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30
運城晚報訊(記者 楊穎琦)7月29日上午,在國家藝術基金“蒲州梆子特技絕活人才培養項目”課堂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浙江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文峰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溯源梆子腔形成與發展歷史的專題講座,從理論視角,帶領大家“尋根”蒲州梆子。這場深度解讀,為來自湘陜晉三地的戲曲學員們搭建了理論橋梁,助力其從根源上認知蒲劇的發展脈絡與藝術精髓。

作為中國梆子腔系的“鼻祖”,梆子腔的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講座中,劉文峰教授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地梳理了梆子腔從早期產生,到清代中葉通過音樂改革、豐富劇目實現獨立發展的歷程。“如因以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梆子腔”,因與北雜劇、昆曲等劇種相比文詞略顯粗俗而被稱為“土戲”,后因早期是將各種曲調糅合在一起演繹一個故事、曲調變化大、演繹自由而得名“亂彈”……”以稱謂變化系統梳理梆子腔在歷史中的演變,以“文化是流動的、不斷變化的”的講述打開學員的眼界,科學嚴謹的研究視角讓學員對劇種的歷史語境有了更加立體的認知。
針對學員專注學習的特技絕活,劉文峰教授指出:“擔子功、帽翅功等蒲劇絕技,是歷代蒲劇藝人傳承下來的藝術語言,只有理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掌握其相關的文學、美學、歷史學等知識,才能讓技巧與人物情感、故事內核更好地融合。”
講座中,來自湘陜晉三地的學員認真聽課、仔細記錄,聽到疑問之處便踴躍提問,課堂氛圍輕松熱烈。課程雖僅開始一周,學員們已感受頗深:“過去幾天,景雪變、郭安存、李泉水等蒲劇名家走進課堂,向我們傾囊相授特技絕活,讓我們受益匪淺。”來自陜西省大荔縣劇團的王團感慨道:“梆子腔作為‘母體’,地位獨特,蒲劇、秦腔等劇種都受其滋養發展,有著‘同根共源’的緊密關聯。從蒲州梆子衍生出的各劇種并非孤立成長,藝術養分既源于古蒲州‘河東戲曲之鄉’的文化沃土,也在與兄弟劇種互鑒共生中不斷豐富。”
來自山西省蒲劇藝術院的授課教師、蒲劇名家吉有芳聽完講座后也深有感觸:“以前練蹺功、火彩,只想著把動作做標準,現在才明白每一項絕活都承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信息。劉教授的講解,讓我們對‘練技’與‘懂戲’的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
運城學院音樂系負責人楊高鴿表示,此次理論講座是培訓“理論+實踐”體系的重要一環。項目不僅邀請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等戲曲名家傳授特技,更通過史論講解,幫助學員構建從“技藝掌握”到“文化理解”的認知系統。這對于搶救瀕臨失傳的蒲州梆子特技絕活而言,既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根脈的延續。
據悉,該項目是運城學院首次獲批的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聚焦十余種蒲州梆子特技絕活的傳承。此次開展的“尋根”講座,以深厚的理論積淀為學員打開了認知蒲劇的新視角,為后續的特技訓練注入了文化自覺。隨著培訓的深入,這些戲曲骨干將帶著對蒲劇歷史脈絡的深刻理解,讓古老的藝術絕活在新時代煥發更持久的生命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