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娛>

“歌聲里不僅有夢想,更有責任”

——記運城籍歌手張琳與他的“張歌飛揚”音樂團隊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3

在河東大地上,有這樣一支樂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卻因對音樂的熱愛與對家鄉的赤誠凝聚在一起;他們扎根基層,用一場場演出傳遞鄉音鄉情;他們心懷公益,以歌聲回饋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這就是由運城籍歌手張琳創辦的“張歌飛揚”樂團。從2021年延安首演時的七八人小團隊,到如今匯聚20余人的藝術力量,這支樂團始終循著“德藝雙馨、回饋桑梓”的初衷,讓一批又一批青年歌手在藝術的沃土中成長,從田間地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張琳演出照

為家鄉培育有德行的藝術種子

“藝術可以成就人,但德行才能立住人。”這是運城籍歌手張琳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創辦“張歌飛揚”樂團的初衷。這位集作詞、作曲、演唱、板胡演奏等多種才華于一身的多能藝人,曾為《小兵張嘎》《喜耕田的故事》《天眼》等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演唱主題曲,也用《人間天堂》《萬象爭榮》《風雨竹》等音樂作品勾勒家鄉運城的美。

雖然在外發展多年,但張琳始終心懷家鄉。2020年,在一場家鄉舉辦的民歌大賽上,張琳看著那些青年歌手對藝術的渴望與追求,他萌生了組建樂團的想法——“我想為運城培養一批既懂藝術、又守德行的藝術人才,讓他們也能用歌聲走出家鄉、反哺家鄉。”

成員“照靚”組合

2021年5月,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一場在延安的演出拉開了“張歌飛揚”樂團的序幕。最初,團隊只有七八人,有專業音樂人士,也有音樂愛好者,大家因音樂相聚,為家鄉而歌。張琳也給團隊成員定下鐵規矩:人品是第一道門檻。他常對成員們說:“學藝先學做人,不孝敬父母、不心懷公益的,能力再強也不能進團隊。”隊員們也始終將老師的話記在心里。

在芮城老家的一次公益演出時,突然而至的一場大雨導致演出暫停。晚上,張琳見到團隊成員的第一句話不是詢問設備損失,而是叮囑大家:“先安排孩子們吃飯。”這份對成員的關懷,讓團隊像個大家庭一樣溫暖。成員張鵬回憶:“老師從不擺架子,每次見面都讓我們趕緊提問題,就連吃飯時也會放下筷子逐字糾正我們的發音,連換氣的細節都不放過。”這種言傳身教,讓“德藝雙馨”的理念深植每個成員心中。

從田間地頭到央視舞臺的成長

“張歌飛揚”樂團成員大多來自運城,這份同鄉情讓大家在一起就如同一個大家庭,互相幫忙、互相溫暖。剛開始,大家多在鄉村廣場、縣城舞臺排練演出,但就是這樣“接地氣”的團隊,卻走出了一批登上央視舞臺的歌手。

成員張鵬

在樂團里,沒有固定設備,張琳就動用自己的人脈,找朋友借演出設備;沒有專業場地,成員們就在農家院、鄉村廣場進行排練。團隊里的“大小王”組合,曾困于“口水歌”的創作瓶頸,雖然在本地收獲了一些名氣,但想要走向更大的舞臺還需要一些歷練。拜師學藝后,張琳為他們量身創作歌曲《我的好爸爸》,并為他們聯系北京的錄音團隊,錄音時更是在旁邊逐字逐句幫他們打磨咬字、吐氣、情感。拍攝MV時,他親自聯系導演、化妝師,陪著他們選景到深夜。如今,這首基于真實故事創作的歌曲,在演出時總能讓臺下觀眾熱淚盈眶。

團隊里的小提琴手謝凡,在太原、運城也曾是小有名氣的樂手,加入團隊后,在張琳的推薦下參與了央視非遺晚會,與大腕同臺,一段對奏視頻更是收獲數十萬流量;“照靚”組合將山西民歌帶到了央視舞臺,被觀眾稱贊“地道”……

“老師總說,舞臺不分大小,用心唱就有力量。”團隊里年輕成員李慧說。2023年拜師的她,本職工作與音樂無關,卻在張琳的指導下,從音準都抓不住的愛好者,成長為能在縣內元旦晚會、公益演出中獨當一面的歌手。團隊還為成員爭取到吉林衛視村歌大賽、央視“心連心”晚會等更大的舞臺,讓運城的聲音傳遍全國。

成員“大小王”組合北京錄音

用歌聲回饋家鄉的土地

“我們是從運城走出去的,更要回到運城去。”這是“張歌飛揚”樂團的行動指南。成立至今,團隊的足跡遍布運城的鄉鎮村落,公益演出成了常態。

2024年4月,在芮城縣學張鄉舉辦的“張歌飛揚”公益演出晚會的場景至今仍讓成員們感動不已。演出當天,現場座無虛席,當張琳帶領徒弟們唱響《有爹有娘》《好年頭》等原創歌曲時,臺下老鄉們舉著手來合唱,不少人抹著眼淚說:“這是咱運城人自己的歌。”

成員謝凡

除了參與大型演出,樂團成員們還扎根基層做“小事”:去敬老院為老人唱歌,到扶貧點為鄉親鼓勁,給退伍軍人專場演出……成員們常說:“公益演出沒有報酬,但看到老鄉們的笑臉,比拿獎金還開心。”張琳更是身體力行,承擔成員學習、創作的吃住行費用,聯系北京錄音棚,卻從不接受徒弟的宴請,他總說:“你們掙錢不容易,把歌練好,多為家鄉唱幾句,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讓運城的歌聲永遠飛揚

在“張歌飛揚”樂團,有個特別的拜師儀式:不擺宴席、不送厚禮,只需要同門的見證,一句“跟著老師學做人,跟著老師學藝術”口號,成了最鄭重的承諾。張琳的老師是著名歌唱家王昆,這份師徒情誼讓他深知傳承的意義。如今,他把這份傳承融入團隊:按拜師時間早晚排師兄弟姐妹,老成員照顧新成員,各地成員相互接待,像親人一樣互助。

團隊中最小的成員“蔚藍風暴”組合成了“團寵”,謝凡的小提琴聲成了團隊的標志之一……團隊里,有人放棄了商演機會參加公益,有人推掉應酬堅持每日練聲1個小時,有人從業余愛好者變成專業歌手。他們說:“是老師讓他們明白,歌聲里不僅有夢想,更有責任”。

從延安首演的青澀,到央視舞臺的從容;從七八人的小團隊,到凝聚眾力的藝術力量;從個人追夢,到帶動一群人反哺家鄉——“張歌飛揚”樂團的故事,是運城青年與家鄉雙向奔赴的寫照。正如張琳所說:“我希望有一天,徒弟們能超越我,讓運城的歌聲飛出山西,飛向更遠的地方。但無論飛多高,都別忘了,根在這里,情在這里。”

如今,運城的田野上、廣場上,仍時常響起“張歌飛揚”的歌聲。那歌聲里,有對藝術的執著,有對家鄉的熱愛,更有一代藝術人“傳幫帶”的赤誠。這歌聲,正在運城大地上,越傳越遠,越唱越響。

記者 楊穎琦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