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廟前古渡話“東渡”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28

站在萬榮縣廟前村的黃汾交匯處,對面陜西韓城輪廓清晰可見,遠處呂梁山脈連綿如浪。

廟前古渡,這個曾見證過“秦晉之好”的古老渡口,如今雖已沉沒于黃汾的滾滾洪流中,卻依然在黃河奔流的濤聲里,訴說著文明的碰撞與歷史的抉擇。

當年八路軍東渡黃河登岸的廟前古渡口早已不復存在,飛虹橫架東西,禹門口鐵路和高速公路黃河大橋,使天塹變通途。但留于此處的紅色足跡,卻永遠鐫刻在當地群眾的記憶中。

“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拿起我們的鐵錘刀槍,走出工廠田莊課堂,到前線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八十八年前的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三萬多人,在高亢激昂的《救亡進行曲》中,先后從陜西韓城芝川渡口東渡黃河,在廟前渡口上岸,途經榮河縣城,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廟前古渡,看到了將軍們的風采,看到了人民軍隊的強大威力,也看到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曙光。40余天時間,400余條船上,千余名船工手搖木槳,在黃河兩岸穿梭往返,為這支偉大的人民軍隊擺渡。這成為黃河航運史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和驚世之舉。

廟前渡口原屬榮河縣寶鼎鎮,八路軍三大主力師當時選在此登陸,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全面抗戰爆發后,我黨與閻錫山建立統一戰線,而榮河縣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更重要的是,這里還是晉南大糧倉,為八路軍東渡山西、北上抗日打開了通道。二是廟前渡口與隔河相望的陜西芝川渡口之間河道寬闊,水流平緩,地勢平坦,有利于大部隊順利登岸。

廟前村是當年船工最集中的村,也是八路軍上岸的必經之地。東渡黃河必須有大批船只,由于國民黨中央軍和閻錫山當局對沿河船只的破壞,原有的3000多只船僅剩百余。八路軍先遣部隊深入船工家里、田間,一邊幫他們干活,一邊開展宣傳動員,并強調部隊渡河一會保證船工們的安全,二會聽從船工們的指揮,關心船工的生活,讓大家吃好、休息好。幾天時間,就有1000余船工、400多大小船只加入運送八路軍渡河的船隊中。

1937年8月30日,八路軍先頭部隊一一五師和騎兵營率先東渡黃河。此時正值陰雨連綿的秋季,一向平靜的河面巨浪翻滾。艄公們站在船尾目向前方,雙手緊握方向舵,一聲吆喝,兩邊船工眾聲接應,隨指令奮力搖槳。雖然河面只有10華里寬,但船是從西北朝東南斜行,風吹雨打浪阻,一次渡河往往需要兩三個小時。渡河的日子里,船工們在八路軍抗日激情的鼓舞下,起早貪黑,換班吃飯,人停船不停,確保了部隊安全、有序、按時渡過黃河。

9月15日,朱德率領八路軍總部人員冒雨渡河,任弼時、左權、鄧小平等首長同船而行。

八路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官兵平等、愛民親民的作風給當地群眾留下深刻印象,部隊與當地群眾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軍民情深的故事數不勝數。住在老鄉家里的八路軍戰士,一進院門就掃院、擔水、做飯,與老鄉拉家常……有位叫賈存寶的艄公,一次在運送八路軍渡河后,有戰士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刻著“勝利紅旗插遍全國,和平之聲彌聞歐亞”的竹笛送給了他。至今,這把竹笛還保存在其孫子手中,也一定會代代相傳。當地群眾積極支持八路軍,為部隊提供了物資和人力上的幫助,更有不少熱血青年由是跟隨部隊參軍抗日。據萬榮縣黨史記載,賀龍率領的一二〇師離開萬榮境內時,已增員近千人。

部隊上岸后,從后土祠秋風樓下的張儀古道經周王、上朝等村莊,到達榮河縣城。他們短暫休整后,繼續北上,奔赴抗日前線,相繼開展了平型關大捷、血戰雁門關、奇襲陽明堡等著名戰役,開辟了敵后抗日根據地。

時光流逝,歲月變遷,廟前古渡隱退在歲月的深處,如黃河大合唱的一個休止符,將歷史與現實輕輕隔開,又讓文明的脈絡在此悄然延續。萬榮千余名艄公手搖木槳、劃動四百船只,航渡這支偉大的人民軍隊奔赴抗日前線的空前壯觀畫面,將永遠留在八路軍指戰員的腦海里,永遠留在萬榮人民的記憶中,經歷歲月的淘洗,繼續奔涌著向前的力量!

(屈吉平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