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8
“跑慢點,別被絆倒了!”周末的早晨,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的草原上已經熱鬧起來。垣曲縣居民李大叔拎著水壺,緊跟在蹦蹦跳跳的小孫子身后。不遠處,游客們三三兩兩散開,有人沿著小路漫步,有人舉著相機捕捉晨光里的草尖。

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亳清河、沇西河與黃河三河交匯處,作為黃河中游重要的庫塘濕地,常年受小浪底庫區調水調沙影響。因此,每年7月到9月,這里會準時上演一場“自然魔法”——黃河水漸漸退去,留下40米左右的水位落差,裸露的灘涂沐浴著陽光雨露,不出半月,便鋪滿了茸茸綠意,形成萬畝草原。不遠處擱淺的輪船,便是水位變遷最直觀的見證。
風過時,綠浪從黃河岸邊一直滾向天際。偶爾有白色水鳥掠過,翅尖劃開的弧線,與綿延的綠野相映成趣,繪就一幅流動的生態畫卷。當地老人總說:“這是黃河給我們的饋贈,水退草長,年年都有新模樣。”
“近兩年生態越來越好,你看那片貼地長的紫花,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生大豆。”山西古城國家濕地公園辦公室主任石云霞指著遠處一片綴著碎花的草叢介紹,這些曾經罕見的小家伙如今連片生長,最大面積達30余畝,像給草原鑲了圈淡紫色的花邊。

“往這邊跳!我抓拍你騰空的樣子!”游客楠楠舉著相機后退兩步,鏡頭里的閨蜜張開雙臂往前蹦,身后揚起一串細碎的草屑。“沒錯,就這樣,再換幾個造型。”隨著“咔嚓”聲響起,大片草原美景在楠楠的相機里定格。
除了“限定版”草原景觀,該濕地公園內建設的科普文化走廊、南國風情園及科普宣教展廳等設施,讓游客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增進對濕地生態的認知。
夕陽西下時,黃河水面泛起金黃,草原上的人影漸漸被拉得很長。王女士一家三口坐上返程車,她指尖劃著手機相冊,笑著問:“你們說,那張追著風跑的背影有靈氣,還是黃河落日那張更有氛圍感?”王女士丈夫湊近,指著屏幕說:“都精彩,但那張一家三口的合照最溫馨。”最終,她選定了合照,配文寫著“運城的阿勒泰,藏著夏天的所有美好”。
風吹過草原,帶著青草與黃河水的氣息,也帶著人們的笑聲飄向遠方。不用奔赴遠方,在這里,就能在綠浪、碧波與清風中,邂逅最動人的光影。
記者感言
黃河水退,裸露的灘涂在短期內孕育出萬畝草原,這不僅是自然的奇觀,更是生態修復的鮮活注腳。曾經罕見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生大豆,如今在濕地連片生長達30余畝,形成醒目的生態地標。這一變化,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保護成效。
水位年復一年的漲落,造就了獨特的生態景觀。游客在綠浪間流連,孩童在草地上奔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正是生態價值最直觀的體現。這片限定草原,是黃河的饋贈,更是生態持續向好的生動見證。它提醒我們,守護好綠水青山,就能收獲最動人的風景。
記者 趙澤艷
記者 趙澤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