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法治>

紅綠融合繪“興”篇

——探訪夏縣韓家嶺紅色教育基地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13

在夏縣泗交鎮西溝村的深處,中條山的褶皺里,韓家嶺紅色教育基地靜靜坐落。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曾浸染革命烽火。這里曾是中共夏縣中心縣委、中共河東特委、中共太岳地委等領導機關的駐地,是柴澤民、席荊山、金長庚等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地方,更是嘉康杰的第二故鄉,被譽為“河東革命搖籃”“晉南革命的心臟”。如今,走進韓家嶺紅色教育基地,革命豐碑巍然矗立,綠色產業生機盎然,一曲由紅色基因引領的鄉村振興協奏曲,正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激昂奏響。近日,記者來到韓家嶺,探尋這片革命熱土的紅色基因傳承密碼與產業振興之路。

紅色根脈

烽火記憶鑄就精神豐碑


推開一間間故居房門,仿佛打開了歷史的閘門。“這是嘉康杰故居。1941年日軍燒毀嘉家莊園。2004年,縣委、縣政府重新修復韓家嶺紅色教育基地時,按照原貌對嘉家莊園進行了仿古修復”“這是中共夏縣中心縣委舊址,許多重要會議曾在此召開”……西溝村村民孫三元介紹。

說起發生在西溝村韓家嶺這片紅色熱土的革命故事,67歲的孫三元講述得生動可感。他曾經是西溝村村干部,由于熟悉歷史、熱愛家鄉,退休后在韓家嶺紅色教育基地擔任管理員。“我當村干部時,曾跟著相關部門遠赴外地找尋革命先烈后人、收集歷史史料。當碎片化的語言和事件拼湊起來,紅色文化清晰可感、厚重深沉。可以說,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印著滾燙的革命印記。”他說。

1929年冬,嘉康杰在運城中山中學成立了中共河東中心縣委。1931年7月,面對國民黨在運城中山中學的嚴密盤查,嘉康杰果斷決策,將中共河東中心縣委機關秘密轉移至韓家嶺。自此,革命火種在這座深山中點燃,韓家嶺成為各領導機關的駐地。1933年,嘉康杰在此創辦平民小學,傳播進步思想。1936年3月,為策應紅軍東征,他與金長庚等組建晉南紅軍游擊隊,發動震動河東大地的“分糧食、燒契約”斗爭——中條山武裝暴動由此爆發……一樁樁壯舉、一個個事跡在這片土地上發生。

崢嶸歲月中,韓家嶺民眾與我黨同心同德,給駐村黨的機關和部隊站崗放哨、傳遞情報、資助生活物資、制作軍鞋縫補衣裳、抬擔架支前線,以血肉之軀筑起銅墻鐵壁,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抗日戰爭期間,韓家嶺是培訓骨干、傳遞情報、保障后勤的堅固堡壘。

“這個小院是韓紅勝家。韓紅勝是嘉康杰家的長工,嘉康杰將中共河東中心縣委遷至韓家嶺后,為了保護機關隨時撤退轉移,將機關扎在了韓紅勝家。韓紅勝一家人也都投身革命。”在中共夏縣中心縣委舊址,孫三元邊走邊介紹。

“在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里,誰能不怕?但是大家前赴后繼,義無反顧。當時僅有200多人的西溝村韓家嶺,有55人毅然入黨、57人光榮參軍。”孫三元感慨地說。這段血與火淬煉的光榮歷史,是西溝村韓家嶺最深沉、最寶貴的精神底色,也成為當地紅色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源泉。

薪火相傳

全方位奏響信仰強音

如何喚醒沉睡的紅色歷史,讓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西溝村給出答案:保護與開發并重,讓紅色資源煥發時代光芒。

近年來,夏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2017年,將韓家嶺紅色教育基地的修繕擴建工程確定為全縣75個重點項目之一,投資571萬元實施搶救性修繕與保護性開發,這片革命熱土隨之煥然一新:巍峨的“晉南革命圣地——韓家嶺”紀念碑矗立起來;4000余平方米的紅色革命紀念廣場鋪展延伸;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展館和嘉康杰紀念館拔地而起;中共夏縣中心縣委舊址、嘉康杰故居和八路軍后勤窯洞也得到精心修繕……多樣化的展陳形式、直觀可感的實物場景,讓這段歷史得以具象化呈現。

“從1998年起,基地共經歷了3次‘升級’。”孫三元回憶道,“從最初立碑,到后來建館,再到這次大規模整修鋪路,村里變化翻天覆地。”他指著門口平坦的道路說:“以前是坑坑洼洼的山路,游客很少進來。如今道路硬化了,配套設施健全了,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紅色文化傳播得更廣、更深了。”

變化帶來人氣,更承載著教育的使命。正值暑期,鹽湖區的樊女士特意帶著孩子前來參觀。初二學生可心表示,“在這里了解家鄉的革命故事,書本上的歷史一下子變得生動深刻起來”。

“每到‘七一’‘八一’等重要節日,來參觀學習的單位工作人員、游客絡繹不絕。”孫三元說。

這份傳承的自覺,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脈。每年春節,村民都會自發到基地走一走、看一看。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一返鄉就帶著孩子前來。“他們說,要讓下一代了解家鄉的文化,知道根在哪、魂在哪。”孫三元動情地說。

為了更有效地傳承這份紅色記憶,西溝村與縣文旅局緊密協作,著力鍛造一支專業的“紅色講解員”隊伍。

“現在團體參觀有專人講解,散客就由我或村干部頂上。”孫三元分享著經驗,“以前我給游客講,村干部就在旁邊聽,聽著聽著,他們也學會了。紅色文化就是在這一代代講述中傳下來的!”

最打動人心的,是那清澈的童聲。在共青團夏縣縣委的組織下,一撥撥“紅領巾講解員”走上志愿崗位。孩子們用帶著露珠般純凈的聲音,講述家鄉的烽火歲月。

一次次的深情講述,一遍遍的用心打磨。那些親歷或傳頌的革命故事,攜著歷史的厚重與情感的暖流,清晰而有力地叩擊著每一位游客的心弦,西溝村韓家嶺的故事愈發深入人心,每年吸引超過4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在這里,歷史的回響匯聚成多聲部的信仰樂章,薪火不熄,代代相傳。

文旅融合

基因賦能繪就振興新卷

紅色,是西溝村最鮮明的底色,更是驅動發展的強勁引擎。

近年來,在上級黨組織的大力支持下,西溝村黨支部深挖本地紅色資源,投資400萬元建設紅色美麗村莊,通過盤活閑置土地、拓展教育載體等,將紅色教育從傳統參觀延伸至體驗式、沉浸式活動,探索出“紅色教育+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的特色發展路徑。

夏日的西溝村,山風送爽,溪流潺潺。在西溝村林溪露營地,三五好友相約品茗暢談、采摘燒烤,清新的空氣中,生活的疲憊悄然消散。這個由村集體、鄉鎮和企業三方合力投資運營的生態文旅項目,集帳篷露營、采摘燒烤、垂釣攀爬等于一體,今年“五一”假期首次試營業便迎來開門紅,日均接待游客達200人次。

“我們這里最大的優勢,就是紅色基因與綠色生態的完美結合。”38歲的林溪露營地負責人劉文東,是土生土長的泗交人。幾年前,他敏銳地捕捉到家鄉的發展機遇,毅然選擇返鄉創業。

“紅色資源吸引游客前來學習、感悟,優質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產品則讓游客愿意留下來體驗、消費。回鄉發展,既能照顧家庭,又能振興家鄉,前景廣闊。”劉文東道出了返鄉創業者的心聲。

絡繹不絕的游客帶來了旺盛的消費需求,也為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機會。

“我們雇了4名村民打掃衛生、除草,每人每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同時,每年向村集體支付2萬元租賃費。”劉文東說。

西溝村的發展活力、“紅色文化”的金字招牌,還吸引了資本的青睞。隱溪里民宿度假村便是成功落地的標桿項目。

純手工繪制的藝術品、充滿野趣的茅草屋茶咖臺、沿路盛放的應季花草……在隱溪里民宿度假村,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精致設計與自然之美的和諧共生。

“之前一直在考察民宿項目,來到西溝村時,村干部特別熱情,幫我們選址、和村民協調溝通,最終,我們決定承包村集體20余畝土地,投資3000萬元建設民宿項目。”隱溪里民宿度假村負責人李艷麗說。

旅游旺季時,隱溪里民宿度假村的房間清潔、園藝養護、餐飲服務等都需要大量人手。為此,度假村優先招聘村民務工,助力村民增收。此外,明確了所需蔬菜、特色食材的產品標準,優先向本村達標農戶采購,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依托紅色文化這一核心引擎,西溝村成功激活綠色生態資源,將“紅色教育”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不僅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更切實鋪就了一條村民致富、集體增收的振興之路。一幅紅綠交融、生機勃發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西溝村徐徐展開。

從革命戰爭年代的指揮中樞,到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西溝村韓家嶺的實踐證明:當信仰的旗幟高揚,當奮斗的腳步不息,紅色熱土孕育的,必是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更加壯美的篇章。

(本報記者 曹欣怡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