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14
青銅雕塑星羅棋布的夏縣白沙河河畔,音樂噴泉雅樂飄飄;一只只鴨子自由游弋的垣曲縣亳清河河岸,親水的孩童和晨練的老人相映成趣;百余平方公里的運城鹽湖水清岸綠、文脈氤氳,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放眼河東大地,河湖蝶變,幸福奔涌。
近年來,我市以“幸福河湖”創建為抓手,將安全筑基、生態修復、文化傳承與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讓一條條河流成為守護家園的安瀾屏障、滋養文明的生態廊道、惠及百姓的幸福源泉。2024年度,全市首批7個幸福河湖全部通過省級復核。其中,垣曲亳清河、運城鹽湖、夏縣白沙河獲評“省級五星級幸福河湖”。
全系修復,縛住“蒼龍”
駐足垣曲縣黃河路橋,亳清河的碧波從腳下奔涌而過。水流在亮藍色的橡膠壩間跌宕成浪花,水面倒映著兩岸蔥蘢,一派天人合一的和美景象。
“像這樣的橡膠壩在亳清河有6座,與兩座液壓壩協同,實現亳清河錯峰泄洪。”垣曲縣河長制工作辦公室主任席丁丁介紹,“但這只是水安全體系構建的一環。”
本著全系修復的理念,垣曲縣自2013年起,先后建設21.53公里堤防、9處支流入河口工程、7處穿堤涵管工程,加固堤防9.7公里,構成河道安全的立體防護網;上游的瓦舍水庫,則憑借108.72萬立方米庫容有效調控來水。如今,亳清河防洪能力達標率達95%,縣城段更是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2018年,亳清河入選第十八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一方面,筑牢安全根基;一方面,發力生態修復。垣曲縣在亳清河流域大力實施綠化造林,完成1萬余畝荒山綠化,并建成長18公里的生態修復防護林,使水土保持率達60%。為改善水質,垣曲縣又沿河興建6座污水處理站,同步實施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凈化工程。
曾幾何時,亳清河水面萎縮,河床泥濘,垃圾遍布,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河”。如今,亳清河水質已從早年“無魚生存”躍升為運城市入黃國考唯一Ⅱ類水體。當地水中“三寶”——黃河大鯉魚、庫區小銀魚、歷山娃娃魚的繁盛,正是這片水域日益健康的有力見證。
全系修復,縛住“蒼龍”。河湖安瀾是幸福河湖的堅實根基,這份安寧融匯于碧波蕩漾的生態畫卷中。亳清河的歷史性轉變是全市幸福河湖建設的縮影,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在我市夏縣,創新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開展白沙河水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通過實施水系工程,完成河道疏浚與河堤加固,形成蓄水面積19.79萬平方米,蓄水量28.77萬立方米,打造出安全健康的水環境;實施綠化工程,實現河岸一體,綠意連通。
一河碧水,兩岸錦繡,昔日的“臭水溝”如今已成為夏縣一道生機盎然的綠色屏障。
無獨有偶。近年來,華彩蝶變的運城鹽湖,更是可圈可點。
鹽湖總面積65.5平方公里,湖內有畦塊520塊,堤埝526公里,水面約37平方公里。近年來,我市堅持問題導向,打好“退湖、治湖、凈湖”組合拳,推動鹽湖生態持續改善。以內河整治為切入點,通過水系綜合治理、山體保護修復、提升城市山水風貌,逐步探索出山水城綜合治理的有效路徑,讓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讓市民享受高品質生活,加快構建山水城“生命共同體”。
立足依法合力治湖,實施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修編,科學劃定核心保護區、一般控制區、功能拓展區。制定《運城鹽湖生態保護條例》,公檢法司等7家職能部門協同行動,開展聯合巡護140余次,日常巡護900余次,處理或勸離違法違規行為200余起,織密依法治湖保護網。
立足專項整治凈湖,全力做好“退鹽還湖”后半篇文章,持續實施“凈湖”“堵排”“截污”“拆違”專項行動,累計完成水面清理30.4萬平方米、畦塊清淤148萬立方米、電線桿拆除774根,收回“一池四灘”土地17.65萬畝。
立足項目引領綠岸,堅持“治山、理水、綠岸”一體推進,持續開展堤埝整治、清淤治污、沿湖綠化、水系治理,累計完成堤埝除險加固133.4公里、環湖綠道建設19.9公里。鹽湖核心區范圍內堤埝已實現“能修盡修”,環湖綠道也漸成循環之勢。完成邊坡綠化94.5萬平方米、山體修復4處16萬平方米,鹽湖自然濕地風貌加快恢復。運城鹽湖入選全國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獲評“山西省五星級幸福河湖”。
存乎一心,畫“龍”點睛
水清河暢,只是河湖治理的第一步。圍繞“幸福河湖”創建,我市還深挖河湖文化底蘊,將景觀工程作為“標配”,讓水岸交融的風景更有看頭。
走進白沙河河畔,猶如一頭扎進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瞧,這叫‘歷史長河中的一葉扁舟’,它不僅是件藝術品,更是夏縣厚重歷史的象征。”夏縣水利局副局長楊朝輝指著司馬光廣場入口處的一座恢弘雕塑介紹,“你看,這里光是各個版本的《資治通鑒》手稿銅雕作品就有8尊,盡顯深厚的文化底蘊。”
不只是“司馬光文化”,還有嫘祖養蠶、大禹治水、介子推忠孝節義、李悝變法……信步白沙河沿岸,綿延數里的河堤公園里,主題各異的22組36座雕塑,構筑起一條璀璨的歷史文化長廊。這些雕塑是由國內20位著名雕塑藝術家精心雕制,濃縮了夏縣獨有的文化記憶。市民和游客在這里休閑散步的同時,可以深入了解這些雕塑背后的文化故事,感受夏縣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高標準打造的景觀音樂噴泉,將歷史人文景觀、生態景觀和革命傳統教育巧妙結合,成為夏縣一張亮眼的名片。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說白沙河河畔的璀璨長廊,是夏縣歷史文化拼圖中精彩的一塊,那么運城鹽湖的治理,則演繹升華了更為悠遠深厚的華夏文明基因。
“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鹽湖有著4600年食鹽開采史,池鹽文物文化遺跡種類繁多,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重要價值。面對具有250萬年地理年齡、4600多年采鹽史、70多年無機鹽開采史的運城鹽湖,我市立足人文歷史資源的接續傳承,堅持塑形鑄魂并舉,讓鹽湖更有底蘊。
堅持保護第一。持續加強中禁門、池神廟等文物保護修復,鹽湖范圍內9處文化遺產被納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線索,完成河東道臺衙門等7處文保單位保護修繕。
深化研究闡釋。成立鹽文化研究會,編撰《千年鹽湖系列叢書》,完成唐代至今578位鹽官、38個鹽商家族和池鹽“產運銷”歷史數字化建檔;組建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開展鹽湖“黑泥”“鹵蟲”專題研究,發現并命名新屬級物種“鹽池運城桿菌”,推出“黑泥密語”品牌化妝品四大系列16個單品。
聚力活態傳承。將鹽湖周圍文物古建、遺址遺存、鹽商鹽號的活化利用融入山水城融合發展項目謀劃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實踐,推進“五步產鹽法”非遺工藝場景復原,把“鹽湖景區”變成“文化課堂”,讓百里鹽湖成為展示河東千年文脈的重要窗口。如今,中國傳統鹽業遺產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山河重塑,“飛龍在天”
完成簽約項目20個,總投資59.24億元!
6月26日,市委、市政府舉辦的鹽湖·鹽夢長廊項目招商引資推介活動期間,中鐵三局集團、山西文旅資產管理集團、國家開發銀行山西省分行、華影文旅集團等20家企業紛紛簽約,為鹽湖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山河重塑,“飛龍在天”。有口皆碑的“幸福河湖”,正以獨特的價值魅力,重構以鹽湖為軸線的高質量發展空間,推動運城中心城市打造山水城融合共生的現代化城市典范,讓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更濃、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今年3月以來,市委、市政府謀劃部署,在鹽湖南岸,統籌活力山谷、南山生態體育公園、中條山文化博覽園、溫德姆酒店等,打造中條外灘康養度假區域;在鹽湖中部,依托“五步產鹽法”體驗區、天空之鏡、鹽湖景區等,打造鹽湖生態觀光區域;在鹽湖北部,以鹽夢長廊(東段)為核心,打造河東記憶、晉南農莊、城市陽臺、創意空間四大主題區域。
讓“鹽之韻”賦能“城之美”,以項目之“進”點燃發展之“勁”。位于鹽湖北岸的鹽夢長廊項目,憑借其廣闊的地域、顯著的地理落差以及獨特的地貌特征,為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環境、發展文旅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實現山水城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托。在鹽湖北坡的整體規劃中,自西向東的四大主題板塊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功能多元、特色鮮明的城市發展新圖景:
“河東記憶”主題片區,以鹽化四廠工業遺址為載體,規劃建設“鹺風市集”“鹽韻拾光”“那年運城”“河東CYBER”四大板塊。總占地426畝,預計總投資4.15億元、年客流120萬人次,營業收入1.24億元;
“晉南農莊”主題片區,以“國寶第一市”為魂、以晉南建筑為形,規劃建設“河東之窗”“晉南民宿”“東湖市集”“河東老街小吃集”四大板塊。片區總占地440畝,預計總投資7.7億元,年客流110萬人次,營業收入2.47億元;
“城市陽臺”主題區域,規劃建設鹽晶燈塔、商業MALL、鹽湖國際度假酒店、青年公寓四大板塊。片區總占地580畝,預計總投資15.5億元,年客流340萬人次,營業收入4.33億元;
“創意空間”主題區域,規劃植入河東·夜宴、情景酒店、親子生活樂園、熱帶植物園等特色業態,對鹽夢長廊東段的邊角地、閑置廠房等分散地塊進行活化利用。
隨著鹽夢長廊項目的全面建成,預計投資規模將突破百億元。屆時,這里將成為運城乃至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規模最大、業態最全、特色最鮮明的文旅綜合體,不僅為當地注入全新活力,更將重塑區域文旅產業格局,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形象與綜合競爭力的強勁引擎。
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河湖便成為滋養民生福祉、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幸福源泉。歷經滄海桑田,昔日的“產鹽湖”“工業湖”,已變為造福人民的“生態湖”“幸福湖”。
而同為省級“幸福河湖”的亳清河、白沙河,也同樣不負眾望,托舉起當地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特別是總投資3.5億元的白沙河綜合治理工程,依托良好的水生態,滋養了“網紅夜市”、康養服務、濕地旅游等新型“河湖+”業態。周邊居民收入穩步提升,鄉鎮(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2%,成為惠民增收的綠色通道。
“幸福河湖”,是“畫卷”更是“答卷”。綠水逶迤、碧波蕩漾、長堤如畫、文脈不息、發展向優、人水和諧……綠水青山的“幸福河湖”,正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長廊、人文長廊、發展長廊……
(本報記者 楊紅義 高 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