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8
走進萬榮縣光華鄉李家坡村,香菇大棚鱗次櫛比、農貿市場人聲鼎沸、果園課堂熱火朝天,一派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徐徐展開。誰能想到,這個曾經的“后進村”,如今已蛻變為產業興旺、治理有序、黨旗高揚的鄉村治理樣板村。而這一切的改變,始于一場以黨建為核心的基層治理“強基行動”。

香菇大棚產業興旺
一支“兩委”筑牢領航堡壘
去年,機關選派年輕干部董林潔擔任李家坡村黨支部書記,并吸納4名產業能手進入村“兩委”班子,構建起“頭雁引領+能人集聚”的新型村級領導格局。
新“兩委”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將“渙散”的組織力聚攏——
恢復主題黨日制度,發放黨徽和學習資料等,30余名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迅速回歸。為解決“白天忙果園、晚上才有空”的實際問題,村黨支部將每月主題黨日活動調整至晚間8時30分,并提前通過微信群發布活動通知。首次夜間主題黨日活動,38名在村黨員無一缺席,活動結束后仍圍坐在黨群服務中心熱烈討論。黨員李忍榮更是主動“催問”下一次的安排:“久違的黨員歸屬感,又找回來了。”

支部堡壘傾聽民意
除了“改”機制,李家坡村村“兩委”更“創”形式。結合農業特色,推出“果園課堂”,將主題黨日活動搬進田間地頭,一年來共舉辦超30場,涵蓋果樹修剪、農技實操、品種更新等內容,參與人數累計達800余人次。黨員在實操中淬煉黨性,在田壟間提升本領,“學以致用”的黨課模式深受群眾歡迎。
與此同時,村“兩委”推動實施“1+N”聯戶機制,由66名黨員聯戶包片,服務覆蓋530戶村民,做到民情有人訪、問題有人管。今年以來,通過黨員聯戶已解決民生訴求40余件。
一顆“種子”撬動發展引擎
鄉村振興,產業是根。李家坡村曾因集體經濟單一、收益微薄而發展受限,僅靠機井承包和零星租金,年收入不足10萬元。為此,在縣委、縣政府和光華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兩委”整合上百萬元資金,投資新建30座鋼結構香菇大棚。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支部牽頭建設施、合作社提供技術、黨員干部帶頭承包,徹底打消了群眾顧慮。
如今,香菇園區帶動2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每人年均增收4萬元,同時為村集體帶來超過10萬元穩定收入。
在此基礎上,村“兩委”充分利用村內3處閑置土地,建設冷鏈倉儲設施,進一步完善香菇產業鏈條,保障銷售暢通,提升抗風險能力。
蘋果是李家坡村的傳統優勢產業,每年霜降前后,全村進入采摘旺季,然而交易分散、壓秤現象一度困擾果農。
怎么打造產業集散基地?董林潔告訴了記者李家坡村的答案——
村“兩委”將一座閑置校園改建為農貿市場,占地2000平方米,配備地磅、水泥地坪和鋼架棚,一站式解決了果品交易“最后一公里”;
市場采用統一計價、集中收購,稱重每斤僅收取1分錢管理費;
發展訂單農業800畝,成立蘋果產銷聯合體,實現“統購統銷”;
通過構建“黨建+產業+集體+農戶”的多贏利鏈條,李家坡村邁出了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一步。“現在咱村的果農不用東奔西跑找買主,坐在市場里就能談生意。”說起村里的農貿市場,果農馮長偉告訴記者,村“兩委”干部是為老百姓“算細賬”的人。

“兩委”干部扎根一線
一張網格激活治理末梢
產業興、組織強,基層治理也要跟上。李家坡村將全村劃分為13個“紅色微網格”,每個網格由1名網格長、1名調解員和5名黨員組成,形成小事不出格、大事村協調的“微治理”體系。黨員、鄉賢、志愿者共同參與,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村民身邊。
去年8月,村里啟動防洪排澇項目,部分村民因地界爭議阻撓施工。網格長李世康3天內走訪當事人、查閱檔案,最終使雙方達成共識,工程順利開工。這一機制也迅速響應群眾在黨日活動中提出的“進地難”問題:村“兩委”通過“紅黃藍”三色督辦機制,將其列入重點民生工程,僅用3個月時間,新建6條總長9300米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千畝果園,有效破解果農運輸瓶頸。
此外,村“兩委”還推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提灌設施更新等9項重點民生項目,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7項。通過“村民說事日”,收集訴求56件,辦結率達100%,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夜幕降臨,黨群服務中心燈光依舊明亮,黨員圍坐交流學習;香菇大棚內熱氣蒸騰,機械聲陣陣;果園路上,裝滿蘋果的車輛絡繹不絕。
從組織重塑到產業興起,從治理革新到民生改善,李家坡村用實干和擔當,生動詮釋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力量。黨旗所指,民心所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