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7-28

主角:護法神將水陸畫軸
出生時間:清代
尺寸:縱124厘米、橫68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qū)博物館
在鹽湖區(qū)博物館內,珍藏著一系列筆觸精妙絕倫的水陸畫軸,每一幅都似歲月精心編織的密碼,在絹帛之上,訴說著往昔此地的宗教盛景與藝術風華。在這一眾畫作中,一幅清代的《護法神將水陸畫軸》獨樹一幟,一下便緊緊抓住觀者的目光,令人忍不住駐足,想一探畫作背后的奧秘。
這幅《護法神將水陸畫軸》為絹本設色,縱124厘米,橫68厘米。不同于其他畫軸,其畫面中僅繪有一位護法神將,卻盡顯俊朗面容與飄逸神態(tài)。他頭戴冠冕,身著長袍,腿部護甲精致,手中長劍握起,似隨時準備捍衛(wèi)佛法尊嚴。袍服整體為淺白色,搭配領口、袖口、腰間及腿部紅藍等色彩圖案,再加上那一抹綠色衣帶,雖歷經時光淘洗,色彩略顯古樸,卻依然能從中窺見設色時的豐富與精致。而背景卻為墨色云紋,更將人物的威嚴與神秘烘托得淋漓盡致。
水陸畫,作為水陸法會中懸掛的宗教畫,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宗教意義。水陸法會旨在超度亡魂、普濟鬼神,而畫中描繪的護法神,更是其中的關鍵元素。他們不僅彰顯著護持佛法之力,助法會順利進行,更讓觀瞻的信眾心生敬畏,祈愿得到護佑。
隨著儒釋道三教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不斷融合,水陸畫里的護法神來源愈發(fā)廣泛。從佛教的諸佛菩薩,到道教的諸真仙圣,再到民間信仰中的各路神祇,他們共同構建起一個龐大而神秘的神靈世界。而所謂“護法”,指的就是這些在水陸法會中被描繪、用于護持佛法、守護道場、庇佑信眾的“神靈”。
河東這片土地,被歲月深深眷顧,歷史的沉淀使其文化底蘊極為厚重,寺院林立,孕育出了燦爛的水陸畫藝術。稷山青龍寺,無疑是河東水陸畫的一顆明珠。寺中腰殿四壁,130余平方米的空間內,300多個人物共同構成了宏大的水陸壁畫。佛、菩薩等三界神祇匯聚于此,布局精巧考究,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而大雄寶殿與立佛殿內,元代的水陸壁畫總面積達190余平方米。這些壁畫與永樂宮壁畫一脈相承,傳承著唐宋繪畫技巧,線條流暢自然,色彩渾厚莊重,堪稱元明繪畫的經典之作。
稷山青龍寺之外,聞喜后稷廟(吳呂后稷廟)同樣在水陸畫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水陸殿及東西配殿中,珍藏著42幅元、明、清不同時期的水陸畫。這些畫作尺寸不一,大多為絹本,少數為紙本,采用工筆重彩畫法,以朱砂等礦物顏料精心繪制,色彩鮮亮奪目,歷經數百年仍不減其華彩。
這片土地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精妙的水陸畫藝術,與古河東獨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多元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從古代的宗教儀式,到畫師們的精心創(chuàng)作,水陸畫在這里生根發(fā)芽,成為中國宗教藝術與繪畫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
當我們凝視《護法神將水陸畫軸》,抑或聯(lián)想到稷山青龍寺、聞喜后稷廟中的那些壯麗壁畫時,仿佛看到古代水陸法會的莊嚴場景,感受到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與敬畏,以及畫師們在創(chuàng)作時的專注與執(zhí)著。這些水陸畫,是藝術的瑰寶,更是歷史與文化的生動記錄,它們靜靜講述著河東大地的宗教信仰、民俗風情與時代變遷,等待著更多人去探尋和解讀。
(記者 薛麗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