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0
記者 邢智軒
外賣騎手小陳沖進“暖新驛站”給充電寶插上電源,抹了把汗:“以前送完單只能在電動車上干熬,現在能喝水歇腳,手機滿電再出發,銀谷物業真懂我們!”

銀谷物業工作人員傾聽居民訴求。 本報記者 邢智軒 攝
在河津市銀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銀谷物業)管理的小區物業服務中心或者小區主入口處,冬暖夏涼的“暖新驛站”正成為外賣騎手們熟悉的暖心港灣。座椅、飲水機、充電插座、打氣筒一應俱全,為奔忙的“城市擺渡人”敞開懷抱。這僅是銀谷物業以黨建為引擎打造“紅色物業”體系中的一抹暖色。
近年來,銀谷物業以“強化黨建引領,聚焦業主所需、居民所盼、群眾所想”為核心,積極探索“紅色物業”模式,不僅致力于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將關懷延伸至穿梭于樓宇間的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打造有溫度、有擔當的社區服務新標桿。
黨建鑄魂,夯實服務“主心骨”
銀谷物業深諳堅強的黨組織是提升服務效能的“主心骨”。為此,銀谷物業著力強化組織覆蓋,在所管理的各個項目上建立功能完備的黨建活動室,確保黨的組織和活動陣地實現全域覆蓋。同時,積極吸納優秀物業服務骨干加入黨組織,不斷壯大扎根一線的“紅色力量”,為服務注入強大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為深化融合、提升效能,銀谷物業推行交叉聯動機制。一方面,邀請社區“兩委”成員兼任物業服務“質量監督員”,引入外部監督力量;另一方面,推動物業項目負責人充當社區黨組織的“建言獻策員”,共同參與社區事務。這一雙向互動有效打破了傳統的工作壁壘,使得社區治理與物業服務目標同向、工作同步,真正實現了“同頻共振”。
這種融合機制在實踐中成效顯著。海華名園是銀谷物業服務的小區,近年來部分頂層房屋防水層老化嚴重,出現漏水問題。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小區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未全面交納到位,維修資金使用成為難題。為防止損失擴大化,頂層漏水的居民只能自行墊付費用維修屋面防水。面對居民的“急難愁盼”,銀谷物業依托交叉聯動機制,主動擔當,積極聯系社區、住建等相關職能部門解決問題。
物業負責人作為社區“建言獻策員”提出困難和建議,社區“兩委”成員以監督員身份推動落實,積極協調上報,經多方合力,最終居民繳納房屋專項維修資金到位。針對頂層居民維修屋面防水已經墊付的費用要申請使用維修資金的流程和方案,住建、社區等部門以及銀谷物業多次進行聯動磋商,最終敲定方案,有序推動了屋頂防水維修資金的申請使用,解決了困擾居民的“心頭憂”,生動詮釋了“同頻共振”的治理效能。
在物理空間和服務理念上,銀谷物業將原有的物業服務前臺升級改造為“紅色物業服務中心”,將黨群活動、議事協商、政策咨詢、便民服務、民意收集等多元功能融為一體。在這里,社區網格員定期坐班,與前來辦事的居民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收集群眾的“金點子”和“心頭事”。
“盡快完成B區消防設施維修;盡快完成屋面防水維修資金申請……”在“紅色物業服務中心”的心愿墻上,貼著居民的心愿清單。
如今,這個多功能中心已不僅是居民繳費、報修的窗口,更是觸手可及的“紅色燈塔”與民情前哨。居民何阿姨常來中心,她說:“坐在這兒聊聊家常、問問政策,心里踏實,感覺黨就在身邊。”“紅色燈塔”的光芒,無聲地凝聚著民心,讓黨的關懷如春風化雨,融入日常服務的點點滴滴。
聚焦需求,暢通民情“直通車”
海華名園住戶王阿姨至今記得那次“10分鐘救援”:家中水龍頭漏水,她拍下照片發到物業微信群求助。10分鐘后,物業工作人員就趕到現場,迅速關閉閥門并幫忙清理積水。
“以前報修要專門跑去物業前臺,現在群里喊一聲,‘紅管家’立馬上門,太方便了!”每每提起此事,王阿姨都對物業的快速響應贊不絕口。
這正是銀谷物業踐行“業主所需、居民所盼、群眾所想”服務核心的縮影。銀谷物業綜合部秦蘭表示,公司通過一系列創新機制,目的是讓服務響應跑出“加速度”,也讓關懷更有溫度。
機制創新一:議事廳聚力,破解“急難愁盼”。在社區黨組織引領下,物業、物管會、黨員及居民代表不定期在“紅色議事廳”圍坐一堂,直面停車難、草坪綠化、設施老化等痛點堵點。困擾海華名園和延平家園的非機動車停放和充電難題,正是通過這一平臺高效協調資源,迅速建成了安全便捷的集中停放充電棚。
機制創新二:“紅管家”入戶,服務零距離。銀谷物業組建了一支“紅管家”隊伍,實行包片聯戶。他們不僅是政策咨詢員、事務代辦員,更是獨居老人的貼心守護者。“‘紅管家’時不時來看看我這個獨居老人,還幫忙網購、交水電費,就像自家孩子一樣可靠。”社區居民李阿姨的話語里滿是信賴。
機制創新三:“民情連心卡”,訴求響應快。線上,專屬服務群實現“一鍵報事”;線下,“黨員先鋒崗”與樓棟“紅管家”無縫銜接。這套線上線下聯動的“連心網絡”,確保居民訴求“24小時有響應,簡單問題3天內必解決”,服務效率顯著提升,滿意度持續攀升。
延伸關愛,激活治理“新動能”
“現在進銀谷物業管理的小區送外賣,手機掃個碼就行,比過去手寫登記方便多了!”一位外賣小哥稱贊道。
在服務好傳統業主的同時,銀谷物業敏銳關注到奔忙不息的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的需求。為了方便騎手出入且保障管理有序,公司配套了微信小程序,實現掃碼登記、信息可查。
此外,作為“暖‘新’行動”的核心,銀谷物業在多個小區入口處精心打造了免費開放的“暖心驛站”,配備座椅、飲水機、充電插座、打氣筒,讓騎手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腳、手機可“續電”、風雨有處躲。
針對外賣員配送高峰,物業開通“便捷通道”,工作人員引導車輛停放并為核驗后的騎手提供快速通行指引,減少無效奔波。驛站還常備簡易維修工具和藥品,巡邏隊員也將騎手納入重點關注對象,守護其安全。
銀谷物業的“紅色關懷”更體現在常態化服務上:酷暑寒冬,志愿者送去清涼飲品或暖心姜茶,并收集落實騎手們的“微心愿”。美團騎手小陳深有感觸:“以前送完單只能在路邊或電動車上歇,夏天熱冬天冷。現在有了驛站,能舒服坐會兒,喝水充電再出發,感覺特別暖心,干活也更有勁!”
從掃碼入小區的便捷、“暖新驛站”的守護,到高效通行保障和安全應急關懷,銀谷物業以精準的“紅色關懷”服務新就業群體,不僅彰顯了企業社會責任與人文溫度,提升了社區包容性,更贏得了新就業群體的由衷點贊和廣泛社會認同。
面對新征程,迎接新挑戰,銀谷物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物業服務連著千家萬戶,是基層治理的重要一環。我們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做精基礎服務,做優特色關懷,堅持落實‘黨建+物業+新業態關懷’的創新模式,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彰顯城市溫度執行‘銀谷方案’,堅持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給小區居民以及新就業群體,讓‘紅色物業’不僅服務業主家園,更成為傳遞城市溫度的‘連心橋’,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貢獻銀谷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