員主動認領、發揮專長,讓每一縷“微光”都能照亮一方。
科學評價機制是持續激發動力的關鍵。新絳縣創新建立了“雙軌積分制”評價體系。“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參與活動分別獲得‘螢火能量值’與‘微光存折’,由社區和小區黨組織依據資源投入深度、項目實際成效、服務累計時長及群眾真實反饋進行量化評分,評價結果與評優評先直接掛鉤。”該縣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表示。
這一制度如同“指揮棒”,有效撬動了在職黨員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2024年,全縣共評選出38個優秀單位黨組織,557名優秀在職黨員,“小積分”撬動“大治理”的成效日益顯現。
如今的新絳,點點“螢火”正匯成光芒。一個層次清晰、運轉高效的“微光”治理矩陣逐漸成形——機關黨委包聯、社區統籌協商、小區議事攻堅、樓棟示范響應、黨員定崗到戶,治理活力持續迸發。
社區實踐,看“螢火微光”如何點亮生活
作為“螢火微光”黨建品牌試點,龍湖社區的細節處處透著溫暖:一面“微心愿墻”將居民心愿分為“緊急民生”“公共治理”等四類,清晰明了;黨群服務中心外,包聯單位的“螢火能量值”實時更新;四級聚光網絡圖上,每一級聯系人的電話一目了然……螢火雖微,匯聚成炬。
“我們社區成立于2020年8月,雖然‘年紀’輕,但體量不小,常住居民4321戶11599人,依托18個大網格進行統籌管理。”龍湖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梅紅介紹說,“今年,社區推進‘螢火微光’黨建品牌建設,整合在職黨員、包聯單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將黨建觸角拓展到5個小區96個樓棟276個單元,打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面對居民數量多、需求雜、管理難的情況,龍湖社區通過“線上+線下”雙向問需。“居民反映的大多是與物業之間的矛盾,業委會會主動介入,與物業直接溝通,并將難題同步報送小區黨支部,實現‘居民吹哨、組織報到’。”王梅紅說。
居民意見絕不會石沉大海。小區黨支部和社區黨委會定期召開會議,梳理形成“需求清單”,并與包聯單位黨委召開聯席會議,建立“需求、資源、項目”3張清單。每月15日的“螢火議事會”,成為集中攻堅居民“急難愁盼”的議事平臺。
變化在一次次議事中悄然發生。
7月底,在包聯單位新絳縣綜合檢驗檢測中心的協助下,困擾水木清華小區居民多年的公園照明問題終于得到解決。“以前水溪公園路燈昏暗,晚上散步總是提心吊膽,生怕掉進路邊溪溝里。現在裝了新燈,遛彎安心多了!”一位居民高興地說。
“亮燈”工程只是“螢火微光”賦能社區治理的一縷光芒。新絳縣財政局為鳳凰苑小區打造“螢火議事廳”、國家稅務總局新絳縣稅務局向社區文明超市捐贈積分禮品、新絳縣審計局協調修繕破裂下水管道……一樁樁民生實事,如螢火般點亮社區各個角落。
為推動可持續參與,在上級黨委的指導下,龍湖社區探索出一套暖心激勵機制:包聯單位憑實事成果積累“螢火能量值”,納入年度考核;黨員和志愿者靠服務賺取“微光存折”積分,可兌換日常用品。
“用積分激發熱情,讓熱情帶動更多群眾參與,這才是我們想要的良性循環。”王梅紅說。
如今的龍湖社區,抱怨少了,共識多了;旁觀者少了,參與者多了。螢火雖微,聚則有光。一種黨建引領、溫暖有力的社區治理新生態,正在這里生根發芽。
品牌深化,“微光”閃耀處處有新景
龍湖社區作為試點,率先探索“螢火微光”黨建品牌建設,點亮基層治理的“星星之火”。其他社區也紛紛立足實際、各展所長,推動“螢火微光”黨建品牌持續深化,創新實踐百花齊放。
“以前小區連門禁都沒有,2005年搭的簡易車棚下雨就漏,外來車輛隨意進入,停車秩序混亂。如今完全不同了!”在居園池社區水廠小區居住了20年的焦富榮感慨道。作為小區黨支部的一員,他親眼見證小區的點滴變化。“社區、黨支部和包聯單位積極響應居民需求,安裝門禁、劃設車位、加裝監控、新建黨群服務中心,還建起了帶充電樁的新車棚,整個環境大變樣!”他笑著說。
建于2001年的水廠小區,原為水廠家屬樓,后因水廠整體搬遷,小區由居民自治管理。近年來,因設施老舊,居民反映的問題日益增多。為切實響應群眾訴求,居園池社區摸索出一套“三融三化”服務模式,治理效果顯著。
“‘三融三化’,即資源融合精細化、治理融合長效化、文旅融合惠民化。”居園池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翟琳娜表示。
“我們與小區黨支部協同發力,盤活閑置資源,把舊鍋爐房改造成黨群服務中心,并整合社區‘兩委’成員、縣直單位下沉黨員、業委會成員、在職黨員等多方力量,通過‘居民說事’‘螢火議事’等機制共商共治,推動小區實現‘微改造’與‘微更新’。”翟琳娜補充到,“社區周邊景點資源豐富,我們定期組織研學活動、非遺進社區等,讓居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另一邊,學府城社區則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積極探索“金色關愛、綠色護苗、藍色幫扶”三色服務體系,營造出鄰里互助、共建共享的溫暖氛圍。
“我們專門設計了金、綠、藍3種服務卡,精準發放給對應人群。”學府城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卡片正面清晰印有包聯干部、網格員和黨員的聯系方式,背面則匯總了社區、物業、民警、衛生服務站等便民電話。每張卡還附有一個二維碼,居民掃碼即可提交心愿與訴求。
66歲的吳大爺獨自照顧兩個孫子,遇到困難打電話聯系社區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立即上門解難;80歲獨居的王大媽腿腳不便,社區工作人員和在職黨員不僅送菜上門,還帶理發師為她免費理發……一樁樁小事,溫暖了居民的心。
此外,學府城社區還與包聯單位緊密聯動,借助其資源優勢對接居民需求,形成“實事清單”,并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集中辦理。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與包聯單位定期舉辦‘趕集日’,當天多個包聯單位齊聚社區,為大家現場解決‘急難愁盼’。”
點點微光,匯聚的是黨員初心,照亮的是治理之路,溫暖的是千家萬戶。如今,“螢火微光”黨建品牌已從一粒種子茁壯成長為一片綠蔭,從單向服務走向多元共治、從點滴嘗試進階為系統創新。它生動詮釋了以黨建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黨員下沉為抓手,真正讓組織“強”起來、資源“活”起來、服務“實”起來、民心“暖”起來的理念。新絳,正以螢火之微光,持續激活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走出一條更有溫度、更有效能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
(本報記者 曹欣怡 邢智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