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1
□范孟春
我出生的村子叫令花村,是一個坐落在芮城縣城北邊的村子,聽村里村外都叫她“梨花村”。據說是因在周代是當時古魏國王的梨花園而得名,至于從何時起叫令花村就不得而知了。我從小常常聽人打趣地說:“梨花村,怪怪的,出了一窩賣菜的。”雖然令花村曾是古魏國王的梨花園,但歷史的風吹散了梨花香,千年的光陰將這片土地磨成了菜畦,將種菜賣菜的營生深深刻進了村民的骨血里。種菜曾一度成了這里老百姓最普遍的謀生手段。
父親是這片菜畦里一個沉默的耕者。從我記事起,父親就總是佝僂著背在我家對面那方寸菜園里擺弄著白菜、蘿卜、大蔥、大蒜等各種蔬菜,等到菜長成了,就收割了拉到集市上去賣,以維持家用。菜園北角的轱轆井是他最忠實的伙伴,在吱呀聲中,父親不斷提起水桶澆灌菜園。水珠落在菜葉上,折射出晨曦的微光,也映出了家庭生活的希望。種菜可不是簡單的事,其中的勞作辛苦自不必說,菜要賣上好價錢,也是有一番講究的。我家種的最多的是大白菜,每到霜降,父親便如臨大敵,在后院把收割回家的大白菜根對根壘成矮堆,一面仔細壘菜,一面還要低聲念叨著:“菜和人一樣,凍不得,也燥不得……菜堆中間要留空間通風……明天降溫還要再蓋一層玉米稈……”也不知道他是在試著教我,還是在提醒自己。
趕集賣菜的日子總是披星戴月。父親深知“貨賣一張皮”的道理,在趕集的前幾天,就要湊個好天氣把白菜晾曬晾曬、細心整理一番,剔凈爛葉、擦凈塵土。整理好的大白菜飽滿整潔、色澤鮮亮。父親照顧白菜就仿佛護著襁褓中的嬰孩。白菜被搬回屋里,放在地面鋪好的草苫子上,用馬藺作繩捆上兩道,再嚴嚴實實蓋上舊棉被,這是怕夜里寒冷把白菜凍著了。賣菜的當天,天還沒亮,父親就要把白菜裝上架子車,拉到十幾里外的集市去賣。上小學的我每逢星期天放假,就得幫父親去賣菜。架子車吱扭扭地碾過土路,我攥著麻繩在前頭拉,父親拉著菜車在后頭。父親的喘息混著晨霧,菜車的拉繩就像當時家里的生活,沉甸甸地壓在他的身上。
令花村人賣菜,西面最遠的到陽城鎮,東面最遠跑到平陸縣的洪池鎮、常樂鎮,比較多的是去西陌鎮趕集。我和父親冬天賣菜,一般到集市還能看到天上的曉星殘月,也顧不上天氣寒冷和人困疲乏,最要緊的就是先找個集市中間的好攤位,才能寬心地去街道東面的飯店吃飯。那時的賣菜人下館子也著實寒酸,早飯吃兩角五分錢一碗的羊肉泡饃的不多見,多數人吃的都是五分錢一碗的醪糟泡饃,還有更節儉的是二分錢一碗的開水泡饃,饃饃都是自帶的,讓店家切碎沖熱。因為家庭的不富裕和父親的節儉,我和父親出去賣菜通常吃的都是醪糟泡饃。但他一個人去賣菜的話,用開水沖辣椒面再放點鹽和醋,拿饃饃蘸著吃就是一頓飯。父親喜歡抽煙,又舍不得花錢買煙葉,經常瞅著四下沒人注意,就跑到棉花柴堆前揉些干花葉當旱煙抽,但有時還是被村里的年輕人瞧見了,都風趣地叫他“棉葉伯”。同父親趕集賣菜遇上行情好,一斤白菜七八分錢,一車菜能賣二十多元錢,父親的心情也會像冬天的太陽,晴朗又溫和,回家路上有時還會哼上幾句眉戶戲。遇上行情不好,菜價低,或是車上還剩不少沒賣出去,回去的路上父親就會緊繃著臉,沉默得像塊生鐵,壓得人喘不過氣。我一說話,父親就沖我大發脾氣,我一面挨著訓感到委屈,一面也理解父親心情,畢竟這微薄的收入是我們一家人生活的指望。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吃苦耐勞、老實本分的農民,就像菜園里最老的那棵白菜,風霜刻進褶皺的葉脈,苦澀釀成清甜的菜心。
種菜賣菜是令花村人的時代烙印和傳承。我于1974年高中畢業后回村務農,還常和發小甘玲趕集賣菜。和父親他們老一輩不同的是,年輕人頭腦靈活,我們拉著架子車去學張、南衛沿山一帶走村串巷賣菜,遇上村民要用雞蛋或糧食換菜,我們都欣然接受,菜就賣得快些。即便我考上大學以后,寒暑假期間我還會和姐夫開著手扶拖拉機去平陸縣的洪池鎮、常樂鎮趕集賣菜,用以貼補生活和學費。車斗顛簸,白菜上下窸窣作響,像在絮叨我們出發時父親未說完的話。
隨著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親、母親晚年早已不再以賣菜為生。但我知道,是他們用一車一車的白菜供養我讀完了大學,是他們用幾十年賣菜的辛勞,將“勤”與“儉”烙成了我們的家訓。在我們的悉心照料下,二老都以96歲高齡壽終正寢。二老晚年生活安逸舒適,在當時我們村和親戚中是最長壽的,這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如今我和妻子都已退休將近10年,我們不時在運城、西安和成都輪轉著照看孫子、孫女,過著輕松愜意的退休生活,但當年跟隨父親賣菜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我常對我的孫輩們講起轱轆井與馬藺繩,講西陌集市的晨霜如何凝結在白菜幫上。這些故事里沒有梨花香,卻飄著更綿長的香——那是汗水滲進泥土的味道和白菜的清香,是幾代人用脊梁撐起的艱苦歲月。這些記憶從少年到青年一路陪著我成長,讓我嘗過汗水的咸、日頭的辣,也教會我攥緊拳頭在難處咬牙。如今這些記憶像一顆顆充滿生機的菜苗,在兒孫的血脈里一茬一茬長出新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