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8
7月23日,運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授牌儀式舉行。當“全國雙擁模范城”的牌匾再次懸掛在運城的榮譽墻上,這座有著深厚軍民情誼的城市,用“四連冠”的佳績,詮釋了“雙擁”的重量。
運城再獲“全國雙擁模范城”榮譽,是全市黨政軍民同心奮斗、團結奮進的光榮勛章。從制度框架到落地實踐,從政策保障到情感交融,運城的雙擁工作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既扎根于歷史的深厚土壤,又奔涌著新時代的創新活力。
制度為基:筑牢雙擁工作“四梁八柱”
從制度建設入手,認真貫徹落實黨管武裝雙重領導、黨委議軍等制度,把雙擁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黨政軍重要議事日程。
從《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層武裝工作的意見》到《擁軍支前協調制度》,我市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軍地合力協作”的工作格局,讓雙擁工作從“憑熱情”轉向“靠制度”。
這種制度優勢,在數據中得到印證:2020年以來,市、縣兩級落實保障性經費支持部隊建設投資1億余元;劃撥部隊軍事用地367畝,修建部隊進出口道路、戰備公路47.848公里,保障部隊訓練演習、科研試驗和搶險救災等多樣化軍事任務1170人次。
行動為筆:書寫雙向奔赴的魚水情
運城的雙擁故事,藏在一個個具體而溫暖的行動里。
在擁軍優屬的戰場上,“部隊所需就是擁軍所向”不是口號:民兵綜合訓練基地拔地而起,為駐運部隊購置的電腦、電視“點亮”軍營,轉業軍官和隨軍家屬100%的安置率,讓軍人沒有后顧之憂。
在擁政愛民的畫卷中,駐運部隊的身影活躍在搶險救災一線、鄉村振興戰場、校園軍訓場。來看這些數據:駐運部隊參加駐地重點工程建設100人次、20車次、植樹造林200余畝、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15次;幫扶14個村,開展幫扶項目13個,投入幫扶資金330萬余元、協調資金500萬余元;援助中小學校10所,捐資助學100萬余元;部隊軍史館、武器裝備陳列等場所向社會開放30次、接待人數3萬余人次,支持駐地學校軍訓學生39次、25萬余人;處置各類突發事件15起;配合地方公安部隊抓獲犯罪分子、開展城市治安巡邏。這些都見證著子弟兵對第二故鄉的深情。
更動人的是那些“雙向奔赴”的瞬間:地方為部隊修通戰備路,部隊就幫地方守護平安;政府解決軍屬就業難題,官兵就為駐地發展添磚加瓦。這種默契,正是魚水情深最生動的注腳。
創新為翼:讓雙擁文化浸潤城市肌理
漫步運城街頭,雙擁元素已融入城市血脈。占地兩萬平方米的雙擁主題公園內,老人帶著孩子辨認國防知識展板;5.4公里的“國防雙擁文化一條街”上,雙擁故事墻吸引著行人駐足;43個景區對軍人的優惠政策,讓尊崇看得見、摸得著。
雙擁工作的成果還體現在退役軍人的安置與就業創業扶持、軍人軍屬權益保障等方方面面。具體通過開展各類招聘服務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努力幫助退役軍人實現高質量就業。
在提升退役軍人學歷方面,實施“促進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學歷教育提升項目。與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錄取退役軍人成為涉農專業的大專新生。通過單獨招生形式,采用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實踐操作靈活多元教學模式,讓退役軍人在工作的同時能夠提升學歷,掌握技能。并且,國家撥付專項資金,減免學費并提供助學金,解決了退役軍人的后顧之憂。
據悉,下一步我市將以授牌為契機,持續打造雙擁特色品牌,創造更多擁軍優屬新場景新模式,讓魚水情深的雙擁故事在河東大地續寫新的華章。
(記者 陶登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