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河東道臺衙門 運城鹽運史的立體見證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2

運城,因鹽建城、因鹽得名、因鹽而興,鹽湖可說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圍繞鹽湖,47處遺址靜靜矗立,鐫刻著鹽業文明的基因密碼,訴說著運城的前世今生。

河東道臺衙門

在這些珍貴遺存中,河東道臺衙門是繞不開的存在。它緊鄰近年新建的盬街,與鐘樓相距不遠。若說關王廟的香火凝結著鹽商對信義的堅守與平安的祈愿,那么道臺衙門則以磚石為筆,書寫著鹽務治理的厚重篇章。

這座建筑與鹽湖緊緊相依,既見證過鹽運流轉的昔日繁華,也親歷了運城從鹽務專城到區域行政、經濟中樞的蛻變,承載著這座城市與鹽共生的厚重記憶。

運城建城的脈絡見證

到達中心城區盬街,從鐘樓往西行不足50米,路北那座規制雄偉、古樸莊重的建筑——河東道臺衙門便映入眼簾。樓閣匾額上的“鹽運使司”4個大金字,訴說著往昔鹽務治理的故事;門口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彰顯著其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道臺”這一官職,常于《雍正王朝》《天下糧倉》等展現官場生態的影視劇中出現,一般衙門少見,明朝為應對地方管理需求,在省與府之間設置了“道”這一行政層級,其長官“道員”被民間俗稱“道臺”。清朝沿用并規范,道臺為正四品官職,協助巡撫等管理地方具體事務,如糧道、鹽道、河道等,是省與府之間的重要銜接層級,在地方治理體系中作用關鍵。

推開外圍鐵柵欄門入院,墻上展板介紹:“河東道臺衙門原為運使司署,元末與運城同建。”寥寥數語,道盡運城近700年建城史底蘊,河東道臺衙門可說見證了古城建設發展脈絡。

原來,鹽運使司署與河東道臺衙門只是不同時期的稱謂。眼前的樓實則為譙樓,只是當時的一座附屬建筑,而之所以以“河東道臺衙門”命名,是為了凸顯歷史淵源。

展板上的道署圖,展現出其之前的宏大規模。河東道臺是清代一個集行政、衛戍、緝私、征集為一體的辦事機構,職權頗廣,曾轄兩府(平陽、蒲州)、四州(霍州、隰州、絳州、解州)。康熙年間(1662~1722),運使高夢說對其擴建,由南至北依次為通惠樓、儀門、經國堂、和衷堂、萬笏樓,奠定了建筑格局。乾隆時,運使沈業富再次擴建,通惠樓周邊分布監獄、官署、倉庫等,成為鹽運等政務運轉要地。道光丙申年,譙樓重修。1947年,運城解放后,運城市中心醫院的前身(太岳第三專署政民醫院)遷至原河東道臺衙門,譙樓先后為醫院的正門、后門,默默參與城市醫療發展,見證著時代的又一變遷。

2004年,河東道臺衙門被列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佇立的古建,把過往變得更具象,將運城百年來城市建設、行政運轉、民生發展等歷史凝于磚石,待今人探尋、銘記。

鹽運歷史的凝固印記

河東道臺衙門坐北朝南,原大部分建筑多已損毀,如今僅存譙樓與大堂。但從雄偉的城樓制式,仍能感受到往昔河東鹽稅最高占全國財政收入八分之一的磅礴氣勢。

譙樓又名通惠樓,整體規制高大,砌磚拱券基座,東西長近20米,南北寬11米多,臺基高4米,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基座之上建有閣樓,重檐歇山頂,據梁記所載,重建于清道光丙申年間。

當天采訪,并沒有見到大堂,以為基座上的閣樓便是大堂,后詢問相關人員,才知其距譙樓有百米。從距離來看,足見之前規模的宏大。

鹽運使司署始于元代,是朝廷設立的鹽務管理機構,產鹽省區多有設置,明代延續。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鹽運使司署乃公廨式建筑,主管河東食鹽產運銷官員的辦公場所。河東道臺衙門原駐蒲州府的河東兵備道上,集軍事、監察大權于一體。清乾隆五十七年,因鹽政改由地方兼管,鹽運使司裁撤,改設兼辦鹽法事務的河東鹽法兵備道署。

譙樓下立著兩尊石獅子,滿身滄桑,細瞧憨態可掬,不知是原大門處遺存,還是從別處移來的。文保員王換麗熱情地打開譙樓大門,言道可以上樓參觀。

登上樓去,古韻之風撲面而來,不單是樓閣古色古香之美,更在于站在樓臺舉目遠望時,思緒飛揚,回穿百年。若眼前沒有現代的高樓大廈,回溯到古時,鹽官站在此處,定能望見城南片片千古鹽田的壯闊景致;若夕陽依舊,看到的不只是一段鹽運司的歷史,更是一座“鹽運之城”的發展軌跡。

運城,因鹽而生,其建成與發展,和鹽池生產、行銷、管理緊密相連。運城鹽池開發史四千多年,《山海經》稱其“鹽販之澤”,相傳是黃帝氏族居住地,舜帝時代人們已撈采池鹽。西周時是周穆王第五子封域,春秋屬晉,為苦城、鹽邑,是晉大夫郤氏采地。其最早見諸史書在戰國,歸魏管轄,名為鹽氏。到了漢代,朝廷在全國28郡設鹽官,時名司鹽城,駐有司鹽都尉,漢章帝時稱監鹽城。不過當時雖名為城,只是小村鎮,無城池建筑,地方官吏未設衙門,僅有鹽官駐守。唐大歷年間,潞村置兩池榷鹽使,宋、金時設鹽運使司,卻多將鹽務機構設在解州或安邑。

當歷史來到元代,經營運城鹽池的舉措大變。元太宗八年(1236),時任河東鹽運使的姚行簡為便于管理鹽業,建議在潞村修建城池。元延祐年間(1314),鹽池遭雨災,生產損失嚴重,朝廷減免“鈔引”,百姓感謝皇帝“恩德”,改潞村為圣惠鎮。元延祐六年(1319),元朝為控制鹽業、搜刮鹽課,設立了河東都轉運鹽使司,然此時尚無城垣壕溝,且很快荒廢。直至元至正十六年(1356)八月,鹽運使那海德俊上報朝廷,才始筑新城。當時,數千庶民、兵丁參與,歷時五月,于當年十二月竣工,初名曰鳳凰城。因鹽運司所在地,又稱運司城,后簡稱運城。

至此,我國歷史上唯一因鹽務而建城之地,在河東扎根,600余年名稱未改。至今運城的一些街道、小區,仍以“圣惠”“鳳凰”命名,紀念鹽與這座城的緣分。

時代記憶的傳承新生

走進譙樓上的閣樓之內,一組場景復原像讓人夢回往昔。古樸長桌旁,著紫色官袍、衣飾鶴紋的官員與穿藍色長衫、戴黑官帽者交談,桌側立一男一女侍從蠟像,生動再現了古代官署議事的場景。難怪說這里是研究運城鹽文化與古代鹽務制度的重要實證資料。

閣樓內還原官員議事場景

元末建城的運城,因鹽興城。明清時期,鹽務官署云集,巡鹽察院、鹽運使署、運學教授署等機構匯聚,讓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鹽務專城”。鹽務專學的設立,開創了為鹽商子弟辦學之先河。隨著地方行政機關移駐,市政建設處處彰顯鹽業特色。

明清兩朝時,更是對運城城池多次增修、擴建,使城池建筑更加完備、規模更大,逐漸發展成為河東名城,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于一體。清雍正時設河東鹽政,乾隆時鹽政改革,由河東兵備道監管河東鹽務。因為是河東道的助手辦公官署,得名河東道臺衙門。至清末時,城內已建成九坊,街坊命名多與鹽池相關;鹽商和鹽務官員的公益服務也多圍繞鹽池展開。

民國初年,建筑多數被毀,卻也見證歷史轉折。1991年版的《安邑縣志》記載,這里曾是光復河東的總司令部,河東革命志士與陜西秦隴復漢軍攻克運城,清朝最后一任道尹余粢從此逃走,封建專制統治在河東終結。之后,董子安作為晉南鎮守使署,復建大堂。民國十七年(1928)時,仍為鹽運使司公署,延續著鹽務職能。

可說,運城這座城,將鹽的故事寫進了城市肌理,每處過往都帶著“鹽務專城”的獨特傳承。如今,經修復,譙樓重拾往昔風貌,外部彩繪復原,先進的技術與材料讓結構更穩固。

夕陽下,這座雄偉建筑藏身繁華都市,將運城因鹽而興的厚重記憶,向每一位來訪者輕聲訴說。離開時,才注意到河東道臺衙門對面是一所小學,可想孩子們每天出入,耳濡目染間,歷史如春風化雨般浸潤稚嫩的心田。或許他們蹦跳經過時,不會刻意打量這座老建筑,但當某日讀史探尋運城之名由來時,腦海定會浮現這街角景象,會興奮地向人講起新的鹽湖故事。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