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13
從毅然辭去城市工作返鄉扎根,到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再到大膽探索產業興村新路,她始終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她就是聞喜縣郭家莊鎮陳家莊村到村工作大學生張妮。
“這姑娘有股韌勁兒,不怕苦不怕累!”陳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志剛由衷贊嘆,“頂著大太陽,坐上三輪車就往地頭鉆,我們村的宣傳、黨建工作,都離不開她!”
基層沃土踐初心
2021年,張妮作了一個令許多人意外的決定:辭去醫院的工作,回到聞喜縣郭家莊鎮陳家莊村工作。“我是聞喜人,根在鄉村。既然有機會,就想為家鄉做點實在事。”回憶當初的選擇,張妮的話語樸實而堅定。
初到陳家莊村,環境的陌生也曾讓張妮感到迷茫。然而,真正震撼她的,是腳下這片土地蘊含的厚重歷史。作為革命老區村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陳家莊村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2012年入黨后,我參加過不少黨性教育活動,但真正踏上陳家莊村這片紅色熱土,聆聽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們講述往事,才深切體會到紅色基因的傳承。”張妮感慨道。
為了讓張妮盡快融入,當時“兼職”講解的老書記帶著她走遍了村里的每一處紅色遺址。“每一塊古碑、每一件舊物,背后都是沉甸甸的革命記憶。”老書記的叮囑,深深烙印在她心里。
很快,張妮接過了講解員的接力棒。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外村人能講透咱村的歷史嗎?”“講解這活兒,門道深著呢。”……面對這些聲音,張妮坦言壓力很大:“那時生怕自己講得不夠透、不夠深,辜負了這份沉甸甸的文化。”但壓力很快化為動力,“困難面前不能退縮,邊學邊干!”她暗下決心。隨后的一段日子里,她扎進黨史資料堆里、走訪革命前輩后代、挖掘整理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經過一遍遍練習、一次次打磨,她的講解日益生動流暢,語言更加“接地氣”,贏得了游客的掌聲和村民的認可。
擦亮紅色新名片
2021年,陳家莊村迎來發展新契機——獲得山西省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等榮譽。張妮與村“兩委”干部抓住契機,積極對接相關職能部門,將困擾村民多年的“坑洼路”變成平坦大道,讓主巷道綠意盎然、燈火通明……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陳家莊村的“紅色名片”叫得更響?張妮嘗試了宣傳冊、美篇、抖音等多種方式,效果雖有,卻總覺得“差股勁兒”,宣傳似乎遇到了“瓶頸”。
轉機出現在2021年7月。時值建黨百年,各地都在籌備慶祝活動。張妮敏銳地捕捉到機遇,與村“兩委”成員、鄉鎮干部一拍即合:辦一場大型慶“七一”文藝匯演,打響陳家莊村紅色文化知名度!
藍圖易繪,落地維艱。資金是最大的攔路虎。回想起籌備過程,張妮直言不易:“從舞臺搭建到節目演出,樣樣都要花錢。經費從哪來?只能跑企業、談合作。”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她成功爭取到8家贊助。整場演出從歌曲到舞蹈,緊緊圍繞紅色文化展開,不僅擦亮了陳家莊村紅色文化的“金字招牌”,更吸引了大批游客參觀游覽。“很多周邊省市的游客慕名而來。最忙時,一天要連講9場。”張妮說,截至目前,她累計接待參觀學習人員8000余人次,開展講解272場。
特色產業惠民生
紅色旅游漸入佳境,新問題卻接踵而至。“宣傳紅色文化投入不小,但村集體沒有收益,純公益模式難以為繼。看著一撥撥游客來了又走,村民自家產的工藝品、農產品卻銷路不暢,難免著急。”張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讓紅色資源“生金”,帶領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成了她心頭沉甸甸的大事。
2023年7月,在鄉鎮的支持下,張妮和村“兩委”成員創新思路,與第三方機構達成合作,建立起“黨支部管理、第三方運營”的合作模式。
“現在,村集體每年穩定增收6萬多元。更重要的是,第三方運營的餐飲項目既能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還能定點收購村民制作的饅頭、烙餅等農副產品,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張妮的喜悅溢于言表。2024年,紅色產業為村集體增收十余萬元,帶動就業20余人,真正實現了“紅色資源”向“紅色經濟”的轉化。據了解,去年,陳家莊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0萬元,較上年增長15%。
產業振興的探索不止于此。過去,陳家莊村以柿子、山楂為主導產業,經濟效益較低。2023年起,部分村民開始嘗試種植菊花、辣椒。張妮敏銳地抓住這個苗頭,積極引導支持。很快,金黃的菊花鋪滿田野,火紅的辣椒綴滿枝頭。
目前,全村菊花種植面積達300余畝,年產量達兩萬公斤,年收益約30萬元;辣椒種植戶從1戶增至9戶,面積從20畝擴至60畝,預計收入20余萬元。
如今,村子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吸引了一批青年返鄉創業。他們通過直播宣傳紅色文化、發展電商產業,為陳家莊村的紅色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回望來時路,張妮初心如磐;展望未來,她壯志滿懷。“這份榮譽是肯定,更是責任,我將繼續扎根這片紅色沃土,做好文化傳承,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她說。
(本報記者 曹欣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