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生態筑基 產業向新 城鄉共美

——永濟市爭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紀實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4

坐落于黃河之畔的鸛雀樓

伍姓湖水生態修復工程加速推進,通過清淤、植被種植和曝氣系統等,著力將黃河中游最大淡水湖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Ⅲ類;光電產業園總投資8.7億元,已建成廠房10.4萬平方米,并吸引6家企業入駐,正加速打造“材料—模組—終端”光電全鏈條;城區雨污分流系統改造工程累計新建改造管網168公里,實現“雨污各行其道”,有效緩解內澇并減輕污水處理廠負荷;鸛雀樓景區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47萬人次,綜合收入大幅增長,其豐富的文化展陳與節慶活動成為黃河文化旅游帶上的璀璨明珠……這片曾見證“天下之中”輝煌的土地,正以生態筑基、產業向新、城鄉共美的嶄新姿態,爭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

今年以來,永濟市以爭當運城建設“一城兩區三門戶”排頭兵為牽引,以轉型提質為主線,以打造先進制造強市、品牌農業強市、新興旅游強市、活力生態強市“四個強市”,建設“幸福家園、平安永濟”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動高水平生態治理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高質量發展縣域標桿。

保護修繕后的蒲州故城北城墻

生態筑基

系統治理守護大河安瀾

仲夏時節,立于伍姓湖親水景觀臺,但見波光瀲滟、香蒲搖曳、錦鱗游泳,一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誰曾料想,這片11.3平方公里的水域,曾因COD濃度超100mg/L、富營養化嚴重而被列為劣Ⅴ類水體,如今生態蝶變,1.1萬余株喬木、5000余株灌木沿湖挺立,38萬平方米花草鋪就生態綠毯,今年將徹底退出劣Ⅴ類。

近年來,永濟市以涑水河入黃口為重點,加快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協同開展“凈河、減污、治路、潔產、擴綠”五項攻堅行動,系統推動伍姓湖、涑水河等重要水體綜合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中條山生態修復、伍姓湖水質提升等項目,謀劃涑水河生態復蘇工程,在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上先行示范。

保護修繕后的蒲州故城鼓樓

伍姓湖的華麗蛻變,正是永濟市全域推進生態治理的生動縮影。其治理成效,清晰地投射在黃河支流水質的“晴雨表”——張留莊國考斷面上。張留莊國考斷面2025年上半年的監測數據令人振奮:COD濃度降至19.583mg/L,同比大幅下降27.9%;氨氮濃度僅為0.634mg/L,顯著下降35.6%,兩項關鍵指標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而支撐這一亮眼成績的是永濟市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的協同發力與精準管控:涑水河沿線11個雨污混流排水口全面封禁,22個農田退水口全部封堵,18個沿河排污口實現滴水不入河精準管控;伍姓湖人工濕地二期等8個治污骨干工程高效運行,14個農村污水處理站加速織密處理網絡;21家重點涉水企業實行“專人駐廠+智慧監控”,堅決杜絕偷排漏排,累計清運河道垃圾800余立方米,保障河暢水清。

永濟市城北污水處理廠

生態修復的“手術刀”也精準揮向永濟段黃河沿岸的山野“傷疤”。針對韓陽、蒲州等4個鎮(街道)26處47.54公頃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永濟市投資820余萬元實施“外科手術式”治理。工程創新應用“植物根系營養杯”技術并保障隨栽隨澆,苗木成活率與工程質量獲評運城“雙優”示范。這把“手術刀”療效顯著:區域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0%躍升至85%以上,新增林草地46公頃,年減蝕土壤8000噸,碳匯能力大幅增強,讓裸露的礦山重披綠裝,成為黃河中游山野生態修復的精準實踐。

作為黃河中游的重要節點,永濟市深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筑牢黃河生態屏障。堅持系統思維,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完善流域生態大保護格局。錨定核心工程,全力攻堅“一泓清水入黃河”項目,鋪就綠色發展基石,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變革,推動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在守護母親河安瀾的時代大考中,書寫擔當有為的答卷。

廢棄礦山修復成效顯著

產業向新

綠色動能重塑經濟脊梁

永濟光電產業園內,一派火熱景象。一期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企業已悉數入駐;二期工地塔吊林立,加速延伸光電產業鏈條。廠房內,永美時代新設備開箱待裝,北方時代生產線工人穿梭,康泰電子試產燈光閃爍……從精密材料到智能終端,這座百億級產業新城正拔節生長,涌動著創新與發展的活力脈動。

山西大象農牧集團有限公司

不遠處,新能源電池材料、新能源汽車部件、環保新材料3條戰新產業鏈正加速成型:藍科途新材料全球領先的7.5米寬幅濕法隔膜生產線轟鳴運轉,年產基膜7億平方米、涂覆膜5億平方米,成為新能源電池材料鏈的堅實基座;陽煤千軍汽車部件一期工程穩定運行,年產50萬臺新能源汽車缸蓋,與光電產業園的顯示模組企業協同,勾勒出新能源汽車部件集群的輪廓;納博科高性能環保新材料全面投產,泰石節能巖棉一期7.38萬噸產能高效釋放,環保新材料產業“雙引擎”動力澎湃。

傳統產業亦在綠色轉型中煥發新生:中車永濟電機公司憑借全球首臺20MW級蒸發冷卻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成功下線,榮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以數字化工廠改造為機電制造這一支柱產業賦能升級。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永濟段

永濟市深入實施傳統產業升級行動。以機電專業鎮為抓手,推動高效電機及電傳動領先發展,引導機電加工業拓展民用微型電機,完善產品譜系;強化風電全周期運維,做大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鋁加工拓展精深加工,招引高端企業;發展面粉、肉雞、醬料、牛肉餃子、河鮮五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推動印染包裝智能化、高端化轉型;提升中醫藥趁鮮切制加工水平。同時,加快培育專業鎮,破解產業層次低、同質競爭問題,實現“騰籠換鳥”、錯位發展,促進產業向中高端轉型。

與此同時,永濟市聚焦“四個農業”,推動現代農業全鏈升級同步發力:大象農牧以“種養加銷”一體化模式打造肉雞產業“航母”,年產值突破20億元,帶動1.2萬農戶增收;超人奶業依托智能項圈與精準飼喂系統,實現生鮮乳質量全國領先,塑造“數字+品牌”農業標桿;農田退水治理工程則通過21.53公里生態溝渠與127.19畝人工濕地,為30萬畝耕地構筑生態屏障。三大實踐彰顯永濟“特”“優”農業轉型實效。

光電產業園區

農業“特”“優”戰略結出碩果:水產板塊領跑全省,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現代漁業示范園建成投產,“永濟黃河鯉魚”“永濟黃河赤眼鱒”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產量產值穩居全省第一。畜牧產業雙項奪魁,肉雞屠宰量5000萬羽全省居首,生豬出欄74.4萬頭領跑運城。品牌農業“揚帆遠航”,老馮家牛肉醬、惠暢老粗布遠銷海外,“永濟柿子”“永濟冬棗”成功摘取“圳品”認證,產業鏈價值持續躍升。

近年來,永濟市立足制造業基礎雄厚、配套完善、交通便利、文化富集等優勢,強化精準服務、科技創新與招商引資,加速傳統產業升級與企業能級躍升,深化產業鏈整合,構建產業集群;強化創新引領與載體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深化智能制造與數字化轉型,促進傳統支柱產業煥新升級;立足“特”“優”戰略,延鏈補鏈發展品牌農業、數字農業,實現三產融合、富民興村。通過產業基礎再造、動能轉換與融合發展,永濟市成功塑造了創新驅動、結構優化、綠色集約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藍科途鋰電池隔膜生產車間

城鄉共美

融合筆觸勾勒幸福底色

永濟市錨定“城鄉共美”目標,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和美鄉村建設與文商旅深度融合,繪就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底色。

納博科環保材料生產園區

推進城市西外環—體育路建設,實施省道238城區段改線、市府西街西延等工程,完善城區主干路網及防洪排澇體系;銀杏街等4個街道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告別“雨季看海”;33個老舊小區改造讓“老破小”變身“新美靚”,奧體中心、充電樁網絡等配套持續完善……老城區迎來“逆生長”。

近年來,永濟市科學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城市布局,加速城市更新提質,聚焦城市內涵式發展,全面夯實“里子”、扮靚“面子”。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顯著提升,雨污分流管網系統大規模新建改造,有效根治內澇頑疾,同步推進供暖、供氣等管網升級,構建韌性城市基底。加快城區路網拓展與改造,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暢通城市脈絡。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及背街小巷更新,盤活低效閑置資源,讓“老城區”實現“逆生長”。增建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完善體育場館、公共停車場、智能充電樁等配套設施,成功創建全國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城市功能與品質同步躍升,居民幸福感觸手可及。

千軍鋁業新能源汽車發動機缸蓋智能生產線

在農田退水治理工程現場,生態溝渠將農田退水引入人工濕地,層層凈化后匯入涑水河。這項投資8635萬元的退水治理工程,是永濟城鄉融合的微觀寫照。

和美鄉村建設,既要塑形更要鑄魂。今年以來,永濟市完善鄉村產業空間布局,推動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全面提升。大力實施農田退水綜合治理工程,通過構建生態溝渠、人工濕地等梯級凈化系統,有效攔截農業面源污染,守護涑水河一泓清水,筑牢鄉村生態屏障。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城鄉公路改造、生活污水治理、供水管網提升和“四好農村路”建設,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科學完善鄉村產業空間布局,強化城鎮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以城帶鄉促進融合。全力打造精品示范村和提檔升級村,因村制宜培育民宿露營、休閑采摘、科普研學等新業態,激發鄉村內生動力,釋放和美鄉村的振興活力。

泰石節能(山西)有限公司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活化利用深入推進,沉浸式體驗與特色研學課程廣受歡迎,帶動客流顯著攀升;鸛雀樓光影秀、堯王臺非遺夜游等創新演繹賦予傳統文化全新魅力;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串聯起萬固寺、神潭大峽谷,文旅融合的“化學反應”無處不在,全域融合激發蓬勃活力。

近年來,永濟市深挖黃河文化底蘊,推動文化、商業、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賦能城鄉繁榮:

伍姓湖入湖口人工濕地項目

——歷史遺存活化煥新:加大文物保護與利用力度,推動蒲州故城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蘇醒”,通過考古研究、博物館展陳提升、沉浸式演藝、特色研學課程開發等手段,讓千年文脈可感可知。

——核心景區提質擴容:鸛雀樓等核心景區持續提升軟硬件水平,豐富文化展陳與互動體驗,舉辦特色節慶活動,開發文創產品,積極創建更高等級景區,游客量與綜合收入大幅增長。

涑水河(永濟段)河道治理穩步推進

——文旅廊道串珠成鏈: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精心打造的慢行、景觀、服務、信息系統,有效串聯重點景區景點與生態風光,形成特色鮮明的文旅體驗廊道。

——特色文化融入城鄉:將詩歌文化、蒲劇文化、德孝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設計、景區打造和村鎮建設,堅持“一鎮一村一特色”,在科學規劃的指引下,塑造獨具魅力的城鄉風貌,提升整體文化品位,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驅動城鄉發展的“硬支撐”。

伍姓湖水生態修復工程

從伍姓湖的濁清之變到光電產業園的機械轟鳴,從蒲州故城的千年遺韻到黃河濕地的飛鳥翔集——永濟市以“五項攻堅”鋪展生態畫卷,以“產業矩陣”鍛造硬核實力,用“千萬工程”聯通城鄉經脈,用生態筑基、產業向新、城鄉共美的扎實實踐,交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答卷。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區

藍科途鋰電池隔膜生產園區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