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把黨小組建在村事上

把黨小組建在村事上——“微治理”激活基層善治的“埝掌樣本”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13

柴胡田里的技術分享會興致盎然,黨群服務中心門口的廣場舞人氣漸旺,婚介中心的彩禮協商漸成風尚……在夏縣埝掌鎮埝掌村,基層治理的“微創新”應接不暇。

從“垂直型”到“扁平化”,從“管理”到“服務”,作為夏縣“把黨小組建在村事上”試點村的埝掌村先人一步、高人一招,聚焦“新夏都·群治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夏縣品牌,創新推行“一核三微”治理模式,即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微組織、微陣地、微管理為支撐,打通基層治理“微循環”,將黨組織服務精準延伸到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等領域。

“微組織”扛起“大擔當”

在埝掌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致富能手張金良正忙著指導鄉親們平整土地,準備冬凌草的下種。作為村里的種植能手,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產業就業黨小組成員。

埝掌村中藥材種植長期以柴胡為主。張金良通過試種,發現冬凌草的效益更好。今年,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全村冬凌草種植面積擴大到近90畝。

“以前管好自己就行了,現在擔負著產業就業重任,還真是不敢含糊。”張金良說。

張金良的故事,是埝掌村創新“微組織”治理模式的生動縮影。過去,與其他村一樣,村黨支部主要依靠“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農戶”的垂直組織架構,難以完全適應從“管理”到“服務”的功能職責轉型。如今,埝掌村落實縣委組織主導、干部主抓、黨員主力、群眾主體“四主”實踐活動,打破居民組等區塊限制,把黨小組建在村事上,將48名黨員全部編入功能型黨小組,形成“小而精”的扁平化治理網絡。

“我們按照鎮里的‘5+N’模式,先設立產業就業、安全穩定等5個基礎黨小組,再根據實際需求動態延伸,設立了美麗街巷、關愛老幼、安全應急以及文物保護4個黨小組。”埝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國強介紹。如今,村里9個黨小組像毛細血管般深入治理末梢,每個小組實行“1名組長+1名‘兩委’成員+1名群眾代表”的共治機制,實現各項事務“一竿子插到底”,既規范運作,又激發活力。

埝掌村村委會副主任兼產業就業黨小組組長的黨員王良龍感觸頗深:“過去職責單一,只負責農林水電常規事務,現在有了新擔子,主攻產業發展。”在他的黨小組里,7名黨員各司其職、各展所長,葡萄種植戶分享嫁接技術,中藥材能手對接收購商,微信群成了“云端議事廳”。

“微組織”扛起新擔當,全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文明新風組推動紅白事簡辦,酒席支出減半;安全應急組排查隱患數十處,村民點贊“問題不過夜”;就連文物保護這樣的“冷門”,也有專人負責。

“微陣地”釋放“大能量”

傍晚時分,埝掌村新建的文化廣場上,30多名村民踏著歡快的音樂節拍翩翩起舞。“以前只能在路邊跳,場地小還不安全,現在有了專門的場地,姐妹們跳得更盡興了!”廣場舞帶頭人安文娟激動地說。這個由400平方米閑置空地改造的廣場,鋪設了平整的瀝青地面,安裝了明亮的彩燈,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首選地。

廣場舞是群眾文化生活的剛需,但長期以來因沒有專用場地,村民到處“打游擊”,既不安全又不盡興。文明新風黨小組敏銳捕捉到這一需求,及時向村委會反映。不到一個月,投資20萬元的文化廣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這里白天是政策宣傳的“微講堂”,晚上則變身為村民健身的“歡樂谷”。

這只是埝掌村活用“微陣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村錨定建強“微陣地”,踐行“一室多用、一室多能,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理念,讓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日間照料中心等場所煥發新生:便民服務大廳實行村干部輪流值班制,確保村民隨到隨辦;長廊涼亭變身“紅色講堂”,將主題黨日與理論宣講有機結合;村民家的議事小院、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都成了收集民意的“前沿哨所”。

與熱鬧的廣場相呼應,村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農家書屋則成為靜謐的學習天地。炎炎夏日,這個由青年黨員和返鄉大學生組成的志愿服務隊精心打造的“清涼充電站”,不僅解決了家長看護難題,更成為孩子們爭相打卡的知識樂園。座位緊張時,隔壁的黨員活動室也變身“第二自習室”,晚間還為孩子們放映革命傳統電影,既滿足了學習需求,又豐富了精神生活。

一個個“微陣地”,串起了村民的“幸福鏈條”。“下一步,我們要讓更多閑置資源‘轉’起來,讓服務真正‘沉’到群眾心坎上。”李國強說。

“微管理”解決“大難題”

“18.8萬元砍到8.8萬元,這媒人比親家還會算賬!”在埝掌村,53歲的媒人金淑杰最近成了村里的“紅人”。她促成的一樁婚事,將原本18.8萬元的彩禮一“砍”再“砍”,成功降到8.8萬元,在村里傳為美談。而這背后,正是埝掌村創新“微管理”模式帶來的新氣象。

“過去說親就像‘打游擊’,今天在我家客廳,明天在街邊小攤,有時候還得臨時借用對方家里。場地不固定,年輕人見面都放不開。”說起這一變化,金淑杰感慨萬千,“如今,村里在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專門設立了公益婚姻介紹所,不僅有了固定場所,更因為設在村委會,讓村民們打心眼里信任。”

婚介所的設立,不僅解決了說媒場所的問題,更成為移風易俗的重要陣地。在這里,每對經過志愿者“牽線”的青年情侶,都要鄭重簽下承諾書,保證婚事新辦、宴席簡辦。“鄉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債。通過這樣的方式,婚介所在為青年男女搭鵲橋的同時,也在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新時代婚俗觀。”埝掌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楊琴說。

彩禮減半的背后,折射的是婚戀觀念的深刻轉變。過去,動輒十幾萬元的高額彩禮讓不少適婚家庭望而卻步;如今,通過這個具有公信力的平臺,年輕人開始注重感情基礎而非物質條件。截至目前,婚介所已成功促成5對新人喜結連理。為更好服務青年群體,村里還計劃對這里的場地進行擴容改造提升,打造更加溫馨舒適的相親見面場所。

婚介所的成效生動詮釋了“微管理”的治理智慧。今年以來,該村逐步建立完善“村黨支部+黨小組+微組織+農戶”四級聯動機制:各黨小組每月定期學習政策、匯總問題;黨支部通過主題黨日等活動及時解難紓困。這套機制環環相扣,讓基層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文明鄉風勁起,和美鄉村入畫。從“微組織”到“微陣地”再到“微管理”,埝掌村的實踐充分證明,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下一步,我們將以試點村為依托,繼續深化‘一核三微’模式,把黨小組建在村事上,讓‘微治理’釋放更大能量,為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幸福的好運之城貢獻埝掌力量。”埝掌鎮黨委書記郝鵬飛說。

(本報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